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第12课阿房宫赋学案语文版必修3经典实用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7062812 上传时间:2024-01-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第12课阿房宫赋学案语文版必修3经典实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第12课阿房宫赋学案语文版必修3经典实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第12课阿房宫赋学案语文版必修3经典实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第12课阿房宫赋学案语文版必修3经典实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第12课阿房宫赋学案语文版必修3经典实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第12课阿房宫赋学案语文版必修3经典实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第12课阿房宫赋学案语文版必修3经典实用(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课阿房宫赋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篇。2.感受文章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的特点。一、为君之道1人主有能以民为本者,则天下归之矣。吕氏春秋爱类2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吕氏春秋贵公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4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孔子家语5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黄宗羲原君6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二、文本名句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5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一词多义使一爱取怜(2)古今异义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今义:常用来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它与气流、纬度、海拔、地形等有关;比喻动向或情势;比喻结果或成就。韩魏之经营古义: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商业、服务业出售某类商品或提供某方面的服务。可怜焦土古义:今义:值得同情、怜

3、悯。(3)虚词归纳之焉而夫于2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2)骊山北构而西折:(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5)辇来于秦:(6)朝歌夜弦:3特殊句式(1)输来其间:(2)函谷举:(3)秦人不暇自哀:(4)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5)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4语句翻译(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译文:(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译文:(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译文:(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译文:(5)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译文:(6)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译文:(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

4、掠其人,倚叠如山。译文:(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译文:(9)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译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请概括回答。答:1为什么作者描绘的阿房宫的景致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请结合文中的句子作简要分析。答:2这些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答:3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什么?答:作者在描述阿房宫景象时运用了互文的表现手法。请理解分析下列句子,说一说互文手法的运用对于表达文章主题有怎样的作用。直栏横槛:朝歌夜弦: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作用: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杜牧(803

5、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比部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而称他为“杜樊川”。杜牧工诗、赋、文、辞,其中以诗歌的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其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清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2背景展示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三辅黄图中说:“阿房

6、宫亦曰阿房,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秦灭亡时,尚未竣工,就被项羽付之一炬。它没有正式命名,因宫的前殿所在地叫阿房,当时的人就称之为阿房宫。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唐王朝,藩将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本文就是作者有感于时政而写的。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3文学知识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这里的“铺采摛文”是指赋的形式,就是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体物写志”是指赋的内容,往往于结尾部分发一点议

7、论,以寄讽喻之意。到了唐宋,这种文体已逐渐散文化,这种散文化的赋,人称“文赋”或“散赋”。阿房宫赋即文赋中的佳作,被誉为“古来文赋,此为第一”。文内文外 意思。三十六年: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中国,到三十七年(前209)死,玉珠宝等物。剽:抢劫,掠夺。人:民。唐避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下文“人亦念其家”“六国各爱其人”“秦复 阿房宫赋亮人耳目的艺术1语言精练,含意丰富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

8、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涵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就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四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

9、又如第二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2大胆运用想象、比喻、夸张等手法阿房宫为战火所焚,史书也未记载其形制,杜牧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现了阿房宫。文章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细致刻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形象描绘,都是出自作者的想象。而这些奇特的想象并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却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同时本文又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如“蜂房水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增加其形象性;

10、又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句,如“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隔离天日”等增加其感染力;有些句子则是出于想象,同时又兼有比喻、夸张,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还构成排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本文既发挥了骈文的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三字短句,节奏急促,写出建宫背景及耗资;接着用几个长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写占地面积和走势;再用“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等四字句描写规模。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类文品悟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

11、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生”可谓其崛起之本。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的学说,孟子在此基础上更是将其发展为“仁政”的理论。自此,历代盛世王朝都将“爱民”思想奉为治国圭臬。悠悠中华五千载,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辉煌,为后人所赞颂。文帝、景帝厉行节约,与民休息,才有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唐太宗坚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而开创了大唐盛世;共和国的崛起强大,更是立足于民生,使之成为实现“中国梦”之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项羽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这难道真如项羽所言“此乃天意”吗?不是。刘邦、项羽二人相比,项羽比刘邦

12、更有才能,但项羽他恃才傲物,很少与属下谈心沟通,一意孤行,又兼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最终走向了灭亡。相反,刘邦没有突出的个人才能,但他善于听取各方良言,身边谋士极多,常常与他们交心倾谈,上下沟通,月下千里追韩信就是明证。因此,他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最终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时间又过了几千年,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历史伟人康熙皇帝,他有着比刘邦更为出众的才华,有着比项羽更为强健的体魄,有着比铁木真更为勇猛的军队,照说他可以安安稳稳地坐上龙椅。但是,他却遭遇了关内百姓的强烈的反抗,只因为他是满人,而他治下的却大多是汉人。在汉人的眼中,他永远是夷人,是外来者,因此,各地的反清斗争不绝

13、,这也成了康熙的一块心病。但是,他从未想过使用武力让汉臣服。一次,他去长城察看城墙的毁坏情况,面对早已破落的长城,有的大臣认为要加固,以防来袭,但康熙却坚定地说:“我要修的是百姓心中的长城,这比真正的长城坚固好几倍!”是啊,这是明君的抉择,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后来,他多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无数百姓,终于使百姓臣服,成为一代明君。“以史为镜,可以知古今。”纵古观今,我们不难看出:一统天下,成就大业,一定要把民生放在首位,治国先安民,安民方强盛,强盛则固天下,固天下则得天下!微感言:素材运用课内素材“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14、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秦朝的统治者二世而亡,正是因为不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课外链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提醒:完成作业第四单元第12课答案精析语言积累1(1)动词,让连词,假使动词,派遣名词,使者动词,统一数词副词,一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