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工程建设技术参考要点(试88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704623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6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工程建设技术参考要点(试88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工程建设技术参考要点(试88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工程建设技术参考要点(试88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工程建设技术参考要点(试88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工程建设技术参考要点(试88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工程建设技术参考要点(试8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工程建设技术参考要点(试88(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工程建设技术参考要点(试行)目 录一、工程改造的总体任务、目标与标准- 1 -(一)总体任务- 1 -(二)总体目标- 1 -(三)总体标准- 1 -二、工程改造的基本技术要求- 1 -(一)工程设计- 1 -(二)设计标准- 2 -(三)灌溉用水量- 2 -(四)灌排渠系调整- 3 -(五)灌排系统设计- 3 -三、工程改造的总体布局- 3 -(一)基本要求- 3 -(二)灌溉输水及排水系统- 4 -(三)渠系建筑物- 4 -(四)量水设施- 5 -四、工程改造主要措施选择的基本要点- 5 -(一)渠道工程- 5 -(二)量水设施- 6 -(三)渠系建筑

2、物- 6 -(四)低压管道输水工程- 6 -(五)排水工程- 6 -五、工程改造的主要技术措施- 7 -(一)渠道防渗- 7 -(二)低压管道输水工程技术- 25 -(三)渠系建筑物修建技术- 29 -(四)量水设备与量水技术- 35 -(五)田间灌溉工程与灌水技术- 44 -(六)排水工程技术- 47 -一、 工程改造的总体任务、目标与标准(一) 总体任务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项目工程建设是指对已经实施完成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由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管理和运行维护的斗渠(1m3/s以下)及以下渠道和建筑物进行节水改造。工程改造的总体任务是组织开展对试点项目区范围内的末级渠道工程进行

3、节水改造以及各类渠系建筑物和量水设施的建设,并统筹考虑试点项目区的排水问题。同时结合工程改造,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群众参与节水改造的积极性,引导群众投工投劳,完成土地平整、田间沟畦整治及绿化等工作。(二) 总体目标末级渠系试点项目工程改造应以提高灌溉用水的效率与效益、促进管理改革为核心,以改善灌溉条件、细化量水单元、促进节约用水、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工程改造,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三位一体”(即工程改造、水价改革、用水户协会)的试点建设目标。(三) 总体标准工程改造的总体标准是试点项目区范围内的末级输、配水渠系完好通畅,各类渠系建筑物和田间灌溉设施配套齐全,量

4、水设施的布设满足细化计量单元的管理要求,田间地面灌溉工程达到节水灌溉标准,末级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70以上。二、 工程改造的基本技术要求(一) 工程设计(1)末级渠系工程设计要求必须由具有丙级以上(含丙级)水利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完成。工程设计的目的是为工程项目实施服务的,其深度应达到满足施工要求的深度。(2)末级渠系工程设计应与灌区节水灌溉规划相一致,并将规划作为工程设计的基本依据,工程设计中选取的主要设计参数、灌溉制度等应与规划相衔接。(3)工程设计要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既要满足使用要求,同时应尽量降低成本:任何一种节水工程类型或形式都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

5、,都有其适用条件,不能轻易否定某种类型或形式,也不能不顾客观情况强行推行某种节水工程与技术。设计中应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在满足使用要求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程成本。要注意反对盲目追求高标准导致投资过高农民无法承受和片面强调降低投资致使工程质量下降的两种倾向。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设计中选用的材料设备应有正式的生产许可证以及有关部门的产品检测报告。(二) 设计标准1、末级渠系工程改造灌溉设计保证率的取值,应与所在灌区的要求一致,并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288的规定。2、试点项目区的设计排涝标准、设计排渍标准的取值和排涝模数、排渍模数的计算,除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6、/T 50288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要求。当项目区需要改良盐碱土或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时,其排水设计标准除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288的规定外,还应加强相关的田间试验和现场调查,科学确定不同时期的地下水控制深度。当项目区需要进行涝、渍、盐碱化兼治时,其排水标准应根据综合治理的要求合理确定,或分别根据排涝或改良盐碱土所要求的排水标准从中选取最为安全的数值进行排水工程设计。3、灌溉渠道、排水沟道和其它灌排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分类和级别,满足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288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98的要求。4、灌溉和排水的水质应符合农田

7、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288的要求。使用微咸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应采用咸、淡水混灌或轮灌的方式防止土壤盐碱化。使用生活或工业污废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必须经过处理且达到灌溉水质的标准。(三) 灌溉用水量1、末级渠系的灌溉用水量不应超过灌区分配的灌溉用水量。2、设计灌溉制度应有利于提高降水利用率,降低灌溉定额,符合节水和高效用水的要求。水稻灌溉制度应根据“浅湿灌溉”等节水灌溉模式确定。水资源紧缺地区灌溉制度的设计,宜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性和迫切性,采用灌关键水等非充分灌溉方式确定。3、设计灌水率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

8、0288的要求。(四) 灌排渠系调整1、灌排渠系调整应满足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国土规划、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农业区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等规划相协调。2、调整灌排渠系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通过疏浚、整修、配套,达到满足灌区灌溉、排水和调控地下水位的要求。3、渠、沟、路、林、田的调整应统一规划,宜实现灌排分开,高低分开,内外分开,水旱分开,可利用水源与污水分开。4、灌排渠系调整除应满足渠线短、控制范围大的要求外,还应兼顾行政区划和方便农民用水者协会自主管理的要求。(五) 灌排系统设计1、灌溉系统的输、配水能力和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应满足作物种植结构调

9、整的要求,并充分考虑改善灌区生态环境的需要。2、灌溉系统除应满足输水能力和输水效率方面的要求外,还应满足流量控制与配水管理的要求。3、排水系统除应满足排涝能力的要求外,还应满足调控地下水位,防止渍害和盐碱化的要求,并有利于利用回归水涵养地下水源。4、应复核渠道与沟道的过水能力及纵横向稳定性,满足安全运行的要求。5、应复核原有渠系建筑物的数量、水力要素,进行老化、病害诊断,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改造或重建。三、 工程改造的总体布局(一) 基本要求1、工程改造的总体布局应遵循以现有工程布局为基础,上下游兼顾协调、水土资源合理利用,旱、涝、洪、渍、碱综合治理,渠、沟、路、林、田合理布局的原则。改造后的

10、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的布局应协调一致,满足灌溉、排涝降渍、防止盐碱化等要求。2、山区、丘陵区工程改造应遵循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原则;平原区工程改造宜分开布置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如灌排渠沟需要结合使用时应进行技术论证,并严格控制渠沟的蓄水位和蓄水时间。3、工程改造中,路、桥、涵等设施的布置应与灌排系统及田间工程的布置相协调,建设标准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输电线路和附属工程设施的布局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288的要求。4、当末级渠系田间灌溉采用喷灌或微灌时,工程改造还应按喷灌或微灌的要求进行布局。(二) 灌溉输水及排水系统1、灌溉渠道系统改造应符合所在灌区的总体规划和灌溉

11、要求,并应符合相关规定。对不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288要求的灌溉输水及排水系统,应在进行诊断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更新改造方案。2、渠道的纵、横断面复核应符合下列要求:保证设计输水能力、边坡稳定和水流安全通畅;各级渠道之间和渠道各分段之间以及重要建筑物上、下游等的水面均应平顺衔接;末级渠道放水口的水位宜高出平整后田面进水端不少于10cm。3、排水系统工程布置要与灌溉系统统筹考虑。应按有关规范复核设计排水流量、排水面积、排水模数、产流与汇流历时以及对地下水位的控制要求等。4、穿过村镇的灌排渠沟应按照生态环境和水环境建设的要求,进行生态护坡或改造为暗渠。(三) 渠系建筑物1、应根

12、据工程规模、作用、运行特点和灌区总体布置的要求,对灌溉排水建筑物进行更新改造和新建,并应满足灌排系统水位、流量、泥沙处理、施工、运行、管理的要求,适应交通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宜采用联合建筑物的形式。新建工程应选在地形条件适宜和地质条件良好的地点。2、灌溉排水建筑物配套设施,应考虑在灌溉渠道轮灌组分界处或渠道断面变化较大的地点设节制闸;在临近分水闸或泄水闸的渠道下游,可根据需要设节制闸。3、主要建筑物及填方渠道等重要渠段的上游应设置泄水设施;斗渠的末端应有退水设施;有冻害的地区,应设置有效的退水设施,保证冰冻前所有渠道能及时退水。4、渠道需穿越河流、渠沟、洼地、道路时,采用其它类型建筑物不适

13、宜时, 可选用渡槽或倒虹吸。渡槽轴线应短而直,渡槽和倒虹吸进、出口应布置渐变段与上、下游渠道平顺连接。5、填方渠道跨越沟溪、洼地、道路、渠道或穿越填方道路时,可在渠下或路下设置涵洞。涵洞轴线宜短而直,并宜与沟溪、道路中心线正交,进、出口应以圆锥形、扭曲面、八字墙等护坡形式与上、下游渠道平顺连接。6、穿越现有道路的灌排渠沟应按有关规定设置带护栏的桥涵,通过居民点的渠道的改造方案应考虑原有生活、农产品加工等用水的取水要求。(四) 量水设施1、末级渠系量水设施的数量与布局,应以满足细化计量单元,方便定额管理,满足计量收费的要求为原则,并根据试点项目区的具体情况确定。2、应按照“经济、合理、实用”的原

14、则,结合试点项目区的规模、地区特点、管理组织任务与要求,合理布置量水设施,以方便和满足水量调配、计量和节水管理。3、量水设施的选点应布置在渠床稳定,具有规则的横断面,沿渠道的宽度、深度和底坡相同的渠段,且在壅水变动影响范围以外,段内不应有影响水流的建筑物和杂草。四、 工程改造主要措施选择的基本要点(一) 渠道工程(1)末级渠系防渗工程推荐采用U形渠槽防渗技术措施。(2)对原有渠道进行防渗处理时,应重新设计渠道的纵横断面,并复核渠系控制建筑物的底板高程,不符合要求时应采取相应技术措施。(3)在渠床底土渗透性强,地下水位相对较低,输水渗漏损失量大的情况下,宜采取防渗衬砌措施;对于高填方渠道、傍山渠

15、道以及修建在陡坡地段的渠道,一般也宜采用衬砌加固。其他情况下应根据灌区节水改造要求、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在技术经济论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4)对渠床底土较粘重,地下水位相对较高,本身的渗漏损失水量不大的渠道,可以不衬砌。对需用地表水回灌补源的井渠结合灌区,田间渠道除井灌渠道或渠井共用渠道外,一般不宜衬砌。引洪淤灌、引洪补源渠道,除险工险段外一般不宜衬砌。(5)防渗措施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条件客观分析,选择适宜的断面形式(如U型断面),并尽可能选用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构件。有条件地区应积极采用沥青混凝土、聚乙烯薄膜、土工布等防渗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寒冷与高寒地区,必须采取防冻胀措施,并重视防冻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二) 量水设施(1)末级渠系量水设施的选择应遵循经济、实用、方便管理和易于维护的原则,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推荐采用长喉道量水槽(量水槛)、标准巴歇尔量水槽、矩形无喉段量水槽、抛物线形喉口量水槽、直壁式量水槽等量水设施。(2)量水设施与设备可参照现有技术规范和量水技术指南选择,具体可参考灌溉渠道系统量水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