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及其启示(一)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7039833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及其启示(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及其启示(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及其启示(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及其启示(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及其启示(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及其启示(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及其启示 (一 )摘要高等教育系统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非常关键。古代历朝统治者 都深明此理,把高等学校教师的管理放在异常重要的位置,其经验教 训至今仍值得借鉴。 本文从中国古代高等学校教师的管理机构、 职掌、 待遇、选用、考核几个方面简论其概况,以期对今日之高等学校教师 管理有所裨益。关键词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教师管理;启示 高等教育系统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非常关键。古代历朝统治者都深 明此理,把高等学校教师的管理放在异常重要的位置,其经验教训至 今仍值得借鉴。一、古代高等学校教师职位的设置及其职责 西周大学,官师合一,没有专职教师。直到汉元朔五年武帝采董仲舒 建议设

2、五经博士置弟子开太学,官立太学才有了专职教师。汉代太学 教师称博士。 “张汉东在论秦汉博士制度中将博士的职能概括为议 政、制礼、藏书、教授、试策、出使巡视 6 项,但其最专门最经常的 职责就是 掌教弟子 ,即以教授为主 ”。自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后,中国古代高等学校教授的主要内容就是儒家的文艺与经传, 即韩愈所说的 “业”。其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传儒家 “格物、致知、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之道,教师的职责当然还包括解传 “道”授“业”过 程中学生之惑。西晋于太学外别置国子学,置国子祭酒、博士各 1 人,助教 15 人,以教国子学生。至唐代,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六学一馆,均设有博

3、士、助 教,且职数不断增多。至宋,高等学校教师职位及其相应职责的设置日益完善。高等学校设 置有判监事 (祭酒)(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 )、司业 (丞)(相当于大学的副 校长 )、博士、讲书 (后改为直讲 )、主簿、学正、学录 (相当于学工处处 长)、学谕、直学(相当于教务处学籍管理科科长)等教职。据宋史 职 官志的记载,祭酒总掌政令;司业协助祭酒管理校务; “博士掌分经 讲授,考校程文,以德行道艺训导学生 (授业、传道 );学正、学录掌行 学规,凡诸生之戾规矩者, 处以五等之罚; 学谕掌以所授经传谕诸生, 直学掌诸生簿籍,以及稽察出入。此外,每斋设斋长、学谕各 1 人, 管理斋务及考核斋生行艺

4、 ”。明朝高等学校教师职位的设置与宋朝大致相同,祭酒、司业掌诸生训 导之政令,监丞参领监务, “明其约束,诸师生有过及廪膳不洁,并训 惩之,而书之于绳愆册 ”。博士则从事其不变的职责一分经讲授。 助教、 学正、学录辅助博士共同负责 “六堂训诲 ”,对本堂的学生 “讲说经义文 字,导约之以规矩 ”。典簿专管文案,既管教务又管财务;典籍同样是 既管理书籍 (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馆长 )又兼管膳食。清沿用明制,祭酒、 司业为正、副首长,“职在总理监务 ”,严立规矩,表率属员,模范后进。 博士、助教、学正、学录 “职在教诲,务须严立课程,用心讲解 ”。 综上所述,在日趋完善的教官设置中,祭酒、司业、监丞

5、、典簿、典 籍等都是管理或教辅人员,只有博士、助教、学正、学录才是专职教 师,担负着 “传道、授业、解惑 ”及教学和教育职责。 二、古代高等学校教师的选任与考核学记说: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择师不 可不慎也。 ”意思是说,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所以必须慎重严 格选任教师。古代统治者在高等教育教师管理上着重抓住了两点:一 是严把教师选任关;二是加强教师的考核。1教师的选任 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实行以来,中国古代高等学校教师都要求须 是精通儒经的 “儒士”。朝代更替,历史发展中, 古代高等学校对教师的 选用标准逐渐全面,选用方法也逐步完备,并日趋制度化。选择高等 学校

6、教师,道德修养是第一要旨,用现代的话说就是 “德高为范 ”。同时, 在一个将 “学而优则仕 ”倡行到底的社会中,教师惟有智优方能使学生 “学优”。因此,大学教师须是德高、智优、行重之人。学记提出 “慎重择师 ”,汉已有“严于择师 ”的传统。博士任职基本前 提是属于官方确认的经学学派。后汉书 成帝纪中汉成帝的诏书明确 规定,博士必须德才兼备,既要有“明于古今 ”、“通达国体 ”的渊博知识, 也要有“温故知新 ”的治学才能,还要有 “尊道德 ”,为人师表, “为学者 所述”,即成为学生榜样的人格榜样。东汉时,选拔博士要有基层单位 的程序书一 “举状”,涉及其道德品行、学识智慧、社会背景、学术渊源、

7、 教学经历、身体健康条件相当全面。此外,东汉博士还有限年50岁以上的惯例。魏晋南北朝要求高等学校的教师应是德行高尚、学问渊博者,在社会 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西晋武帝时规定博士须 “履行清淳、通明典义 ”, 官位须在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人以上。北魏对博士、助教 不仅要求其 “博阐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 ”,而且还提出了博士需 40 岁、助教需 30 岁的年龄要求。新唐书儒学传记载,贞观六年,尽召天下淳儒老德以为教官”唐 大诏令集卷一 0 二中说:贞观十一年又令诸州采访 “儒术该通,可为 师范 ”的学者充实各级教师队伍。 资治通鉴卷一九五中说:贞观十 四年, “是时上大征天下名儒为学官

8、”。 元朝廷很重视高等学校教师的选任。 “大德七年 (1203 年)朝廷专门讨论 了翰林,国子学官选举事宜,认为:翰林院官选通经史、能文辞者, 国子学官选举年高德劭能文辞者。后又有规定:国子监师儒之职,有 才德者不拘品级选用。 ”(钦定国子监志卷四四官师志 )这明确 提出了教师任用的基本条件一通经史、能文辞、有德行。 明朝选任高等学校教师的条件, 包括知识、 德性、行仪、年龄等方面。 “明初,国子祭酒、 司业择有学行者任之 ”(钦定国子监志 卷四四官 师志 )。明太祖朱元璋曾说: “太学,国家育才之地,天下人才所聚。 为之师者,不专务记问博洽,在乎检身饬行,守道尊严,使之敬慕, 日化于善, 则

9、贤才众矣。 ”(南雍志 )卷一事纪志 )明太祖实录 卷二五四载:各堂教官所以表仪诸生,必躬修礼节,率先勤谨,使其 有所观瞻,庶几模范后学。古代选任高等学校教师的方式比较多样: 朝廷征召。许多名师大儒, 特别是前朝遗老隐居不仕者,往往由朝廷直接征召。 保举教官。这 是自汉朝就有的一种用人方法,即朝廷大臣或地方官员按政府的要求 推荐学官。策试或考试。东汉在选拔教师时采用了类似察举的方法, 予以策试。北宋前期,主要采用推荐并经过学士院的考试。元丰七年 (1085 年)开始建立较为完备的学官考试制度,规定:第一,必须是科 举出身;第二,考试由国子监主持进行;第三,内容为专经的经义; 第四,考试合格,成绩分为 3 等,上等为博士,中下为学正、学录。 会试下第举人充任。历朝历代许多会试不第,但又成绩优秀者,经 考察可给予教职。 捐纳。捐纳之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