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经验交流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6999637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本课堂经验交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本课堂经验交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本课堂经验交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本课堂经验交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本课堂经验交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本课堂经验交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本课堂经验交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本课堂经验交流【篇一:生本课堂经验交流】 浅谈生本课堂小组交流方法 “生本课堂”上,有些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之间不知道该怎样合作学习,不知道该如何发挥个人优势,整合小组力量。对此,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一些有效的合作学习方法。下面我从以下4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1、让学生学会交流的方法。 交流是思维产生碰撞,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答案一致的要总结经验方法,答案不相同的要质疑、讨论,找出解决的办法。教师要指导和训练组长小组交流的组织与协调,比如发言的顺序;意见的补充与不同意见的表达;集体交流的任务分工。交流的时候,可以逐题交流,组长分好工,轮流讲,其他人补充或提醒,也

2、可以整体交流,一个同学把全部问题都与同学交流后,本组同学再讨论、补充。 2、让学生学会表达。 这里我首先要说的是学生能否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首先取决于教师选择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由于“生本课堂”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所以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这样设置出来的问题才会真正激发激发每一位学生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节课有两个地方运用了小组合作交流形式,一是学生字的过程,另一个是理解课文内容:你觉得杨时是一个( )、( )的人,就课文中你喜欢的部分谈一谈。这样的问题即体现了文章重难点,又使学生有话可说,易于

3、表达。 学生运用 “因为?所以?”“我是这样想的?”“我给大家带来了?”等句式,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完整、准确的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条理,更加清晰。通过交流不但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通过自我纠错、自我改正,提高了他们合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学会倾听。 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综合素养的体现。 “倾听”能博采众长,弥补自身不足;也能萌发灵感,触类旁通。 所谓倾听,就是用心听,边听边思考,一要专心,听清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做到“

4、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在本堂课中有些学生发言较吃力,但老师和同学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在学生说完读完之后才用“我认为”,“我想补充”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成长过程的鼓励。久而久之,学生会仔细听、认真想、大胆说,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4、在交流中学会互助。 学生的天赋因人而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差,如果能够及时获取老师、同学的帮助,就能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点。当学生在小组交流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向组内其他同学请教,并且说清楚自己不懂或不会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学会说“这个地方我不是很明白,你能帮我再解释一遍吗”,“对不起,刚才你说得我

5、没有听清楚,你能再说一遍吗”等向别人求助的话语,从而逐渐形成“以点带组,以组带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课堂氛围。【篇二:生本课堂经验交流稿】 生本课堂经验交流稿 生本课堂是精彩,是惊喜,是奇迹,是希望 益群 从前年四月份接触生本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在实践的道路上我找到了快乐,做教师的快乐。我的孩子们会在课堂上让你不知所措,让你不断地惊叹,让你喜出望外,让你享受课堂因为生本课堂是精彩、惊喜、奇迹与希望的磁场,在这里你可以尽情的享受,享受着孩子们带给你的意外幸福。 翻地篇(我要研生本) 第一次接触生本是承德之行,我被彻彻底底的洗了脑,满脑子里都是生本课堂中小学生们一张张求知的面孔,一双双

6、睁得大大的眼睛,善于表达的嘴巴,想一想自己的学生上课时一副被动接受的样子,心里除了羡慕更多的是欣喜。我心里畅想着未来咱们自己的学生也变得口齿清晰,知识渊博,侃侃而谈,那将是多么兴奋的事情啊!带着这种心情于开始了我的生本之路。 播种篇(我要做生本) 随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种下的是希望,所以我没有急于求成,一个月的实践中我们的语文课上的实在不成样子,学生被教师指的迷迷糊糊,一会向东一会向西,一会往上一会朝下,课堂也一踏糊涂。有时候一节课连一个环节也进行不了,急得老师团团转,学生也很烦。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原来是学生小研究完成的质量不高,于是我从指导学生做小研究开始,为了不再出

7、现课堂上被一部分好学生垄断的局面,我分层留作业,第一、二发言人起初先完成基础知识前置作业,第三发言人完成课内加课外的前置作业,第四发言人做总结,我还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交流资料上对学生进行了指导。除此之外我还对学生每个环节交流的语言训练进行了细致的跟进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我的做法: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交流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完成:预习交流和文本交流。在进行预习交流的时候,我主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生生交流学习。学生可以这样进行交流:通过读文,我遇到一个问题。在文章第 段有个词 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谁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还可以这样交流:通过读文,我发现生字

8、可以用 方法识记,这样就不会出错。或者这样交流:通过读文,我能正确地读出本课的生字词,我想请大家跟我读一读。在进行文本交流的时候,我主要引导学生就文本中自己的感受与大家进行沟通。我引导学生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交流:请同学们看第段,我们组认为读这句话时应该用 的语气去读,因为,请同学们听我们读。(小组齐读) 我想就这一段让我们组的成员与你们比一比读书,(小组齐读)我觉得我们组读 得,谁愿意来评一评我们两个小组的读书。请大家把目光投到第段,从这一段中的这一词,我能感受到 。谁也来谈一谈自己对这一段描写的感受?(或者谁有不同看法,请与我进行交流。)如今诸如此类的交流语言在我们班的课堂教学中已经运

9、用自如。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常常深深地被学生们那滔滔不绝的连珠妙语所吸引,惊喜地发现原来学生对文本敏锐的观察力丝毫不逊于老师。在学习的同时,我也感受到生本课堂的魅力所在。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解放的是老师的思想,释放的是学生的天性,成就的是和谐的教育。 现在,我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上课了,学会怎样交流了,更加爱上语文了,没有生本不会有快乐的教师,不会有快乐孩子,不会有快乐的教育。生本实践之路上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摸索的,我们会一如既往的继续前行。生本课堂是精彩,是惊喜,是奇迹,是希望。 小组合作学习的汇报工作可不容忽视,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找到自信心,等等。但刚

10、开始小组合作时学生汇报时往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好像完全没有刚才的讨论这一回事,不能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所以,我要求学生先说小组其他成员是怎样认识的,并对这些观点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再说出自己的观点,还要求各组派代表作总结发言。这样的汇报使学生真正地进行交流,既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又要仔细聆听他人的观点,并进行比较、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真正地发挥出来。我自以为聪明,却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无法达到这样一个层面上。于是,造成下一个说的同学只能简单重复前一个同学说的话或者把前一个同学准备的前置性作业本借过来照着再读一遍,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时间。因此,小组合作交流时,不能高效完成。于是,这又

11、引起我的思考,必须还要再想办法。让小组中的四号同学先说,让能力强的同学听着,这样他们更容易对前一个同学的交流内容谈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带着弱生慢慢前进,效果稍好了点。可以说,我们班小组合作学习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要想达到小组合作中有效的交流还有太长的路要走,还有太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了。其实往往,学生们精彩的汇报是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使课堂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篇三:生本教育经验交流】 生本教育初衷就是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但在生本的教学实践中,每次要上一节生本课,需要花费好几课来做铺垫和后续工作,这样不仅不能如期完成教学计划,而且教师感觉到比较疲惫,所以课堂的低效一直是自己在实行

12、生本教育的一个大难题。面对这个问题,那该如何提高生本课堂的质量呢?下面就个人而言谈谈自己对生本教育的体会和感受。 从去年10月外出参加生本课堂培训到我校各位老师教学课堂展示,我一直在观察和思考各个学科生本课堂的特点,在语文生本课堂上,从学生课前收集材料,然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分享,从而达到知识的共享和语言上的交流效果,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提高了学生收集整理材料能力。在英语生本课堂上,主要以话剧的表演形式利用本节课要学的单词,句型来展现,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单词和句型的用法,还加强了学生口语的能力。 但面对数学生本课堂,特别是以计算为主的小学数学,这种比较枯燥、方法单一的知识教学。所以有些学

13、生由于个人的数学思维没有得到发展,独自预习了也始终不知道怎么样去做,有些学生自己预习一下课本就知道怎样去做。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我大胆猜想,是否可以先让学生“知其然“,然后再”知其所以然“,采取“生生互教计算方法、师生共同探索算理”的方式进行生本教育。 “生生互教计算方法”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担当课堂的主体和主导,利用班级的优生自学能力的特点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先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计算,怎样才可以计算正确,在小组内达到计算的能力之后,再让每个小组的成员互考察和评价其他小组成员学习的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组内考察评价,4人为一组,1人被考察,其他3人出题去考察,再根据学生个人计算的正确率

14、做出判断并计入得分。第二阶段组外考察评价,其他小组的成员来出题考察,考察标准一样都是根据计算的正确率。第三阶段教师进行考察,教师课堂出题进行考察,及时处理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和提醒学生一些要注意的事项,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计算问题,还保证了学生得成绩。 “师生共同探索算理和参透数学思想”这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导演“的角色,设计好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算理和参透数学思想。如果学生不能够在小组中探讨出来, 这时教师”传道授业“的功能就应该发挥出来,毕竟有些数学的算理和思想是比较难理解的,特别是一些学生刚刚接触的知识点。 以上的设想和感受仅是我个人的一个想法,还没有真正实施,如果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还请各位有经验的前辈多多指教。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