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管理思想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705650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愈管理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韩愈管理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韩愈管理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韩愈管理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韩愈管理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韩愈管理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愈管理思想(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韩愈管理思想摘要韩愈是我国中唐时代杰出的散文家、思想家和诗人,他积极倡导儒学的复兴,主张发扬儒家道统道,并将之融入诗歌创作。韩愈匡正时弊,抨击佛老,反对割据,限制君主昏暴专断,责斥宦官当权,主张兼济天下。韩愈作为一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在社会管理、经济管理、政治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人性论,提出仁义道德、性情三品等思想,并想通过此来维护当朝政治制度的集权和复兴儒家思想。韩愈的社会分工、人才管理等对现在社会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关键字: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教育管理、局限性一、社会管理思想(一)人性论韩愈的人性论继承了董仲舒的人性三品说,认为,“性也者,与生俱生也

2、。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 原性 )韩愈认为人性有三品, “上等者, 善多而已矣; 中等者, 可导上下也; 下等者, 恶多矣。(原性 )上品的人本性善,具备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的德性,而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感情适中而协调,这种人“就学而易明”;中品之人本性善恶混合,五德混合、杂而不纯,这种人可以使之“导而上下”;下品之人性本恶,这种人的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畏刑而寡罪”。韩愈的人性论包括人道、人性、人伦三个方面。1、人道在人道仁义方面,认为儒家道德乃是以仁义为具体内容,着重以仁义规定道德,以仁义充实道德,注重“定名”。他明确了儒家道德的涵义和重

3、要标志,并把道德赋予了儒家社会规范的性质,以用来拯救颓废的民风,恢复社会“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信仰。2、人性在人性情欲方面,韩愈提出了“性情之品有三”的学说,从人性分析出发,通过分析人性,来解决对人民教化问题,从人性上寻找拯救社会的本质依据。也因此来反对佛道二教的性情之论,弘扬儒家行为规范。3、人伦在人伦社会方面,韩愈最关心的如何改变社会的现状,解决佛道二教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以及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他认为首先要正位纲纪,整合社会。他在批判佛教的清静寂灭的同时也构造了自己理想中的社会模式。在这社会模式注重“正位”,从人生人文人伦等方面赋予儒家憧憬“大同小康”的模式韩愈的人性论以伦理价值为中心、

4、以社会国家为本位、以义务至上为准则、以民本主义 为依据、以完美人格为理想以及以世界大同为归宿。(二)排老斥佛佛、老的道与儒家不同,无补于社稷。其中读东方朔杂事“方朔不惩创,挟恩更矜夸。 诋欺刘天子,正昼溺殿衙”,嘲讽那些仗着君王宠信的的僧徒道士。他们作为出家人,却过 着比世俗人更加世俗的生活。无怪乎韩愈在广宣上人频见过诗标题中要用“频见过”三字来表明对所谓“上人”的厌恶与蔑视。这些所谓的僧道只知道一味地拜谒权贵、“蝇营狗苟” ,妄图走终南之捷径。韩愈对这一类人都是极尽嘲讽之能事的。韩愈如此抨击佛教、道教,是因为韩愈看到了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韩愈自己在原道中也指出:“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

5、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 教者处其三”。在古代,只有土、农、工、贾,现在又加上僧尼、道士,古代只有中国所原有 的儒家一家,现在又加上佛家和道教两家了。因此,韩愈接着说:“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三)人际关系韩愈十分注重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人关系问题,有时还做些调查实验。故此,他所洞察到 的人际关系问题是入木三分的。首先,韩愈指出,在现实社会的人与人关系中,充满了虚伪、欺骗和卑鄙。其次,韩愈进而调查分析了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待人待己的态度问题。他指出,现在的“君子”,对待别 人的行为吹毛求疵,只看短处;对待自己则不求进取,满足现状

6、。这种 社会心理,不仅对别人极不尊重,也对自己极不尊重,而且还势必造成社会上人际关系的疏 薄与不和谐。(四)理想社会模式1、人们所操持的伦理规范是儒家设计和一贯推重的仁义道德;2、教化人们的教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3、用于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是儒家的礼、乐、开心政。4、社会由土、农、工、商四大阶层构成,没有佛教徒和道士存在。5、社会的人与人关系分为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等。不接受佛、道的社读东方朔杂事,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第904页广宣上人频见过,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第931页送穷文,阎琦.韩昌黎文集注释上.西

7、安:三秦出版社.2004,第333页原道,阎琦.韩昌黎文集注释上.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第17页第2页共7页会价值观和出世思想6、人们衣、食、住的情况是:穿丝和麻制成的衣服,吃粟米、果蔬、鱼肉,住宫室。不 接受佛教与道教的生活方式。7、人们都有仁义道德的修养,都自觉恪守儒家制定的一种社会规范,人人都心平气和, 并能“顺而祥”,使自己的欲望和理想得到满足。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则能“爱而公”,所 以整个社会生活秩序“无所处而不当,呈现和谐安定的景象。8、由于社会和谐安定,人们都能生得其情,死尽其常,所以天神、祖先也都感到十分舒 畅,乐于接受人们的祭祀。(五)社会分工和分配的思想韩愈在原道中提到

8、:“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水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天死;古之 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很明显,他认为出现了 “圣人”并教会人们共同生存的方法,于 是便有了社会分工,把社会分工归功于“圣人”所赐,这显然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因为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并非“圣人”所赐,但他能把农、工、商、医药卫 生等行业从社会中分列出来,各司其业,各尽所能的社会分工理论是值得肯定的。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上,韩愈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大儒孟子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 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观点,提出了统治者和被统治

9、者如何分工的说教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 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于民,民不出粟米 麻丝,作器皿,通贝t货,以事其上,则诛”。认为君、臣、民都有各自明确的职责,应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否则便应受到惩罚。同 时又从统治阶级立场出发,强调统治者应受别人供养,而被统治者则以供养别人为天职,旨 在让少数的统治者不劳而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分配问题,韩愈根据其社会分工理论, 提出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自己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取得相应的报酬,另一方面,政府应根据每个人贡献大小来分配社会财富。这就要求每个人一旦在社会生活

10、中扮演了某种角色,无论是君、臣、民,还是农、工、商都应担负相应的职责,做出相应贡献,并由此取得相应报酬。 这种根据个人职责、贡献和物质生活分配相联系的分配方式 ,体现了社会分配的公平、合理 性,有利于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在管理思想上是一大进步。二、政治管理思想余德仁.韩愈的经济思想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年6月,第一版 中外管理思想史,王德清,重庆大学出版社第3页共7页(一)人才管理1、重视对人才的甄别和选拔。韩愈认为 , 王朝中兴亟须大量人才, 而当时唐朝通过科举、荐举以及门荫入仕者虽多 ,但真正有才学者却相当少。特别是“ 以门第勋力进者”又“ 有倍”于科举、荐举,

11、 因此不免良莠相杂, 以至出现“ 自御史台、尚书省以至于中书、门下者 , 成不足其官” 的人才匮乏局面。他要求执政者应具备鉴才和识才的能力 , 并在实践当中重视对人才的甄别和选择。2、“唯才是举”, 打破门户第限制 , 不论亲疏贵贱。作为庶族士人的韩愈, 反对国家在用人方面以门第论选才, 主张唯才是举。他在论今年权停举选状中提及故之“ 四贤” : 傅说、太公、宁戚、公孙弘虽均出身寒微, 但贤明的君主能因其贤将他们予以重用 , 最终取得不世之业绩 , 来证明国君打破门第限制 , 不论尊疏贵贱 , 以“ 才”为标准, 选人任人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3、善待人才, 量才使用。重视人才 , 就必须善待

12、人才, 方能发挥其才。为此, 韩愈认为执政者首先应了解人才的所欲所求 , 然后视其才能大小 , 安排到适当的位置上, 并为其才能发挥创造条件, 以满足其需要。4、才尽其用, 让人充分发挥其作用。韩愈特别强调才尽其用 , 因此主张政府应尽可能地让那些行将致仕的年长官员续留在朝中发挥余热, 以人尽其才。同时, 反对执政者对人才“ 壮而见用 , 老而见疏”的做法。( 二 ) 道统管理学说韩愈效法佛教与道教,虚构了一个儒家一脉相承的道统。佛教的禅宗认为,佛教有一个由历代佛祖一脉相承的祖统,由释伽牟尼一直到弘忍和慧能。韩愈认为,儒家也有一个一脉相承的道统,这个道,由尧舜传下来,一直传到孟子,“尧以是传之

13、舜,舜以是之传之禹,禹以是之传之汤,汤以是之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孟轲死,不得传焉。”(原道)道生于仁义,在于人的道德自觉,“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原道)正心、诚意,也就是人的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实际上就是传统儒家所说的内圣外王。(三)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割据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并立下大功,详细可参考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 韩愈中第五章沙场初点兵。三、经济管理思想(一)赋税管理思想赋税是中国历代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政治机器的经济基础”。针对“钱重物

14、轻”的社会弊病,韩愈反对“定税计钱”的措施,认为赋税征钱是导致这一社会弊病的主要因素。对此 ,他说:“夫五谷布帛,农人之所 能出也,工人之所能为也。人(民)不能铸钱,而使之女布帛谷来以输钱于官,是以物愈贱 而钱愈贵也。”主张将赋税由征收货币改为征收实物。认为要从实际出发 ,民间生产什么, 那就征收什么,如此才能调动人们安心务农,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并使“人益农,钱益轻, 谷米布帛益重”,让老百姓得到休养生息,收到很好的成效。韩愈这种从实际出发,联系各 地生产经营特点以调动人们生产积极性为目的的赋税管理思想 ,对后世赋税管理影响深远。(二)货币管理思想1、“在物土贡”。对农业赋税根据各地生产经营特

15、点征收实物之法。2、严肃法纪,堵塞漏洞。韩愈在钱重物轻状中指出:“在塞其隙,无使之泄,禁人无得以铜为器皿.蓄铜过 千斤者,铸钱以为它物者,皆罪死不赦.五岭旧钱,听人载出,如此则钱必轻矣。”强调严 肃法纪反对毁钱和屯钱,控制币材,堵塞钱币流失的漏洞,符合金融学理论。3、提高钱币的票面价格,依法治理金融。韩愈在钱重物轻状中提到:“更具文贵之,使一当五,而新旧兼用之。凡铸钱千,其 费亦千;今铸一而得五,是费钱千,而得钱五千,可立多也。”明确主张政府推行专门的金 融法治理金融,用行政法律手段来提高钱币面值。因为钱的面值一高 ,就等于钱多了,而钱 一多,钱与物的比值必然降低,从而消除钱重物轻的问题。4、用新钱代俸禄。主张用新钱代官吏俸禄,政府带头使用新钱,并以“轻重平”提高质轻而值高的新钱 的价值。四、教育管理思想昌黎先生集卷 37,钱重物轻状223韩愈管理思想223韩愈管理思想223韩愈管理思想223韩愈管理思想中外管理思想史,王德清,重庆大学出版社, 中外管理思想史,王德清,重庆大学出版社, 中外管理思想史,王德清,重庆大学出版社, 中外管理思想史,王德清,重庆大学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