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7004841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导言泛珠三角区域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有利于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东、中、西部经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港澳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有利于“9+2”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和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做好泛珠三角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全面贯彻落实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以及“92”政府部门间签订的相关合

2、作协议,特制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一、基础与条件1、以新技术革命为内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推动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投资与贸易的不断增长。当今世界,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产品日新月异,生产方式、交换方式、消费方式,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技术革命正在推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导致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推动了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在这种国际经济背景下,地缘相邻、人文相近、利益相关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成为区域内各成员参与全球化、提升竞争力、实现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两种趋势的相互作用,

3、成为我们抓住机遇和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共同选择。2、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区域经济将出现东、中、西互动发展的新格局。沿海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西部开发稳步推进,中部正在崛起,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日益深化,中国区域经济格局重组、互动和一体化发展的态势日益明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区域的经济整合步伐较快,中国三大经济圈形成和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和落实“两个大局”和“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反映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内在要求。3、CEPA的实施使香港和澳门与中国内地的经济合作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和

4、澳门成为中国内地经济走向国际市场的中介和桥梁,在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实施,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创造的良好的条件。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助于推进落实CEPA,拓展港澳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强内地与港澳的经贸合作,促进香港和澳门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4、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构想及其推进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2002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于2010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使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历

5、史阶段;也标志着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中国成为推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动力。泛珠三角区域毗邻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各国具有广泛的地缘、人缘和经济的联系,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利于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契机。5、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9+2”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9+2”政府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制定了配套文件,区域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二是成功举办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和“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建立了区域合作的两大平台。三是泛

6、珠三角区域各方协同行动,不断推出务实合作新举措。到目前为止,泛珠三角九省区共同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宣言、守则及章程,进一步促进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健康发展。四是着力抓好具体项目的落实,加快交通、能源、旅游等方面的合作项目建设,保证合作项目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和CEPA的框架下,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坚持自愿参与、市场主导、开放公平、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发展模式,坚持从具体项目做起的务实方法,整

7、体推进、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共同推动区域内各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二)目标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总体目标: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建立公平开放的区域市场体系,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打造“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品牌,提高区域整体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形成东中西互联互动、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格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是20052010年,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十个领域和重点项目的合作建设为基础,打造“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品牌。首先建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区域综合性基础设施网络;其次是发挥政府的公共行政职能,为区域要素和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

8、境;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构筑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第二阶段是20112020年,通过市场配置实现区域产业协作发展,建立开放竞争的要素和商品市场体系,整体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形成东中西部互联互动的协调发展格局,不断提升本区域与东盟的交流水平。三、主要领域与任务(一)基础设施在国家有关部委的规划下建设跨区域的立体综合快速运输网,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航运、航空、管道运输多种途径相协调。跨区域铁路网的建设重点推进跨省区及出境、内陆省区通向沿海及港澳港口及出境的铁路建设与改造。公路方面重点建设跨省、跨境和出(过)海通道。通过航道、深水码头、泊位的改造和扩建,形成泛珠三角经济圈发达的海运、水运

9、体系。航空方面则注重区域内(包括与港澳特区)航线的增设与机场间的协作。能源合作主要是加强区域电源与电网联网建设、电力输送以及煤炭、天然气、油品供应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实施“西电东送”和“东油西输”等战略。加快推进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支持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共同开发,建设南方能源基地。在建成“西电东送”、“五交三直”主通道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电源与电网联网建设、“西电东送”相关电力输送通道建设,到2010年完成“西电东送”新增1030万千瓦的目标。2011年至2020年间继续扩大区域能源合作,推进区域内电网特高压联网工程建设,促进区域内电力、煤炭、油气资源的优化配置。(二)产业与投资结合自身比较优

10、势和发展阶段,由市场机制引导资源配置和资本流动,实现区域内的产业转移与承接,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区域产业格局。着力营造公平、开放和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建立透明、便利、规范的投资促进机制和投资促进网络,形成优势互补、协作配套和共同发展的区域企业联盟及共同体。(三)商务与贸易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加快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通过信用体系的建设,消除限制商品流通的地区障碍,建立健康、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鼓励区域内贸易的合作与发展,共同推进落实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依据有关法规,建立泛珠三角区域产品质量检测的互

11、认制度。(四)旅游逐步取消国内旅游地陪制度,鼓励优势旅游企业开展“9+2”跨区域的境内、境外经营活动,消除旅游壁垒,推出旅游便利化措施,共同推进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建立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信息库,实施旅游信息互通,共同构建区域旅游营销网络和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共同策划和推广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大力扶持发展海洋、山区等旅游产业;建立区域内旅游质监所联系制度,共同协调和管理好区域内的旅游市场,协调解决和完善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及重大事件通报制度;定期交流旅游业管理和市场监察的经验,联手整治市场秩序,联合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建立跨区域的旅游诚信体系。(五)农业加强区域

12、农业规划和资源配置;开辟九省区农产品“绿色通道”,促进农产品有序流通;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农业投资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发展;开展区域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内特色农产品开发和农业名牌产品保护;积极推进海洋渔业产业发展,联合推进扶贫攻坚。(六)劳务到2010年底前建成省际远程见工系统,实现企业和求职者双方异地同步可视见工,研究制订区域流动就业章程,消除流动就业的壁垒;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互认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技能人才库和技能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加强地区劳动者权益保护,建立劳动保障维权信息沟通制度和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协同处理制度;加强跨省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省

13、区外派劳务办事机构和流动就业跟踪服务体系。制定外出务工人员平等参加务工所在地社会保障的政策,建立完善的接续机制,确保返乡后社保关系可与本地顺利对接。(七)科教文化实行科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相互开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大型公共仪器设备、技术标准检测评价机构;联合建立泛珠三角区域科技信息网络和交易网络,形成网上技术市场、推动科技成果交易;联合举办科技博览会、交易会、项目推介会,加快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组成区域产业协作和战略联盟,围绕泛珠三角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引导区域内企业实行强强联合;逐步推进相互认可经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成果、高

14、新技术产品、科技型中小企业、外商研发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等,相互享受本地同等的优惠政策;建立科技项目合作机制,围绕泛珠三角的特色资源和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加强各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交流和联合办学,加强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项目和产学研合作,为区域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建立区域教育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机制;建立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区域内高校专家资源和教师培训交流合作。港澳高校在内地招生政策和教育项目优先在泛珠三角各省区实施。推动9省区重点高校与港澳地区著名大学之间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合作。在统一平台下建设“泛珠三角文化资讯网”,开展演艺信息交流、数字图书馆、

15、数字博物馆、文化科研交流、艺术人才交流、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招商项目洽谈、演出票务服务、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各省区文化领域尤其是文物博物与图书资讯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专题培训、项目合作、学术研讨、挂职锻炼等形式加强文化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泛珠三角区域文化发展水平。(八)信息化共同构建泛珠三角各领域信息化支撑环境,建设区域合作综合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九大领域信息化合作,加强公共应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协作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积极承接国际信息产业转移;加强区域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共同开发重点产品和技术;联合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在推动电子政务联合应用,建设区域应急

16、联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区域行政执法案件信息通报制度,加强区域行政执法案件特别是食品、药品、农资案件的信息共享。形成区域信息化发展交流、互助、互动的长效机制,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信息化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差距,以信息化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将泛珠三角发展成为我国信息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成为带动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动力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信息产业研发和制造基地。(九)环境保护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环境宣传教育、环境科技与环保产业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实施珠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建立分别监测、相互通报、信息共享、共同防污治污为基础的跨界污染协调机制、跨界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跨行政区交界断面水质达到国家标准交接管理、水环境安全保障和预警机制。建立泛珠三角区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和环境数据管理平台,协同推进包括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