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习起点,促进有效教学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7026397 上传时间:2022-07-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学习起点,促进有效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关注学习起点,促进有效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注学习起点,促进有效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学习起点,促进有效教学(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学习起点,促进有效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开展程度和已有的知识经历根底上。因此,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促使学生基于自身已有的积累去探究新知,无疑是促进学生持续开展,进步课堂教学的前提。但很多老师经常用个人经历去判断学生学习的起点和难处,其实很多时候,学生的起点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一、教学前测,寻找教学起点在教学中增加教学前测环节可以有效进步课堂效率,有助于我们制定教学目的,便于我们在教学中及时总结教学的得失和学生情况。如: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大家都知道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种运算定律。为什么对学生来说乘法分配律如此难理解呢?我在课前设计

2、了四组练习题,并且要求学生能简便计算的一定要简算。146?01= 46祝?00+1= 46?00+46=245?= 25+20?= 25?+20?=338?00= 99+1?8= 38?9+38=446?8= 46祝?00-2= 46?00-46?=我发现:第一组第2小题,有局部同学写成46?00+1=4601;第二M第2小题写成25?+20=120;而第三组第三小题有许多同学算成了38?37的结果,第四组第二小题有许多同学写的是46?00-2,一测问题一大堆。可以说假如没有这个课前预测,我就不知道同学们的起点在哪里。针对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46祝?00+1、25+20?、46祝?00-1,根

3、据以往的算法要先算括号,然后再算乘法;38?9+38是一个分步计算,要先算38与99的积,然后再加上1个38,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99个38再加1个38,合起来就是100个38相加,乘法算式100?8,同样,46祝?00-2可以分步理解为100个46减去2个46?可以就说成是98个46,用乘法表示为98?6,逐渐向乘法分配律过渡,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再让同学们比照上面几组式子:表现形式不同,但结果都一样。今天我们要学的简便计算方法就是乘法分配律:a+bc=ac+bc 或者a-bc=ac-bc,这样就进入到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了。二、课前调查,挖掘学生的现实起点例如:?三角形的认识?这一章节,大家都

4、会把教学的重头戏放在如何让学生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这一环节上。我在学生中做了一次课前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1.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2.用尺子画个三角形。3.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知识?4.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在调查之前,我预测:大局部学生虽然不能准确地说出三角形的定义,但因为很早就接触到这样的图形了,所以什么是三角形;画三角形应该没问题;难点应该是“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因为这个内容是上学期学过的,当时也有一局部学生因操作才能不强,老画不好,而这是画三角形的高的根底,为了能顺利打破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应该在课前复习一下。但调查的结果并不如此。全班学生都能准确地画出“过直线外一点画

5、这条直线的垂线。在描绘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时,同学们的答复是五花八门;在画三角形时,全班只有5个学生画了任意三角形,其余34个学生有的画等边三角形,有的画直角三角形。从调查结果看,在学生的头脑中,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样的特殊三角形,这一点是我没有想到的。不过仔细分析一下也没错,学生在此之前接触的大多是这样的特殊三角形。基于学生这样的学习起点,我们在设计认识三角形这一环节的时候,应该出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意识到只要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都叫做三角形。至于“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学生掌握得很好,就没必要再去复习了。三、教材探究,提升学生的逻辑起点在教学开场前的预设

6、阶段,我们首先要搞清学生的逻辑起点,根据学生实际灵敏处理教材。拿到一个单元,我们得去分析一下,哪些可以一笔带过,哪些要讲深讲透。人教版的教材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些在例题中没有出现,可在练习考试中出现。所以我们有必要将课后练习中的局部题目当例题来上。比方五上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练习中有这种类型的题:根据65?9=2535,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宜的数。你能想出几种填法?25.35= 祝? = 祝? 2.535= 祝? = 祝? 要把这个题目做对,就要纯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知识,还要用到小数点的挪动与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假如没有单独进展教学,学生掌握情况不会很理想,所以老师可把这个类型的题目以例题的形式讲解。确定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是追求高效课堂的根底。起点太低,教学内容没有挑战性,学生厌学;起点太高,学生学得吃力,无法到达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只有将教学的起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学生才会乐学,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