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版高中语文总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讲练教学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064157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22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版高中语文总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讲练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新高考版高中语文总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讲练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新高考版高中语文总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讲练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新高考版高中语文总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讲练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新高考版高中语文总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讲练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高考版高中语文总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讲练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版高中语文总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讲练教学(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复习纲要考情探究课标解读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备考策略考点内容断句综合考查对实词、虚词、句意的理解能力句读、语法运用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准确理解句意,正确断句平时多积累实词的含义,注意借助虚词来断句,同时要多关注句子的结构,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官职科举、姓名称谓、天文地理、历法纪年、风俗礼仪、饮食器用凭借积累、根据语境理解句中词语的传统文化内涵识记课内的古代文化知识,按一定顺序梳理积累课外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文意概括和分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读懂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归纳内容要点

2、、概括中心意思平时复习要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审读题干和仔细比较选项上下功夫。注重总结规律,形成方法翻译句子将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文言句式运用相关文言知识,理解文句,并能准确、通顺地翻译成现代汉语复习备考时要把三大得分点关键实词、关键虚词、特殊句式作为重点,强化“得分点”意识,并将其落实到位真题探秘(2019课标全国,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分)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

3、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

4、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随文助读由选文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可知,本文属于传记类文本。理解其文意一般需要以下四步:第1步:关注开头,初识主人公形象。第2步:抓时间、地点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第3步:关注作者的议论抒情句

5、,把握人物品行。第4步:巧借内容概括分析题,扫清阅读障碍。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

6、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体现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的学科素养,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A项,“奇才”作“有”的宾语,二者之间不可断开。C项,“不听用鞅”结构完整,意思是“不能任用商鞅”,中间不可断开。D项,“举国”修饰“听之”,二者之间不可断开。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

7、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项,“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错。历史上的孙武不是“王”,文中说“汤武不循古而王”,是指汤武不守古法,却统一了天下,由此可知“汤”指商汤,“武”指周武王。核心考点:断句。考查能力:根据语境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句子意思。解题方法:利用文言句式的特点,把握句子结构;根据句子中的主语(人名、代词等)及其发出的一系列动作(动词)把握词语间的关联,判断停顿;利用句中发语词、连词等判断句间关系,准确断句。复习建议: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积累文言句式、实词、虚

8、词,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判断句子的整体结构,会用排除法,并形成自觉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核心考点:文化常识。考查能力:根据语境和积累理解文意、理解文中词语的能力。解题方法:根据上下文内容,大致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推断文化常识的内涵;调动有关文化常识的积累,帮助理解文言文句子中的文化常识。复习建议:文化常识的学习,应加强日常积累,但忌死记硬背,可整理分类;了解文化常识的形成背景,在此基础上加以积累;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化常识的内容,减轻背诵负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

9、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体现养成健康情趣与鉴赏品位的学科素养,培养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的价值观念。C项

10、,“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错。文中说太子犯法,“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句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1)强国:使国家强盛。故:旧的事物,这里指陈规。利民:使百姓获利。(2)民(第一个):民

11、间。之(第一个):往,到。初令:新法。核心考点:文意概括和分析。考查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和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题方法:了解文章叙述的主要人物的言行,把握事件的意义、人物的性格特点,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判断选项正误。复习建议:积累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在特定语境中能够灵活地理解。掌握文言文概括分析类题目常见错误陷阱。核心考点:文言文翻译。考查能力:根据语境,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解题方法:根据上下文整体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根据语境落实句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2、,可以利用语法、句式等方面的知识推断实词、虚词的意思;疏通语句,顺畅准确地将句子意思表达出来。复习建议: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的积累,并能根据语境准确推断、理解句中关键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养成梳理整合语言现象、总结语言运用经验的习惯,增强语感。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君妾所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了解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适逢公叔座病了,魏惠王亲自去探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全交给他。大王如果不能任用他,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商鞅听说

13、秦孝公下令在全国求贤,想要重整穆公霸业,向东收复失地,就向西入秦,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与商鞅交谈,谈了几天仍不知疲倦。景监问商鞅:“你用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国君?我们的国君特别高兴!”商鞅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向他进言,他就格外高兴。”孝公任用商鞅后,商鞅想变法,孝公担心秦人议论自己。商鞅说:“行动上犹豫,搞不成名堂;事业上犹豫,建不成功绩。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止一种,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不必依照古法。所以汤武不守古法,却统一了天下;桀纣不变旧礼,却遭到了灭亡。反对古法的人不能非难,遵循古礼的人不

14、值得称赞。”孝公说:“好。”任商鞅为左庶长,最终制定了变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不能通行,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新法实行了十年,秦人非常满意,路不拾遗,深山里也没有盗贼,家家富足,人人饱暖。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私斗,乡镇安定。于是任命商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强。孝公派商鞅率兵攻打魏国。商鞅埋伏的士兵突然袭击,俘虏魏公子卬,并乘势攻打魏军,大胜回国。魏惠王屡次被齐、秦打败,国内空虚,势力渐衰,恐慌

15、起来,于是派人说割河西地区给秦以求和。魏国于是从安邑迁都到大梁。魏王说:“我后悔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商鞅破魏返秦,秦王把於、商等十五邑封给他,他被称为商君。必备知识自测自查(2019课标全国,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