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物教案_1.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725425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物教案_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物教案_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物教案_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物教案_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物教案_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物教案_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物教案_1.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物教案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物教案一、教学目的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小组成员间互相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学会与人的合作与交流。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5、认同严谨务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二、教材分析p 1、教材内容分析p 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了根底。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

2、生活环境,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3、教学难点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4、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准备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桩、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培养菌落实物、实物投影仪、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四、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可以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老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它们生活在哪里?”“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

3、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络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历,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老师开门见山提问:同学们,你们想理解有关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吗?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进入新课。可以从生物的分类引出细菌和真菌。学习菌落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并阅读相关内容,也可以展示不同形态菌落图片或课前培养好的菌落。关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也可以先行对各小组组长进展课前培训,让它们在课堂上演示讲解。在研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时,老师可以利用课文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展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接触的物体设计探究方案。

4、在课堂上老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同时要建议全班各组选择的环境尽可能不同,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近事实。在实验完毕后,要利用课上时间,让各小组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综合课后练习,让学生认同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同其他生物一样也要一定的条件。本节教学建议以观察、自学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演示、阅读等法。老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交流的才能,培养学生的严谨务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2、案例设计思路从生活经历中提出质疑,引入新课老师展示一些常见的真菌,学生从实物中获得有关真菌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产生认知矛盾:怎

5、样才能看见细菌?激发兴趣,自然引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老师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意义。通过观察,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有关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特点的知识,使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物、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才能。“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老师通过质疑,鼓励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进展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帮助本组设计完善的方案,最后组织各小组汇报交流方案。五、案例老师通过展示变质的米饭、牛奶、长“毛”的馒头,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老师询问:

6、对于细菌和真菌,你们想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老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进展归类,选择几个比拟典型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内容。老师展示木耳、蘑菇、长“毛”的馒头,引导学生观察真菌。质疑:变质的米饭、牛奶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我们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菌,应怎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呢?导入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学生阅读课本56页“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老师边讲解边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并指出考前须知:要对所用材料用高温灭菌。培养皿要冷却后再用,并且不要随意翻开培养皿。接种时要用无菌棉棒,防止污染。要进展恒温培养。质疑:有关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同学们还有那些疑问?

7、留给学生考虑发言的时间。师生共同解决疑问。老师分发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给各小组,学生自学课本55页最后一段到56页第一段。老师建议学生先看书后观察、讨论,知道如何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老师展示长霉的物体面包、水果、衣物,长有木耳的树桩,真菌寄生在人体皮肤外表使人得足癣、背癣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实物和图片考虑讨论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在何处?学生观察、讨论并获得新知。质疑: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真菌和细菌?学生考虑,得出结论,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老师质疑: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那么在哪种环境中会更多,哪中环境中会更少呢?请同学通过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得到答案。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57页的提示,指导学生选定自己想要检测的环境建议学生选择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经常接触的物体设计探究方案。小组讨论完后,老师要组织各小组交流方案,互相完善,利用下一节课上时间交流研究成果。小结: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