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篇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7001694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篇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篇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篇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篇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篇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篇(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篇第1篇: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D)的重要主张。A. 实践教育学派B. 实证教育学派C. 传统教育学派D. 实用主义教育学派2. 世界上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C)。A. 苏霍姆林斯基B. 杨贤江C. 凯洛夫D. 赞可夫3. 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B)。A. 科尔伯格B. 彼得?麦克费尔C. 班杜拉4. 下列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D)。A. 柏拉图和霍尔B. 柏

2、拉图和华生C. 霍尔和洛克D. 洛克和华生5.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棋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D)。A. 顺序性B. 阶段性C. 不平衡性D. 互补性6. “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的说法反映教师的劳动具有(D)。C. 长期性D. 创造性7. 下列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将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C)。8. 布鲁纳9. 斯宾塞10. 赫尔巴特8. 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问老师:“老师,在月壳上看天,天是不是蓝的呢?”这位教师很不满意地说:“你懂什么,听老师说就行了,你呀,经常在课堂上打岔,这是不礼貌的!今后不能这样

3、。”这位学生听后心理鼓着气坐下了。这位教师违背了(D)的教学原则。A. 启发性B. 系统性C. 巩固性D. 因材施教9. 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是(A)。C. 实际锻炼法D. 陶冶教育法10. 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A. 成立了班委会B. 开展了班级工作C. 形成了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D. 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D)。A. 知行统一原则B.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C.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12. 原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可夫的教学理论是(C)。A. 最优化理论B. 认知结

4、构的理论C. 教学与发展理论D. 范例教学理论13. 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D)。A. 惟一选择B. 内容C. 途径D. 基础14. 下列关于活动课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D)。A. 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与需要来设置课程B. 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 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与特点来组织课程D. 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15. 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是(C)。A. 初等教育B. 平民教育C. 普及教育D. 义务

5、教育二、 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 询景教育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教育思想。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2. 道德两难法:柯尔伯格在明确区分道德与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3. 分科课程:即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

6、和期限的课程。同时也相应地编写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作为学科内容的基本依据。4.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三、 简述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 简述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答:(1)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对教材、大纲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2) 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3) 课堂监控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4) 板书能力。(5)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6) 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的能力。2.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哪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答)

7、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3. 如何理解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答:小学教育是在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在层次上属于初等教育阶段,在性质上具有基础性特点,为小学生未来的生活、学习、发展打好基础,为中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打好基础,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打好基础。4. 简述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答)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主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2) 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3) 教育

8、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为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价值。(4) 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试分析说明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工作的要求。答:(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这要求教育者抓住时机,适时有效地开展教育,作。(2)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一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比如身体的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感情

9、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这要求教育者循序渐进,III浅入深,不可操之过急。(3)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表现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个阶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这要求教育者按步骤、分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4)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同时这种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品质、悄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

10、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要求教育者从整体出发,系统完整地进行教育,做到综合育人。(5)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发展水平的先后和表现方式的差异,以及个体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水平、自主选择方向的差异等。这要求教育者理解差异、尊重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仁一位教师在教一年级学生学习“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一课时,老师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够亲身感受和体会到老师教给他们的“比”的方法是可鼎的,于是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唱爱跳和对比赛等具有奖励性质的活动感兴趣的性格特征设计了一个问题情景,下面是这一情景的课堂教学实录。老师指定

11、7个女生、3个男生到台前唱儿歌(女生的声音明显大于男生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他们唱得好不好?学生:好!老师:男生和女生哪个组的声音大?学生:女生声音大!老师:同学们知不知道为什么女生的声音大?学生:女生人多(学生凭直觉感受到)。老师:是吗?那么女生比男生多多少呢?学生:(部分学生已经很快说出女生比男生多4人,还有大多数同学在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计算)。老师:(留给学生思考汁算和交流答案的时间,直到绝大多数同学都得出结果,随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是4的?学生:比的(学生说出自己比的方法)。老师:大家用比的方法做得对不对呢?我们一块来比一下(让男生和女生成对依次坐回原位,最后只剩下4个女生)。问

12、题:请分析上面教学片断中所体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答:(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L!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该教学案例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即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原则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使学生的兴趣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教师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唱爱跳和对比赛等具有奖励性质的-活动感兴趣的性格特征设汁了一个问题情景,并在这一情景中鼓励学生自己找到“比”的方

13、法。这正是启发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个很好的应用。(2)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本案例中教师使用了教学方法中的谈话法,即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该案例中教师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兴趣,引起了他们的思维兴奋,通过问题的启发诱导,让学生一步步地获取新知,并在最后进行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2.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王谨同学乂在翻来覆去弄卷,我用严厉的tl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乂在

14、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王谨”我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他脸陡的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我不想听!”我听了气不一打处来,“你一一”竟一时语塞,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我故作轻松的说。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问题:当学生不愿听时,怎么办?这时如何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答:我认为课堂上提倡教学民主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敞开心扉,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只有走近他们,深入其中,知其所想,给

15、其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才是学生最为欣赏的。学生不愿意听就不能强行他去听。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1.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D)的重要主张。A. 实践教育学派B. 实证教育学派C. 传统教育学派D. 实用主义教育学派2. 世界上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C)。A.苏霍姆林斯基C.凯洛夫D.赞可夫3. 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但)。A. 科尔伯格B. 彼得?麦克费尔C. 班杜拉4. 下列持“环境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