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县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模式汇报材料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00763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江县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模式汇报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罗江县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模式汇报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罗江县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模式汇报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罗江县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模式汇报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罗江县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模式汇报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罗江县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模式汇报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江县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模式汇报材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类减量生态处理罗江县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一、 模式背景:罗江县隶属四川省德阳市,全县幅员面积448 平方公里,总人口 25 万,辖 10 个镇、 127 个村(社区),是中国金花梨之乡、贵妃枣原产地,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生态县、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罗江县农村常住人口约17 万人, 每人每日产生垃圾在 0.8 公斤左右,全县农村每天产生垃圾在136 吨,全年产生垃圾约 4.9 万吨。自 2009 年以来,罗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全域建设“中国幸福家园”相结合,在农村垃圾治理上狠下功夫,通过分类减量,建立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农村垃圾生态处理,围绕自然环境的生态化保护和人

2、居环境的功能化改造,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城乡容貌明显改观。从农家堆肥作业中得到了启发:农村垃圾中约有80%的尘土灰、 厨余垃圾、农作物废弃物、可降解纸张等可用于堆沤农家肥,有 2-5%的砖块、石块等建筑渣土可用于直接填埋或农村耕作道路修筑, 有 3-5%的塑料、玻璃等物品包装废弃物可作废品回收处理,只有10-15%的废衣物、废包装物等不可回收的垃圾需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因此,80%的农村垃圾可以直接处理,“罗江模式”孕育而生。通过两年的努力,罗江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取得一定成效,2011 年 1 月, 四川省在罗江召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暨建立收运机制工作现场会,要求“罗江模式”全省推广,

3、在 2014 年召开的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处理农村垃圾的“罗江模式”作为经验被介绍给全国,并获得了住建部的肯定。二、模式内容(一) “一套流程”规范运行处理罗江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按照“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这一流程规范运行。户定点:农户将自家产生的垃圾进行初分类:分出纸板、玻璃瓶、金属、塑料等可回收垃圾作为可回收垃圾出售;按照垃圾“出户入池”要求,把剩余不能自行处理的垃圾定点投放至垃圾收集池。农村垃圾在这里第一次减量。组分类:保洁人员根据垃圾量,定期将垃圾池中的垃圾清运至组分类收集池,集中进行细分类处理。按照分类操作规范分成四类处理:石块、砖块等建筑垃圾就

4、近找适当位置填埋;纸板、玻璃、金属、塑料等可回收垃圾集中收集储存,到一定量后进行出售;尘土、草木灰、农作物废弃物等可降解垃圾进行堆沤,作为农家肥回到果园林地;一般500 吨的垃圾堆肥后就能产生400吨有机肥料,可以满足1000 亩果树所需肥料,为农户节约肥料用钱 15万元。 其余垃圾如废旧衣物、织物等作为需进一步处理垃圾集中待处理。农村垃圾在这一环节第二次大减量, “组分类”既是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环节,又是垃圾生态处理的关键。村收集:村保洁人员定期将需进一步处理的垃圾运至镇垃圾中转站,这一过程完成了农村垃圾由村、组分散到镇中转站的统一集中。镇转运:镇、县环卫人员每日对镇垃圾中转站进行清运

5、,将集中的农村垃圾转运至县垃圾中转站或进入垃圾处理场。县处理:县级生活垃圾专业处理机构按照居民生活垃圾处理工艺和流程,将农村垃圾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置。该环节完成了农村垃圾的最后处理。这一流程中,通过“户定点”、 “组分类”,针对农村垃圾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垃圾全面收集、分类减量和资源利用;通过户 - 组 - 村 - 镇 - 县五级环环相扣,实现了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二) “五项机制”保障长效运转1. 设施全域建设机制( 1)环卫设施覆盖到户。每3-5 户建 1 个户垃圾池,每组建1 2 个生态处理池。全县共修建户垃圾池7428 口,公路沿线垃圾池 2058 口,生态分类池1318 口,总数达

6、1.08 万口,密度达4.9 户 /口,实现了每户农村居民都有地方投放垃圾。( 2)分类工具覆盖到组。自制出适合农村作业的“五小”环卫工具:小钳子、小铲子、小锥子、小扫帚、小三轮,作为村组保洁人员的基本工具,配发到每个村组保洁人员,实现了分类作业工具的全面配置。(3)回收站点设置到村。县供销社依托废品回收链,组建再 生资源回收公司,县设分拣中心,镇设回收资源收购站,村设回 收点,同时增设村流动回收人员,走乡串户流动收购。形成了较 为完善的“县-镇-村”可回收资源收购网络。全县已经建成回收 站点116个,村流动回收人员 126名,实现了可利用垃圾的资源 化处置。(4)中转设施覆盖到镇。在每个镇适

7、度位置修建 1个“地埋 式”垃圾中转站,配置转运车辆。全县共建镇级垃圾中转站14座,实现了每个镇都有垃圾中转站。2 .人员无缝覆盖机制(1)机构建设到镇。在每个镇设环境治理办,配备管理人员 1-3名,集中统一监管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活垃圾处理。(2)队伍延伸到组。配备镇、村、组环卫人员,落实保洁、 清运职责,其中,组保洁人员履行垃圾清运和分类职责,村保洁 人员对全村公共场所清扫保洁和转运垃圾,镇环卫人员履行镇级 公共场所保洁和垃圾中转。 全县建成了近800人的保洁清运队伍, 实现了定人、定事,不留盲区和死角的人员全面覆盖。镇村保洁队伍建设的经费,采取县财政补助办法保障。补助 标准为:城镇人口 10

8、元/人/年;农村人口 10元/人/年。补助资 金按季度综合考评结果,分为多等发放,补助资金拨付至乡镇。(3)管理落实到池。户集池每3-5天清运清洁一次,组分类池每 3-5天分类一次、每月清运处理一次,中转站每天清运一次,让每个垃圾池都有人管。3 .多方经费保障机制有较为畅通的资金筹措渠道资金是否充足一直是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瓶颈。罗江县实行了 “县财政补一点,乡镇补一点, 村民筹一点,企业集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方筹措渠道,具体 解决方式:城镇、交通沿线、景区清运保洁人员,综合执法中队 临聘人员原则上由公益性岗位解决,资金不足部分可由财政予以 补助;村组保洁员由县财政、村民自筹、企业商户垃圾清运

9、费和 社会捐赠解决;环卫清运队伍纳入部门预算,财政完全保障;将 垃圾回收减量纳入财政补贴,回收站点以略高于市价回收再生资 源,差额部分财政补贴。(1)设施建设县级投入。2009年以来,县财政先后整合投入 2158万元进行农村环卫设施设备的建设,实现了设施全覆盖。补 助农村垃圾设施建设 1000万元,其中垃圾定点收集池 200元/个, 公路沿线垃圾房 600至800元/个,垃圾生态处理池 3000元/个, 垃圾压缩站15万元/座;投入558万元购置环卫工具和运输设备; 每年投入100万元,进行设施维护和设备添置。(2)运行经费多方筹集。村组保洁人员基本报酬共同承担,根据月工作天数和工作量的不同,

10、保洁人员报酬平均约600元/月,全县约800名农村保洁人员基本报酬一年 560万,其中:300 万元由县财政补助,160万元为农村居民每人每月一元钱, 62万 元由场镇清洁费收取,不足部分由镇、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解决。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互动模式”确保了正常运行。4 .考核监督运行机制在持续治理和常态管理上,坚持依法治理,贯彻落实条例 规定,印发了罗江县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设考核办法 和罗江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月度暗访等级评定及曝光奖惩 办法,实行考核结果与乡镇环境治理经费桂钩和曝光问责制,用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推进环境治理工作。主动邀请媒体监督,市、县媒体不定期明察暗访,运用媒

11、体的影响力提高群众知晓度。强化一把“监督尺子”一是将暗访监督制度化。坚持“月暗访、季通报、半年观摩评比、年终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与财政拨款、干部考察提拔桂钩,通过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增强了执行 力。二是社会监督多元化。罗江县主动接受上级媒体监督,邀请 县外媒体独立暗访;设立有奖举报电话和受理中心,对投诉举报 属实的每次给予50元奖励;通过查处曝光、教育警示,进一步推 进环境治理常态化。5 .群众多样参与机制在发动群众参与方面,建立了全省首个“新公民”培训基地, 开展“新公民”教育培训,提升群众的文明素质。村、组每年开 展“卫生文明户”公开评比,实行差评摘牌制度,增强群众参与 环境治理的荣誉感。村

12、组保洁人员接受群众监督评议,以群众满 意度高低决定保洁人员奖励补助和是否续聘。建立群众监督有奖 举报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坚持全社会参与,走群众路线 一是实施村民参与的“一元钱”管理活动。为使群众主动关心、自觉参与环境治理,罗江县在垃 圾费征收上,采取农村居民每人每月象征性收取一元钱卫生费的 办法。通过“一元钱”活动,提高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更加关注 治理效果。为此,他们还建立起了村组季度群众例会制度,对村 组保洁人员进行现场评议,对满意度超过90%勺保洁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对满意度低于 60%勺立即解聘,实现了村环卫队伍自我 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提升的管理目标。二是开展公开评比“一 块牌”活动。村

13、、组通过民主自治,每半年组织开展评比,通过 自我推荐、群众推举、投票表决,产生“卫生文明户”,并授牌和给予奖励。三是各单位、企业、工商业户也每年按自身的实际情 况缴纳一定数额的卫生管理费用。三、模式成效“三种效益”凸显运行效果2011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以净化我们的村 庄为题,肯定宣传报道了 “罗江模式”。2014年12月中央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报道了罗江农村垃圾治理成效。罗江县实行“分类减量、生态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 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垃圾面源污染问题,实现了垃圾处理减量化、再利用,推进了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向村、组、户延伸,凸显了生 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县农村生态环

14、境明显改善,带 来乡村旅游和种殖业的大力发展,经济收入可观,同时增加了近 千名农村群众就近就业; 村民自治主动交纳“一元钱”,群众受到 了教育,素质得到提升,即交由了卫生习惯, 也交由了监督习惯。目前,罗江县正逐步深化农村垃圾生态处理,在运行机制上 全面推行农村清扫保洁市场化运作模式,促进农村垃圾收运处理 体系的长效运行,切实减轻各级财政负担,提高保洁人员工作积 极性和垃圾分类处理率;在“无害化”处理上继续探索,试点废 旧电池、日光灯管、农药包装物等有毒害垃圾的集中收集处理工 作,取得初步成效。如今的罗江,农村面貌改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干 干净净的环境,清清爽爽的心情,全县人民正朝着“富裕美丽幸 福新罗江”的目标阔步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