擒拿术基本原理与法则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258195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擒拿术基本原理与法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擒拿术基本原理与法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擒拿术基本原理与法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擒拿术基本原理与法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擒拿术基本原理与法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擒拿术基本原理与法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擒拿术基本原理与法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擒拿术功夫,是一门独特的技击术,形成于武术的鼎盛时期。明代嘉靖年 间,擒拿术已风靡一时,著名武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中,对“鹰爪王的 拿”便有赞誉。擒拿术继承了古代技击法的精华,又经过专门的实践与创新,自 成体系,独具一格。从流传在民间的多种擒拿术方法中,可以看到其技击特点 非常突出,实用效果特别显著,确有变化莫测之妙, “分筋错骨”之威!它以巧制 关节为手段,以擒伏对手为目标,以不伤害对手而达擒获为高超技能,充分体 现中华武术“巧打拙,柔克刚”的特点。这些绝招妙技所具有的深奥法理,不仅 毫不神秘,而且完全符合现代生理学和运动力学的原理,有着严格的科学根 据。正确掌握擒拿术的原理与法则,深刻领

2、悟其变化之精义,用科学的观点探 索其生克制化的演绎规律,必定能更好地继承这项宝贵遗产,促进其弘扬于世 界。一、擒拿术技艺之基础抓筋拿穴,扭挫关节1. 擒拿术的方法,首先在于拿制对方的肢体关节,进而才有擒伏的可能。关 节是人体骨骼结构及运动的枢纽,关节周围的筋脉穴位,又是难以承受打击的 薄弱部位。关节的功能,只可顺动,不可逆转,其屈伸旋转幅度都有一定限 度。擒拿术就是针对人体关节的这种特性,依据逆关节施制的技击原理,先抓 拿肢体关节及筋穴,并加以牵引控制,进而在相互破解演变之中,巧施妙法, 迫使对方之关节反折或超限度捩扭,使其关节及韧带受挫,产生剧烈疼痛感, 从而丧失反抗能力而就擒。对方若要拼力

3、硬抗,势必造成骨折筋伤。2. 擒拿术的方法,贵在一抓得势,但是这一抓之技,深含法理。两手相交, 不是恃力猛抓,拿住关节后,也不是强扭硬压。如果自己恃力大而猛抓硬压, 不但因用不上技法而难以奏效,且若遇高手,必被化解而遭反擒,这是“巧制 拙,柔克刚”的道理。3. 交手接势,应注重轻灵绵随,以沾连为主,运用招法,先抓战机,始宜微 动,切忌露形,避免打草惊蛇;一经抓拿得势,要迅速进招,制在措手不及, 对方很容易被擒住。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擒拿术所特有的手型手法,准确地抓 拿住对方肢体关节的一定方位;切不可胡乱抓拿便误以为得手。要知道,一个 腕关节就有正面、背面和桡尺两侧共四个方位,还有偏上、偏下各部位

4、,而每 一个方位都有不同的拿法、招数及变化。因此,无论抓拿任何关节,首先一定 要使手法正确,方位拿准,才有巧变的根基。只有抓拿得法,才能巧施妙招, 发挥擒拿术的威力,从而达到制其一点而制服周身的奇效。反之,若抓拿不 准,必然失势失法,自己手足无措,结果必遭对方反擒。一抓之技,差之毫 厘,失之千里,练习者须悉心钻研,反复揣摩,确实掌握抓拿技法之奥妙。二、擒拿术运动之窍要尚巧劲,不斗拙力所谓巧劲,主要是裹缠劲与冷疾脆劲,即擒拿术所必备之“内劲”。1. 擒拿术实战,是斗技而非斗力。艺精招熟,常可一抓而就,猛抓硬斗,易 被对方得手。须知,对方刚被抓拿,既可变化脱走,又可拼力反击。我若稍一不慎,不 仅手

5、法落空,甚至反遭所擒,故有“巧拿不如拙打”之说。当对方反击和搏斗之 时,应当随机就势,伺机再取,切忌拼力硬斗,自破章法。否则将只有“力大胜 力小”的可能,失去了技艺制胜的机会。2. 研习擒拿术,要善于用巧劲,施妙招,待机而动,顺势应招,轻取关节, 巧施裹缠。只要拿住对方的一个关节,则应迅速将其前后之连带关节加以裹抱缠压, 牵引控制,并运用螺旋收缩之“内劲”,将其关节裹紧缠死,迫其势背力僵,使 之欲化化不了,欲走走不脱,有力拼不上,这就是裹缠劲的特点,也是擒拿术 以巧制拙的根本方法。实践经验表明,拿而不缠,必遭拙打,只有拿住而又裹 缠住了,才算施术得势。既已得势,对方必然失却反抗能力,急欲脱走或

6、拼力 僵抗,而这正是施术者乘势催力、巧用冷疾脆劲发招或擒伏对手的最佳时机。3. 技击搏斗,力是基础,“千狠万狠,力是根本”。擒拿术重巧,绝非否定劲 力,而是尚巧劲以戒拙力,这是由于擒拿术方法之巧和制敌之妙的特点所决定 的。因此,必须认真研究擒拿术的劲力原理和运用劲力的法则。这实际上是一 门比较高深的功夫。凡交手应招,首先要观察对方的劲力趋势,或明或暗;要 善于引进并化解敌方的劲力,使之无机可乘;这就要有听劲、懂劲、化劲的功 夫。施用招法,要讲究虚虚实实,善于运劲、变劲、借劲,抓准机会发劲,发 则必中。若无极强的劲力相摧,怎能拿而擒之?这就是方法与劲力之间的辩证 关系。4. 论武术技能的实质,主

7、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劲力功夫;其二,攻防技 术;其三,审机策变。单就劲力而言,凭力论功是片面的。基本功力之大小, 在实战中要受到对手的影响与制约,临场的运用与发挥,则是关键。两敌相 持,实力相当,得势者胜;形势相当,得机者胜;战机相当,得先者胜。这是 技击原理之一。劲力与方法的关系与劲力的重要性,上面略作讲述。现将擒拿 术常用之劲力与劲法,择其要点,分述如下:(1)鹰爪力:即指功,系擒拿术之基本功。研习擒拿术,要有很好的手指基本功,以增 强抓拿对手肢体关节的扣握力。擒拿术对手指功的要求,既要手指有劲,又要 指节灵活,势如鹰爪,才能很好的实用。(2)裹缠劲:这是裹抱劲和缠绕劲相结合的内向收缩劲。

8、其外形动作,是以手和腕的内 外旋转带动肘肩关节,呈螺旋形缠绕对方的上肢或下肢,配合裹缠招法,以克 制对方肩、肘、腕三大关节,控制其全臂,以制伏其身躯,这就是擒拿术的基 本劲力和方法。其运用之特点,如同蛇缠树枝,树枝越硬,缠得就越紧,越 沉。一旦被裹缠劲制住,很难脱解,这种裹缠法是可以灵活变化的,好像常山 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相应,故能制敌于巧。(3)冷疾脆劲:是一种异常急速而坚刚的弹抖发放劲。通过脚跟,腰脊蹬弹抖发,体现在 四肢动作的霎那之间;多用于拿住后的发放或击打,并可结合裹缠法,用于重 挫对方的肢体关节。擒拿术之所以有“分筋错骨”之威力,根据就在于锁住对方 关节之后

9、的这种抖弹之冷疾脆劲。其特点是:劲力完整,发劲突然,不易防化。但是,这种冷疾脆劲的由来,全在功夫 的深浅,必须经过长期锻炼,精心揣摩,方能逐步掌握其要领。(4)杠杆劲:这是依据杠杆力学之原理,多以臂骨为杠杆,结合扳、撇、扛、压等招 法,以克制对方上肢的肘、肩关节或下肢的胯、膝关节。其妙用之处在于,既 可以施术者之臂骨做杠杆,用以重压对方的一支胳膊,而擒伏对手,还可以对 方的一个胳膊作杠杆,别住另一胳膊,形成一动双制,其打击威力更大。(5)轮轴旋转劲:通常是在拿制对方上肢掌腕关节后,以腰为轴,使自身较大幅度地旋转, 依据轮轴旋转之离心力原理,或者用于牵动对方重心,使其倾斜失去重心而跌 倒,或者借

10、助大幅度的旋转动作,旋拧对方之掌腕关节,使其身体重心与关节 相分,而达到重挫其关节之目的。(6)滑车劲:这是通过自身重心向下沉坠的重力作用,或者用以将对方背起、掀倒,或 者用以增强手法向下的卷折力,以挫伤对方的手腕及掌指关节。(7)挺拔劲:这是由自身向上挺所形成的撑托力,结合扛、扳、别、截等招法,用以克 制对方上肢的三大关节。从上述各种劲力与劲法上,足见擒拿术崇尚巧劲的原理。全国十大优秀传 统拳之一的八极拳对以上七大劲力与劲法的表现尤为突出。三、擒拿术克敌之根本手拿脚绊,上下相随1. 擒拿术施术,每当招法初使,手上刚拿住对方的上肢关节,就要迅速上步 进身,绊锁其前脚。因为,对方被拿欲变,必定从

11、脚步变起,绊脚作用在于封 闭步法,阻止变化,破坏其下肢力点与支点间的平衡,利于充分发挥擒敌技法 之效用。运用周身整体之劲,手脚一齐动作,就能更有效地制服对手。2. 不了解擒拿术的人,常误以为擒拿术之术,无非就是“抓住后,撇关节”, 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国擒拿术技击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整体技 击法则,其制胜的机理,全在这一法则。擒拿术对手法的研究,当然是非常细 致而又严密的。而手法之巧妙,则有赖于步法与身法的密切配合。善用擒拿术 的人,对于步法、身法的研究与运用,更是耗尽心力。身法与步法,是运劲、发劲的总机关,在技击实战中,身与步占有特殊重 要的位置。无论是用招术进攻,或解脱变化,每一

12、招都是从腰的转动和脚步的 变换开始。施术进招,“手到脚不到,等于放空炮;脚到手不掖,必定打自己; 手脚一齐到,金刚也得到。”不仅拿法是这样,打法与摔法也是如此,尤其章 法,本善长于近身搏斗,故对步法的运用与变化要求更高,主要是分虚实、忌 双重、多绕行、善切插。实践经验表明,“步不紧,则手慢;步不顺,则手散; 步不稳,则手乱;步不灵,手难变。”手法易会,身法难求,步法不活,周身不 顺,技无所施,终必陷于被动。3. 武术注重周身之功,无论是套路或散手,都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协调一致, 擒拿术也不例外。然而,擒拿术更注重肩、肘、腕、胯、膝在实战中的巧妙运 用,因为擒拿术重在巧制关节,而肩、肘、腕、胯、膝

13、这五大关节,是受拿制 的重点目标。但是,由于它具有屈伸旋转之功能,所以,又是擒制对手的基本 手段。若能将肩、肘、腕、胯、膝运用灵巧,擒拿术之术如虎添翼。在拿法中 发挥这五大关节可屈伸旋转之功能,配合手上的拿法和脚上的步法,运用裹 缠、旋绕、切压、沉挫、扳撇及跪腿、蹩胯、绷弹、挑跟等招法,就使擒拿术 不单纯形之于手,而发展成遍身是法,浑身有解数。四、擒拿术对敌之谋略强者智取,弱者生俘1.临敌制变,贵在预谋,强者智取,弱者生俘,是擒敌战术的精义。擒拿术 的道理是以巧见长,以计为首。贵神明,重妙用。每逢举动,必先料敌,洞察 情势,敌无变动,我则待之;乘其有变,随而应之;或奇战,攻其不备,出其 不意,

14、上惊下取,声东击西,形至奇速,使敌不知所措,战而必胜;或谋战, 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固能而示之不能,诱而取之。2.实战之中,面对弱者,不可轻敌,慎而速取。骄兵必败,古之常理。面对 强者,忌胆怯,贵沉着。知己知彼,可先发制人,胸有成竹,颖虑无多;知己 不知彼,宜后发制人,静而观之,待而应之,察其虚实,观其变化,随机就 势,把握主动,急来急应,缓来缓随,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待机一击,出奇 制胜。这是应变的机理。若得明师之亲点,若下功夫,实践日久,自能领悟其 中之精义。家师曾言:山不陷则崩,木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功夫不深则败。根深叶定茂,叶 茂枝必荣。艺精招熟,善战多变,直来横取,横来直破,此相生

15、相克之理。技 击之道,虚有其名,实无方略,好勇斗狠,必遭灾祸。五、擒拿术实战之威力以拿为主,打摔兼用1.武术中的擒拿术,招法已逾百式,丰富多彩,并且正处在继续创新与发展 之中。但是,应当知道,擒拿术之巧妙,并不是技艺的万能。“踢、打、摔、 拿”四大类技击法,都有适应性和局限性。所以,前人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 “远打、近拿、贴身摔”的原理。这就是说,在距敌稍远的情势下,使用拳打脚 踢的方法,更能展其所长;在双方逼紧贴身之际,使用摔法与跌法更易取胜; 而擒拿术,则善于近身相持,巧制关节,以擒伏对手。技击实战,是一种非常 严峻的拼搏,格斗双方争雄斗胜,各展所长,手脚交加,瞬息万变,闪展腾 挪,进退神

16、速,加之技击诸法本身的局限,岂可恃一技而应千招!然而,中华武 术博大精深,只要巧妙地实施“打、拿、摔”三位一体,并驾齐驱,则堪称上乘 功夫。若能综合武术各技之长,灵活运用,宜拿则拿,宜打则打,可摔则摔, 随机就势,因势应招,拿中含打,打中带拿,手中有手,劲后有劲,把握战 机,巧施妙法,必能轻巧敏捷地制敌于一瞬。2.善用擒拿术的人,必精于其它技法。从学艺的程序来说,一般都是先学摔 或打而后才能接触到拿法,并且是先会其技,后明其理。从擒拿术的技艺特点 来看,在拿制对手的过程中,几乎每招每式都含有可打、可摔的招法。拿住之 后,一撒手便可击伤,一挂脚立刻跌倒,而且,拿住后的一击,将击得更狠, 跌得更重,可使对方防不胜防。所以,在实战之中,必须融“打、拿、摔”三位 于一体,集诸法之长,展拿法之妙,才能充分发挥中华武术克敌制胜之雄威。以上对中国擒拿术的原理与法则的认识和论述,有误与不足之处,敬请各 位武术界前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