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基础知识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7065997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恐龙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恐龙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恐龙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恐龙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恐龙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恐龙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恐龙基础知识(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恐龙基础知识关于恐龙简要介绍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 2 亿 3500 万年至 6500 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 体直立行走的一类陆生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 陆生(栖息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 过一亿六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 鸟类存活下 来,并繁衍至今。说是脊椎动物而不说是爬行动物的原因是,恐龙曾经被归为 爬行动物,但是其不符合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匍匐的行走方式,以及现 在一直被质疑的冷血动物一说。出现灭亡时间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两亿四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白 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

2、大灭绝事件。恐龙最终灭绝于六千五百万年 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恐龙的生活习性 恐龙,它们存活于侏罗纪、白垩纪、三叠纪三个地质年代内,大致可分为草 食性恐龙、肉食性恐龙和杂食性恐龙三大类。第一类草食性恐龙: 大部份生活在靠近水源的森林内, 其目的是为便于取水、 取食。草食性恐龙中较具代表性的有腕龙、梁龙、雷龙等。它们的长颈让它们 可以轻易取食林内大树上的嫩叶,一旁的河川又方便它们夏天时就近泡水消暑。 另外剑龙、原角龙、三角龙、优甲龙等恐龙则较喜生活在广大辽阔的草原上, 如果遇到肉食性恐龙侵犯它们的生活领域时,则会群集向侵略者发动攻击,以 保障群体的安全。第二类杂食性恐龙:以似鸟龙、 始祖鸟、

3、偷蛋龙较具代表性, 它们极少群居, 大多是零零散散的分布在各处。只有在迁移或远行时才有例外。偷蛋龙它们平 常是以盗取草食性恐龙的蛋维生,平日生活于极深的山谷中和阴森的密林内。 而始祖鸟、似鸟龙等食性恐龙的生活也类似如此。他们生活在深谷、密林内的原因是: (一)为了逃避伤害。 (二 )深谷、密林中有许多树木、各种植物、杂草丛 生,昆虫也非常多食物较易取得。第三类肉食性恐龙: 肉食性恐龙大部份居无定所, 以大家都知道的暴龙 (霸王 龙)而言,他们有时住在山林中的洞穴里、有时住在浓密的丛林中,他们是以突 袭的方式猎捕食物。它用那粗大有力的尾巴横扫猎物,将其打昏再冲过去一口 咬住,这是大部份大型肉食恐

4、龙的猎食方式。如异特龙、泰氏龙、重爪龙均属 此类。肉食恐龙中的恐爪龙 (迅猛龙 )它们体型较小,是群居型的肉食恐龙,不论 猎捕食物或迁徙都是群体而行决不单独行动。它们速度极快,猎食时都一起以 扑杀的方式群攻,使被盯上的猎物几乎没有逃生的机会,其残暴的猎食方式令 人毛骨悚然。生活在水中的肉食性恐龙则大多以菊石、海螺和鱼类为主食,较 具代表性的有蛇颈龙、鱼龙、苍龙等。以天空为其生活领域的肉食性恐龙则有 翼龙、无齿翼龙。其取食方式是以俯冲之姿捕食水中鱼类为主,一般居于沿海 高山洞穴中。恐龙的分类1. 根据尾骨的不同区分蜥臀目分为蜥脚类 (Sauropoda)和兽脚类(Theropoda)2. 根据恐

5、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 鸟臀目 .3. 根据它们骨胳化石的形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鸟龙类,一类叫 蜥龙类。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推断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4. 素食的恐龙 : 马门溪龙、剑龙、蜥脚亚目恐龙、板龙、云南龙、大地龙、华阳龙、原角龙 鸟臀目恐龙、三角龙、马门溪龙、梁龙、阿普土龙(雷龙) 、甲龙 肉食的恐龙:霸王龙 特暴龙 达斯布雷龙 棘背龙 南方巨兽龙 阿尔伯脱龙 食肉牛龙关于恐龙化石恐龙化石分布的原因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近 1 亿 7 千万年的时光,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地球恐龙 化石的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原本连成一整片的盘古大陆逐渐漂移,分裂成

6、为如今我们熟知的形态。这些地球板块漂移到全球各处后,由于光照不再均匀, 热量的传导也被海洋阻断,气候环境也跟着发生了改变。在恐龙时代早期,蕨 类植物构成的矮灌丛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板块漂移,再加上气候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种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由于这些变迁是在非常漫长的时间内逐渐发生的,因此生长其中的动物依然能够很好地适应。但是由于恐龙时代中期,地壳运动加剧,使得地质活动频繁,造成了陆地气候变化。到了恐龙时代晚期,由于气候变得干冷,地球上出现了沙漠,由于地球板块的漂移,造 成高山隆起,深谷下沉,板块携带大陆向不同的方向运动,使得环境发生了一 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恐龙化石的形成恐龙死后,身

7、体中的软组织因腐烂而消失,骨骼及牙齿等硬体组织沉没在泥 沙中,处于隔氧环境下,经过几千万年的沉积作用,骨骼完全石化而得以保存。 此外恐龙生活时的遗迹,如脚印、恐龙蛋等有时间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来。1、石化和掩埋 当恐龙死去并很快地被沉积物或水下泥沙所覆盖时,石化过程就开始了。这 些沉积物中含有细小的颗粒, 会在尸体表面形成一层松软的覆盖物。 这条 “毯子 可保护动物尸体免受食腐动物的侵袭,也可隔绝氧气,抑制微生物的分解。2、石化过程 恐龙的骨骼和牙齿等坚硬部分是由矿物质构成的。矿物质在地下往往会分解 和重新结晶,变得更为坚硬,这一过程被称为 “石化过程 ”。随着上面沉积物的 不断增厚,遗体越

8、埋越深,最终变成了化石。而周围的沉积物也变成了坚硬的 岩石。这个过程是极其缓慢的。3、回归地表 在石化回归地表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危险。在成千上万的石化过程中,周围 的岩石可能会弯曲变形,这样化石就会被压扁。另外,地壳底部的高温也有可 能让化石熔化。逃过这些劫难后,还得有人赶在化石从周围岩层中分离前找到 它,否则化石就会碎裂消失。4、恐龙化石的类别恐龙残体如牙齿和骨骼化石是我们最熟悉的化石,这些都被称之为体躯化 石;至于恐龙的遗迹(包括足迹、巢穴、粪便或觅食痕迹)也有可能形成化石 保存下来,这些则被称为生痕化石。这些化石是我们研究恐龙的主要依据,据 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恐龙的类型、数量、大小等等情况

9、。编辑本段恐龙化石埋藏地点只有少数相当特殊的地质环境能够将化石保存完好,最常见的是质地细致的 沉积岩。而恐龙化石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更不容易。现在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埋 藏地主要有德国的索伦候芬、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中国云南的禄丰等。关于恐龙灭亡的假说一、火山与陨石撞击说来自中国的古生物学和物理家黎阳 2009 年在耶鲁大学发表的论文引起国际 古生物学界的轰动, 他和他的中国团队在 6534.83 万年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K T 线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 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二百三十二倍。 如此高浓 度的铱只有在太空中的陨石中才可以找到,地球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据墨 西哥湾周围铱元素含量的精确

10、测定,当时是一颗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小行星的 物质不仅撞击了地球中美洲地区, 还撞破了地壳, 地球因此停转 0.2 毫秒, 然后 是地球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大地震。撞击使熔浆被抛到数千米的高空,继而是 长达几十天的流火现象,高温也许不是最致命的。数以千万吨的灰尘、有毒物 质在随后的一个月内遍及全球。在以后的四个多月里,太阳只是一个模糊的影 子,植物停止了生长,食草动物大量减少,污浊的空气、短缺的食物、肆意的 疾病等等无不摧残着幸存下来的恐龙。由于尘土的遮盖,地球上面临着寒冷的 侵袭,寒冷似乎不是最严重的问题,但是,请记住一些动物的性别是由温度决 定的,恐龙正是其中之一。造成此次生物的大灭绝。以前学

11、术界都是把外来天 体撞击说和火山喷发说分开讨论的,但这两个学术都有相当大的缺陷,外来天 体说光是撞击不足以影响那么严重,时间那么久,范围那么远(全球性的), 而火山说,地球上的火山活动本身就很多很巨烈,但都不足引起如此大的生物 灭绝,包括黄石超级火山在内,而中国学者黎阳提供的论证方向和证据完美地 解答了国际古生物界的长期疑问,两者的结合才可能造成如此重大的地球生物 大灭绝。二、气候变迁说6500 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 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 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 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三、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 最

12、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 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 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 蛋。四、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 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 即“泛古陆” 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 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五、地磁变化说 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 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 球磁场的变化有关。六、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 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 这些植物中含有裸

13、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摄入被 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食肉动物将有毒的肉吃下后也 被毒死了。七、酸雨说 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 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 死掉了。八、海洋退潮说根据罗伯特 -巴克的说法,海洋退潮,陆地之间相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或 影响,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例如袋鼠,袋鼠能在大洋洲这种岛屿大陆 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 以外,还有疾病与寄生虫等的传染与传播问题,恐龙有可能因此灭绝。九、温血动物说过去,

14、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像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或变温动 物,但是随着化石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有人提出,有 些恐龙可能是温血动物。首先,他们认为有些恐龙行动极为敏捷,也不是像蛇 一样在地上爬行,而是靠两条后腿在地面上跑动,其速度可达每小时 20 至 90 多公里。这就需要有强壮的心脏并且维持较高的新陈代谢,这些显然冷血动物 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龙的食量都相当大, 据推测,一头 30吨重的蜥脚类恐龙, 每天可能要吃掉近 2 吨食物,只有温血动物才需要这么多的能量。从食肉恐龙 远远少于食草恐龙来看,这一点也是合理的。另外,还有一些身体较小的恐龙, 它们身上覆盖着一层羽毛或毛发

15、,这也是为了防止体温散失。其它方面,如骨 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龙是温血动物。温血恐龙的说法一提出,就受到 强烈抨击,但到底结论如何,目前还难下定论。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 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气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 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懒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 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 氧,而它们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 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 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

16、 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 冻死的命运。但是,这种学说有一个疑点,那就是恐龙不都是那么庞大的,也 不一定都不能躲进洞里避难,所以这种学说也已不完善的地方,十、生物碱学说这种学说认为恐龙繁盛的最后时期一亦即白垩纪,开始出现显花植物,其中 某些种类含有有毒的生物碱,恐龙因大量摄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为,哺乳 类能够藉味觉和嗅觉来分辨有毒的植物, 但是恐龙却没有这种能力。 不过, 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现于白垩纪后期,在恐龙绝种的五百万年前已经 可以见到。此学说未说明何以恐龙在这段期间内仍能生存。所以,这种说法也 不能单独成立。十一、压迫学说 恐龙的数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况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龙的灭绝,接着靠 食用草食性恐龙为生的肉食性恐龙也因为食物的不足而跟着死亡。 (疑点:何以 恐龙会在历经了长达约 2 亿年的生态平衡之后突然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