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当代大学生对于惠特曼《草叶集》中我的解读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7063618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证当代大学生对于惠特曼《草叶集》中我的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实证当代大学生对于惠特曼《草叶集》中我的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实证当代大学生对于惠特曼《草叶集》中我的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证当代大学生对于惠特曼《草叶集》中我的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证当代大学生对于惠特曼《草叶集》中我的解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证当代大学生对于惠特曼草叶集中 我的解读作者:季绍斌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2018年第7期摘 要:西方文学作品中对于“我”的诠释和“我”的描写是其作品反映社会价值观的主产 物。反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接触到“我”的思想,能否涤荡其灵魂并触及其思想 境界的升华是我们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关键词:大学生惠特曼草叶集“我”调查对于“我”的理解,中西方文化历来有不同的解读。西方文学作品中“我”的出现频率显 然要比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我”要多得多。由于中国人的含蓄、内敛和自律等固有的民族普遍 特性与西方人的豪迈、奔放和无拘无束等性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导致各自文学作品中的 人物和思想对于

2、“我”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譬如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和人文主义学者沃尔 特惠特曼(WaltWhitman),他所创造的自由体诗集代表作草叶集(LeavesofGrass )中 的一首自我之歌 ( So ngo fMy s e l f )中针对“自我”的诠释,在这位向往自由的民主斗士眼 里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个体自我”“普遍自我”和“美国自我”。前两者对于中国读 者来说具有相当的对比度。其中惠特曼宣扬的“个体自我”就是美国“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真实写照。通过研究对比惠特曼草叶集这一不朽的诗歌中的“自我” 要素,读者不难看出惠特曼的“我”从母体出生到身体各器官的原子组成直

3、至人生终结时所幻 想的永生之感叹,无不透露出惠特曼的“自我”理想和“自我”追求。这种美国式的“自我” 追求方式在当今中国大学生心里是否占有一席之地?笔者就此展开教学调查。本次教学调查对 象为笔者所在的学校2015级商务英语专业3个合班学生共计36人,调查问卷共计10题。其中 需要回答的问题为5小题。现撷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调查结果并分析如下:1. 你是如何看待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诗集草叶集中的“我”的?调查结果:勾选“美国人太过自我,我不认同”的学生占到26%;勾选“我认同诗人这里 的自我就是体现自我价值的标准”的占到36%;有25%的学生勾选了惠特曼的“自我”和 “我”的“自我”是有交集的;其余

4、学生表示自己的“自我”与惠特曼诗中的“自我”没有任 何交集。调查结果分析:由以上教学调查可见,当今大学生重读英美国家经典文学名著的感受与改 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刚接触世界名著的心境大有不同。思想的多元化和追求的多样化以及“自 我”意识尤为突出的表现是当代大学生的标签。无处不在的求新和求变使得当代大学生与传统 价值观的认同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种看似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当代青年大学生的 “自我”价值观,隐约存有潜在的道德危机。一切围绕自我,以符合“我”的利益作为审视周 围世界的终极目标,这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信号值得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高度警惕。2. 你认为惠特曼作品选择“草叶”有何深意?你认为自

5、己像个漂浮不定的“草叶”吗?调查结果和分析:关于该问题后半部分的设问,绝大部分学生(占到87%以上)选择自己 是“小草”,但是添加“不愿被他人轻视”的备注。这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生活的年代有机会让 他们“出人头地”,实现更远大的抱负。至于惠特曼诗集题目取名草叶集,学生们认定诗 人是从对大自然的热爱出发,从满山遍野的小草直至遍布各地的花草象征了诗人自己抱有“卑 微”的心态融入民间,传递着“小草”般的正能量并释放人性最为本真的气息。从“小我”过 渡到“大我”,最终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鼓励他人追随诗人争取自由和解放。就某种意 义来说,对于此题的回答可从某一侧面说明当代大学生自知个人力量单薄,或许心想

6、做出一番 大事,但又不愿从小事做起。“眼高手低”正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那种惠特曼式的“小草” 精神,因而即使他们承认拥有“小草”心态,那也是很容易萎谢凋零。因为只有脚踏实地、从 小事做起才能在将来干一番大事。3. 读文学作品中的“我”和现实生活中的“我”有何异同?学生比较集中的回答:文学作品的“我”往往会脱离实际,而现实生活中的“我”是个实 实在在的存在。这种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和现实中的“我”应有差别。但是也有占到近45%的学 生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正面高昂形象的“我”更值得他们尊敬,也是他们的人生榜样。他们 认为在当时那个艰难的年代所孕育的“我”肯定是对目前的“我”的规划和憧憬。如果现在的 “

7、我”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我”,那就失去了人生追求理想的意义。因而现实生活中的“我” 更应不断进步、向上成长且满怀信心,而不是沉迷于过去的“我”的光环。这种超越“自我” 的思想是本次教学调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4. 你对惠特曼那个年代喊出“自我”有何看法?如若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追求“自我” 价值的实现吗?学生比较集中的回答是:惠特曼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朝代,清政府的腐 败和无能造成了中国百年的耻辱,所以站在那段历史的节点,想象着中华民族的苦难是让当今 大学生无法想象考虑自我的。惠特曼之所以能够“凤凰涅槃”,大胆追求自由和理想是因为当 时美国社会孕育着民主和解放的思想,而在相同时期的

8、中华大地上却“万马齐喑”,叹为可哀。 这是一段历史不可改写的遗憾,所以对待自我价值,在那个特殊年代,只能随波逐流。由此可 见,当代大学生缺乏自我奋斗、自我完善的精神,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大都缺乏抗争和独立 人格意识,反而倒向急功近利被迫接受无奈的现实。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原本应有血气方刚 的大学生在利己主义风靡的今天更需要我们教学工作者做好最为精准的引导和开化教育工作。 很难想象如若没有课程思政的兴起,文学课会显得多么的苍白和无力,这也是文学课程遭遇教 学危机后能够自我救赎的一种解化方式。5. 你认为惠特曼在讲述“我”的故事的时候,你有感受到被说教吗?选择有或大概有的学生占到90%以上。看来在

9、课堂上教师如果给学生直接灌输文学作品中 阳春白雪的美妙是很难直接获得相应的预期回报。相反,若教师在一些教学设计环节上和教学 要求上予以松绑,转换角色,让学生自由发挥或畅想文学作品的美妙,也许结果会大不一样。 笔者就此方面做过专门的教学调查,发现学生比较认同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占78%),而不喜 欢教师一味灌输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美妙(65%),这种高比例应该引起文学课教师的高度重视。 当然,如果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当时心境吻合、入拍,阅读作品时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定会更 为强烈,这时候水到渠成的心灵感应就成为成功课堂的关键。无论如何,在这个浮躁又功利的 社会,教师应该引导懵懂却又自以为是的当代青年大学生

10、回到“阳春白雪”的精神世界,畅游 于世界文学宝库,激昂少年志,为国为民排忧解难,助其形成舍小家为大家的个人人格魅力。 在精神世界由最为传统经典优秀文学作品的伴随,成长为精神世界的自由人,实现惠特曼所期 待的具有独立“自我”意识的自由人。通过以上针对英美文学欣赏课程的授课话题关于“我”的教学现场调查,我们不难发 现一个事实:当代大学生不乏拥有“自我”的强烈意识,但在“自我”担当与其衍生的义务等 方面的意识却很是淡漠,甚至不屑去承担因“自我”随后所附带的一切后果。事实上,这是 “自我”思想极度自私的迷失,一时物欲的自我满足,是侵蚀人的美好灵魂的根源,我们不期 待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一个“模子”

11、,但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应具有共同的元素,那就是 让人在自我满足的目的达到的同时也能让他人享受到美好,而这种真实的美好感觉应来自于重 读经典文学作品和拥有美好思想的志同道合者相互思想交流和互相智慧碰撞的结果。作为高校 里的莘莘学子,更应懂得人生美好的真谛,也应懂得高尚的精神生活追求才是大学生自我理想 实现的最高境界。所以当我们在重读伟大诗人或文学家的经典作品之际,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这 些伟大作家或诗人的个人文学魅力,也不仅仅是文字带给我们精神上的那种独有的愉悦,从更 大的触角来探知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审美观,就可发现原本沉迷于网络游戏、沉迷于玩手机、沉 迷于夜生活的大学生猛然回首发现自我的迷失可在经典文

12、学作品中找到心理健康、生活态度积 极、对待他人宽容的他人“自我”画像。这正是惠特曼诗集中的“自我之歌”在当今延续其影 响力的魅力之所在。在本次教学调查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占到 85%以上的受访大学生 都不约而同地坦言自己在高中阶段读过 3 到 5 本英美经典文学名著,而在大学阶段却几乎不触 及原版的文学作品。后来与这些学生细谈,得知高中阶段有任课老师推荐和高考考试的需求, 所以朗读过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而在大学,因为比较空闲和“自我”约束力低下,很少有机会 去迫使自己朗读和吟诵经典文学作品。这正是作为一线的教学工作人员所高度重视的现象。大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或多或少是其心灵的空虚和对不确定目标追求的失败而引发的迷茫和迷乱, 在这关键的人生路口,担任文学课的一线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教师本人的“自我” 理想与学生的“自我”理想在课内外能够做到自然对接,在经典文学作品的世界里又有不期而 遇的遐想,师生所拥有的共同“自我”就可一触即发,最终融合为双方关于“我”所不可分割 的所谓惠特曼诗歌中“我”的“原子(at 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