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小学生数学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计划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003028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减轻小学生数学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减轻小学生数学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减轻小学生数学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减轻小学生数学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减轻小学生数学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计划(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减轻小学生数学课业负担的方法和有效途径阶段计划 素质教育是顺应我们国家、民族、社会走向现代化,走向强大,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的教育改革。是针对学校教育观念陈旧,教育管理与教学方法落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积弊,而提出的教育全方位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删减那些内容重复、冗长、过时的课程,增加一些新的内容。但是,到目前为止,有不少学校的小学生课业负担仍显过重。我们的孩子读小学,其每天的“工作”安排:上午7101030,下午200525,在校时间将近7个钟头;再加上中午作业1个小时,晚上作业2个小时,一共10个小时;碰上罚抄罚写的作业,那就要花更多时间。为确实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课题组全体成员拟

2、定以下计划:一、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首先要吃透“三头”课标、教材、学生基础。特别是要吃透教材,要从一篇课文到一个单元,从一个单元到一册教材,从一册教材到一个学科,在教师心目中这是一棵大的“知识树”。所以,教师应成为教材的整合者,教材的研究者。课堂教学不光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找到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规律。在课堂上,要有两条主线,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必须提倡循环教学。循环教学有利于教师熟悉教材、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提升教师素质。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要有充分时间来保证。所以,教师在语文、数学学科的

3、教学课堂上,闲话尽量少说,闲事少做,形式少搞。腾出大量时间来教学,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课后不多作业的学科,可以活跃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三、教师协调,作业适量。家庭作业适量,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要环节。配班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上互相协调外,布置课后作业更需要协调。每位教师都要本着教书育人的精神,站在未成年人的角度上考虑家庭作业量。不能再来“题海战役”大会战,受苦受累的是祖国的花朵。四、讲究教学方法,取消罚抄罚写。 笔者在一线教学时,发现个别教师常用“罚”来代“管”,如:学生写一个错别字,罚写十遍或二十遍,考试不及格一次,罚抄一遍或两遍的试卷。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罚抄

4、课文三至五篇。罚的量根本没有标准,随意性很大,有的几十遍甚至几百遍都有。就是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这种现象存在,这样做确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样做负面影响极大:(1)造成学生厌文字、厌学的心理;(2)制造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矛盾,是因为其他学科预习、作业,甚至课堂学习时间都被占用;(3)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笔者在一线任教二十多年了,一次也没罚过学生,从来中午都不布置作业,但教学质量也不赖。五、合理调配课程,严禁挪课与拖课。 目前课堂教学挪课与拖课的现象比较严重,原因在哪里呢?旧的内容未必删减,新的内容已经到位了。比如,语文、数学内容仍然是那么多,只是教材改头换面而已。新的内容已经增加了,新开设课

5、程有:英语、信息技术等。增加的课程课时从何而来呢?从语文、数学课时里提取,语文、数学教学课时显然减少了。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好挪课或拖课,这又怪谁呢?拖课的教师用心良苦,想延长一点教学时间,让学生多读多练,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提高教学质量。其实,拖课害处甚多:(1)影响学生的视力。一节课,学生视力高度集中,眼神经活动加强,造成眼球充血,眼内压增高,压迫眼球后壁。如果不适当地调节、休息,致使眼睛极度疲劳,造成眼球前后轴伸长,长此以往,必然导致近视。(2)导致脑细胞受损。一节课中,学生动手动脑,费了不少精力,如果不依时下课,势必增加学生的负担。学习有紧张有松弛,才能取得好的记忆效果,若长期用脑过度,不仅不利于提高记忆效率,反而会导致脑细胞受损与记忆衰退。上述所说的都是教育中存在的小事,但对小学生身体素质来说,又是大事。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信。”听一听不同的呼声,并非坏事。能指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恰恰是热爱教育事业的表现。否则,明知有问题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认为,那才是对教育不负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