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树立河湖为生命体的理念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700868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得体会:树立河湖为生命体的理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心得体会:树立河湖为生命体的理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心得体会:树立河湖为生命体的理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心得体会:树立河湖为生命体的理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心得体会:树立河湖为生命体的理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得体会:树立河湖为生命体的理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得体会:树立河湖为生命体的理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得体会:树立河湖为生命体的理念党中央国务院将山水林田湖认定为生命共同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纵深方向推进。既然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那么其中的河湖当然就是生命体。早在 1923 年,世界著名的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就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过自然有机体论。他写道:“至少把土壤、高山、河流、大气圈等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看成地球的各个器官、器官的零部件或动作协调的器官整体,其中每个部分都具有确定的功能 .我们尊重它们,不仅在于把它视为人类有用的工具,而且应视为一种活着的存在。”在这里,奥尔多利奥波德把河湖等生态系统当成地球的器官,并视为“活着的存在”,实际上就是

2、认为河湖是一种生命体。自此之后,河湖生态系统是生命体的先进理念被不少发达国家的治水人所接受。其实,只要人们认为河湖是一个生态系统,也就等于认同了河湖是一个生命体。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河湖生态系统是以水为基质的生态系统,由于水是生命之源,任何生物都必须把饮水作为第一需要。又由于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不但酸、碱、盐可以溶解其中,一些有机物也能被水所溶解,从而为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丰富的营养来源。所以说,河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一般都高于其他的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河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大体分为3 类:一是植物类,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

3、植物、苔藓类植物等;二是动物类,浮游动物、昆虫的水生幼虫、底栖动物、鱼、虾、蟹和两栖类动物等;三是微生物,细菌、真菌等。以上 3 类生物都是鲜活的生命,它们分别是河湖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它们与水、底泥这些非生物因素结成一个严密而完整的整体,分别以不同的角色为“大家庭”做出贡献。其中,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三者按照各自的分工日夜不停地工作着。河湖生态系统经过一定的发育阶段之后,生物的各个组分之间、群落与环境之间以及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渐趋于相对稳定和协调,并通过信息的反馈保持自身的动态平衡,从而构成人们所追求的生态平衡。此时,系统内生物种类最多,种群比例适宜,总生物量最

4、大,生态系统的内部稳定性最强, 也就是说, 此时的河湖生态系统生命特征和生命力都是空前的。既然河湖是生命体,我们就应该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它。要从内心尊重它、关心它、爱护它,确认它的价值,认可它的存在,赋予它永续发展的权利。既然河湖是生命体,我们就应该真心实意地善待它。让所有人明白,河湖绝不是可随意拆卸的机器,机器拆了还能组合,而生命拆了则无法还原。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确保河湖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完整性、畅通性、安全性。既然河湖是生命体,我们就应该想方设法保护它。要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管理河湖,突出一个“严”字,对那些随意破坏河湖的行为,不要一味地罚款、罚款,要入“罪”、入“刑”,让当事人

5、下次不敢再犯。生物措施是治理洪涝灾害的首选现代治水观的根本目标是减少无效水,增加有效水,化水患为水利,减免旱涝和山地灾害。由此可见,运用现代治水观不仅要治理洪涝,更要治理干旱,治理山地灾害;不仅要治理下游,更要治理上游;不仅要治理江河,更要治理山地;不仅要搞工程措施,更要搞生物措施,特别是要注重保护、恢复与发展湖泊、森林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现代治水观主张将全流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而传统治水观则着眼于江河下游,立足于修筑堤防等工程措施拦水与防水,目标是保障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然度过洪水期,不惜淡水资源的无效流失和年复一年的抗洪抗旱。将治山治水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做一个简单的

6、比较评价,就不难看出它们各有短长,现代治水观将两者结合起来,是为了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工程措施具有见效快的特点,有助于实现眼前短期的目标,解决当务之急的紧迫问题。然而凡是工程都会老化,有一定的使用寿命,随着时间推移,工程效益就有降低的趋势;而生物措施由于林木生长和植被恢复的周期长而见效慢,但却具有长久性。一般来说,只要没有严重的人为干扰破坏,森林、湖泊和湿地均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将生生不息,并且效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大,有助于实现长远的目标。越是效益大的工程措施往往越具潜在的危险性,如高坝与高堤一旦溃决就会酿成大灾大难。 1975 年 8 月淮河发洪水, 板桥和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溃坝,在五六个小

7、时之内蓄水全部排空,河南省 23 个城市和 1600 万亩农田被淹, 820 万人受灾, 2.6 万人死亡。越是进入成熟期的生物措施越能有效预防洪水和山洪灾害。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工程措施往往因截流建坝而影响鱼类的洄游,也因为水库淹没大量的土地而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与物种的濒危。而生物措施则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同自然保护的目标是协调一致的。多年来,我们一只手营造人工林,制造人工湖,另一只手砍伐天然林,破坏自然湖泊,生态建设远不及生态破坏。一些江河流域陷入了上游地区砍树伐木,越垦越穷、越穷越垦;下游地区修堤建坝,越修越高、越高越修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当我们提高对天然林保护生态

8、作用的认识时,也不应忽视对湿地和草场的作用同等重要性的认识,它们也都是治山治水生物措施的有机组成部分。沼泽和湖泊等湿地生态系统,像森林生态系统一样,兼有涵养和贮存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巨大功能。但几年前在云南却有大量湿地被排干供耕作与放牧,在湖北、湖南和江西等省,湿地则被盲目围垦、开发。草地具有水土保持和防止荒漠化的重要作用,而在三江源头的青海,由于过度放牧、采金和其他人为破坏,荒漠化以每年 200 万亩的惊人速度扩展,加剧着三江源上游生态的恶化。为了让子孙后代免除旱涝灾害的周期性和恶性循环,解除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实现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已走出了一味地封堵拦截、水涨坝堤长、年复一年“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治水怪圈,将目光投向江河上游辽阔的森林、沼泽和湿地等重要的生命维持系统。天然林、天然湖泊以及小溪小水保护工程是我国治山治水最重要的生物措施,它的实施能有效遏制住几大江河流域上游水土流失和下游泥沙淤积与日俱增的势头,然而在短期内,不可能立竿见影,重建生物防洪体系,也并非朝夕之功。一代人的破坏,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不懈地努力去恢复弥补。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措施应该是治理洪涝灾害的首选,生物措施工程必将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巨大生态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