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的艺术风格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6998438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庄子》的艺术风格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析《庄子》的艺术风格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庄子》的艺术风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庄子》的艺术风格(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庄子的艺术风格在先秦散文中,庄子是最具风格的,他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轶事与寓言故事 作为论证的根据,运用比喻来说明思想论点,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其文 笔纵横驰骋、汪洋恣肆、变化多端,语言瑰奇多彩,句法灵活跳跃,又善用巧用比喻来说明 抽象的哲理,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本文就庄子的艺术风格做一些探讨。一、奇特的想象庄子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 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例如内篇的逍遥游,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 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 长的巨鲲。

2、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 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 但想象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描 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 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接 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齐谐上说:“大鹏 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 九万里高空。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

3、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 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 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 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 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 想象了。再如人间世、德允符、大宗师等篇,基本上是用四五个或六七个幻想出来 的故事组成的。他的许多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都是通过这些故事人物的问答方式来表现的。 而故事人物的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齐物论王倪口中“至人”的形象,养生主庖 丁

4、的形象,人间世楚狂接舆的形象等等,庄子书中如此之类不可胜数。这些文学形象, 当然是庄子自己头脑中幻想出来的绝对自由的人物。由于接受民间寓言故事的影响,所以在 庄子笔下,蝉和斑鸠、小雀都会说话,虾蟆、甲鱼也会说话,蛇和风,栋树和铜铁也会说话, 一切生物、非生物都会说话,而且会辩论、讲道理。这比其他诸子和战国策中某些寓言 故事有进一步的发展,使逻辑思维的论文更加形象化。这又是庄子散文奇特想象的一个方 面。二、生动的比喻庄子散文的另一特点是善用比喻。本来战国时代的文章,一般都有这种特点若此,而庄 子则几乎任何情况、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作比喻,也可以容纳比喻。它不但比喻多,而且运 用灵活,在先秦诸子散文中

5、也是最突出的。例如逍遥游将要论证超越时空的绝对自由, 先从大鹏说起。他认为那么大的鸟,要想从北海飞到南海,非借大风之力不可,所以没有绝 对自由。下文的野马、尘埃,也是要有风吹着才能在空中游荡。这对于野马、尘埃本身来说 虽属正意,对于大鹏来说其实又是比喻。再后“天之苍苍”三句也是如此。人们在地面看不 清天下的“正色”,正如高飞到九万里上空的大鹏看不清地面的东西一样。然后再接以下数 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 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又是 一比。而杯水芥舟数句则是比中之比。然后说到蜩与学鸠,说

6、到旅行,说到朝菌、蟪蛄,说 到冥灵、大椿,最后说到彭祖和众人,稍作停顿。黄河九曲,到此略一洄漩。然后“重言” 以实之,再一次说明鲲鹏斥所游虽有不同,而不能“无待”却是一样。以上层层推演,不 见端倪,但只是指出许多事物的现象,并未点明正意。下文才从庸人的追求名位,转到宋荣 子的“不累于俗”,列子的“御风而行”。然而庸人固微不足道,不过像蜩、鸠、斥的自适 其志而已;就是御风的列子,充其量亦超不过大鹏。“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还不能绝对 自由。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 “无名”的“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 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才能无所待而获得绝对自由,这才算“逍遥游”全篇主旨到

7、此轩 豁呈露,有如千里伏流,迂回曲折,历久而后涌现。回顾以前,从开篇的鲲鹏说起,一系列 事物都是比喻,因为这些无非是借以衬托游于无穷的至人神人而已。至于下文鹪鹩、偃鼠、 疱人、尸祝等喻,或明或暗,随物赋形,犹其馀事。章学诚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 深于取象者也。”由此可见,庄子散文中的比喻极为生动形象。三、辛辣的讽刺庄子对社会上的种种弊端和丑恶的行径,都能以犀利的笔触予以无情的讽刺。如月去箧 篇就对打着“仁义”旗号,干着伤天害理之事的“窃贼”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以田成 子为例:“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 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

8、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 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窃国者,为了一己之私利,而不惜将 一国之人至于水火之中,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掩盖他们的盗贼罪行,他们连法律道德 都要窃过去,给自己戴上圣洁的花环,大大小小的统治者组成了一个盗窃集团。正所谓窃 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庄子用辛辣的语言把那些所谓仁义道德的“窃贼”揭露得淋漓尽致。再如徐无鬼对魏武侯刮民脂民膏供自己享乐,反美其名曰“爱民、“为义偃兵”的虚 伪性给予冷嘲热讽,笔锋尖刻,犹如凛冽秋霜。则阳篇中讽刺封建诸侯发动兼并战争, 屠杀人民,就好像在蜗牛左右角厮杀那样可笑。外物写“儒与诗礼发冢”的故事,把两 个伪儒盗墓时担惊受怕的紧张情绪及其生怕损坏死人目中珠宝的心态和细手轻脚的动作都 描绘的有声有色。还有列御寇中“舔痔结驷”的故事,有力的嘲笑和抨击了不择手段、 阿谀奉承而获得荣华富贵的无耻之徒。由此可见,庄子不愧是我国最早的讽刺文学大师。 对于庄子的讽刺艺术,可用清代学者刘风范的话概括“庄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举世悠悠, 借此以消遣岁月,真浇尽心中块垒矣!”庄子一书博大精深,其散文的艺术风格不仅拥有奇特的想象,而且大量运用生动的比喻 和辛辣的讽刺,在文学与哲学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