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2021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摸底考试试题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7008710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2021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摸底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吉林2021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摸底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吉林2021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摸底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吉林2021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摸底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吉林2021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摸底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吉林2021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摸底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2021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摸底考试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摸底考试试题注意:本试卷共 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代已能酿造不同种类的酒,有用稻造的酒,有用黑黍造的酒;殷墟墓葬中,有很多酒器。这反映了商代A.农业生产力发展B.贵族奢靡的生活C.已经使用铁农具D.后世作物已具备2.汉朝时大都市近郊多有大面积菜圃,经营菜圃者的经济收益也较高。据史记记载:“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畦姜韭,此其人与千户侯等”。据此可知汉朝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受到冲击 B.农业中出现了专门化的生产C.地区性

2、的经济中心城市形成 D.等级观念因经济发展而淡化3.下图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流程图。据此可知该制度旨在司徒(复审)州大中正(审核造册) 司徒(复审)定品授官郡小中正(调查品评)安排到各级政府中任官A.规范选拔程序 B.加强中央集权 C.加强君主专制 D.扩大选官范围4.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A.依附服务于皇权专制 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具有规范的运作程序5.明

3、英宗时,首辅李贤以善于进言和敢言著称,但考之史实,特别是从他自己所著的天顺日录中可以看出,李贤之所言大都不是主动地进言,而是皇上有所询问则言之,即使有所进谏,亦是帝意所属。这反映出明代A.内阁不具有合法性 B.官僚政治集团的腐朽C.中央行政效率低下 D.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6.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与西方列强按照当时通行的国际惯例发展着近代外交,但同时仍继续和朝鲜、越南等国保持着朝贡关系。这反映出清政府A.外交体制尚在转型之中 B.外交方略富于灵活性C.奉行“中体西用”原则 D.已放弃了“华夷观念”7.2014年5月,日本国亚洲历史资料中心在其网站上举办了题为绘画中的日清战争锦绘年画和公文

4、书的网络特别展。展示的235件图画中,有56件出自中国民间画师之手,绘制于甲午战争期间,登载在点石斋画报上。这56幅中国图画的内容,却几乎全是在表现清军如何所向无敌,如何大败日军。这反映出A.清廷控制了舆论宣传 B.民间舆论影响了战局C.晚清媒体行业的媚俗 D.清军战斗力十分强大8.盛宣怀于1896年上奏朝廷:“莫若径免天下中途厘金,加关税为值百抽十,令彼(西人)无所借口。免厘则出口土货易于流通,加税则进口洋货或渐渐减少。取益防损,利在无形”。盛宣怀此举意在A.为民族资本企业减轻税负 B.为清朝政府挽回一些利权C.修改马关条约的规定 D.借机废除协定关税的特权9.张謇在1901年初起草的变法平

5、议中,主张“行百里而阻于五十,何如日行二、三十里之不至于阻而犹可达也”。这表明他A.主张实业救国的理念 B.反对康梁的维新变法C.主张稳健理性的变革 D.检讨变法失败的原因10.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扶持鼓励发展工业的政策。在中央苏区创办国营工业和合作社工业的基础上,于1932年颁布关于工商业投资暂行条例的决议,规定“允许私人资本自由投资经营工商业”。这些举措A.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胜利 B.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C.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D.符合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特征11.1919年后,在新青年晨报新潮等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

6、工、烟草公司工人等劳工群体,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变化表明A.知识分子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上升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日益成熟 D.社会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潮12.1931年9月2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指出: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占领东三省,不过帝国主义进攻苏联计划之更进一步的实现。全中国工农劳苦民众必须在拥护苏联的根本任务之下,一致动员武装起来,给日本强盗与一切帝国主义以严重的回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共中央A.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B.坚持右倾机会主义的方针路线C.斗争策略中出现“左”倾错误 D.主张抗击日本侵

7、略为根本任务13.1964年,我国经济建设转向战备轨道,中央做出调整工业由沿海向内地,由东部向西部纵深发展的部署。到1965年,在西北、西南建设项目达300多个;东北迁往西部的企业及技术支援项目就有140个,涉及多个行业,调出约8万人左右。这些举措A.调整了工农业发展比例 B.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状态C.扭转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D.体现了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14.197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工人阶级经过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对国家的领导,而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删去了这一条。这一变化说明了A.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B.法制建设逐渐走上正

8、轨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拨乱反正任务已经完成15.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题为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文章,明确指出不能从“队为基础”退回去,搞“分田到组”、“包产到组”。已经发现“分田到组”、“包产到组” 的地方,应坚决纠正。这说明了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推广 B.围绕农村体制改革出现分歧C.国家改革开放战略遭到了质疑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16.1985年11月,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其目的是解决深圳企业人民币和外汇配套脱节的问题,以加强外汇资金的横向流动,提高使用外汇的经济效益。深圳外汇调剂中心的成立A.适应了外向

9、型经济发展的需要 B.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C.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高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17.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罗马法学家认为法律主要不在于为国家提供管理模式,而在于为公民私人创设行为准则。由此可知,罗马法A.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完善 B.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旨在稳定罗马社会统治秩序 D.民主精神影响深远18.下表是英国理财法院收藏的16、17世纪被投诉的市场违法行为统计表(单位:起)。产生这种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时间违法行为类型1566年1605年1608年1613年囤积谷物1758205401其他囤积3573029在市场和集市售卖916418抢先批购51243居中转售00

10、13总计34143244454A.价格革命加剧市场秩序紊乱 B.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C.商业革命扩大市场贸易范围 D.国家的立法化解了贸易纠纷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之前中国)同欧洲的联系仅仅是在断断续续的管制贸易之中。但到了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 B.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C.工业强国对市场的需求 D.西方民主政治的先进20.1870年美国几乎没有电气设备工业,9年以后,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元的产品,到1890年,电气产品的价值高达2180万美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A.电气工业是经济的支柱

11、B.电力取代了蒸汽动力C.新能源的发展速度较快 D.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21.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化改革,如普及初等教育,扩大中等教育规模,改革高等教育,大量开展职业教育等,把文化知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这一改革A.适应了德国工业化发展需要 B.是德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决定因素C.源于德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D.表明德国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2.“罗斯福新政通过法律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改造”。这句话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A.政府职能观念变革进一步深化和巩固 B. 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是政府最重要

12、责任C.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D. 罗斯福新政深刻改造了美国的经济制度23.经济学家和社会哲学家冯米塞斯(18811973)说:一个经济体系的计划,超乎任何一种意识的力量:不同生产要素的数量、种类和位置,对以上开放的各种技术可能性,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不同排列组合,都远远超出最伟大天才之心力所竭。这表明他A.认为大数据下可实现计划经济 B.赞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C.认为计划经济不具有可操作性 D.主张采取“混合经济”模式24.据统计,19651982年,苏联用于核武器、航天等领域的科研经费增长了2.6倍,科研经费总额的75%用于军事技术研究。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苏联A.逐渐垄断了

13、国际空间技术 B.经济形势出现明显好转C.科技研发服务于争霸需要 D.在冷战对峙中占据优势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本大题共5小题,其中第25-27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8-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道题计分。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秦代,南方的主食以稻为主,而北方的主食以粟为主。粟是黍和稷的总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粟就是产量最大,也是秦人最常吃的食品。在汉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以种植大小麦为最多,其次是粳稻和粟类;北方草原地区以种植荞麦、高粱为主;西北高原地区以种植粟类为主;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14、,以种植水稻为最多。这种因地理气候的差异而形成的几个不同作物区,至迟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各作物区种植的主要谷类成为各作物区人民的主食来源。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的日常生活方式与秦汉一脉相承,但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时代色彩。这一时期的主食有饭、饼(蒸饼、汤饼、油饼、烧饼、胡饼等)、粥等。佐餐的菜肴副食,富贵人家以肉、鱼、禽、蛋等为主,穷人则以盐豉、燥蒜、蔬菜为主。 唐代饮食比前代更加丰富多彩,主食以麦、粟、稻为主,间以多种杂粮。小麦面食为最主要的食品。副食以葱、韭、蒜、菠菜、竹笋、杏、梨、枣、瓜、葡萄等蔬果为主。唐代饮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胡食盛行,尤其是开元以后,“贵人御馔,尽供胡食”,成为一时风尚。前述胡饼即是一种胡食,这是唐代民族融合的结果。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材料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