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乌江山峡(人教版高一教师随笔)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6994043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欣赏乌江山峡(人教版高一教师随笔)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欣赏乌江山峡(人教版高一教师随笔)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欣赏乌江山峡(人教版高一教师随笔)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欣赏乌江山峡(人教版高一教师随笔)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欣赏乌江山峡(人教版高一教师随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欣赏乌江山峡(人教版高一教师随笔)(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欣赏乌江山峡(人教版高一教师随笔)欣赏乌江山峡(人教版高一教师随笔)源于贵州省乌蒙山麓的乌江,穿峡破谷,流贯黔中大地,娓娓而来。经重庆市酉阳、彭水、武隆、止涪陵、入长江。乌江在沿河县境内长100余公里,形成山水自然画廊,景致集雄、奇、险、峻、幽于一体,乃造化之浓缩,为自然展示自身魅力的舞台,游于其中,眼前恍惚尽是画中极品,令人心驰神往。乌江沿途,没有峡便失去了风骨,从沿河黑獭乡至洪渡镇有,依次为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各峡的个性和风格特征都不相同。乌江画廊有十八滩,过去老船工称之为“十八子”,有折、三门子、碑磨子、张公子、银童子、白芨子、婆、银窝子、尖小子、矶头子、小滩子等,一个“子”就是一个

2、美丽的传说。一个“子”给船工们带来希冀和惊恐。常年在船上的船工将两岸的怪石赋予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名字,月亮岩、猴子岩、老鹰岩、辣椒岩、银子岩等。乌江峡谷是一幅卷轴画,骨法用笔,气韵生动,泼彩恣肆潇洒,墨法鲜活而变化多端。集古今绘画技法之大成,是一本传统艺术的。斧劈皱、马牙皱、折带皱、乱紫皱、大小混点皱应有尽有。山石嶙峋怪异,也有中规中矩。岩壁上有洞,大那么气吞长虹,小那么望如凤眼,随意变化,形态万千。长长的钟乳石倒挂悬垂,野岚山气蒸腾变化。常有灵猴吊住古藤来回晃荡,顽皮之极,昔时轻舟飘过,猴群啼叫声不绝于耳。峡江两岸有一条明显的水线,为每年最高洪水位置留下,水线以下被水扫荡的痕迹很明显。历经千百

3、万年的洗涮,岸两边的岩石灰白狰狞,颇具咄咄逼人之势。有时山的极险处会有一条羊肠小道,假设隐假设现,转个弯便消失掉。世代生活于斯的当地居民刀耕火种,能背负着柴草行走如履平地,脸不改色。白鹭和野鸭是峡谷中的主人,假设不是洪水季节,澄碧的水上浮着成双成对嬉戏的可爱生灵,漂亮的羽毛和倒影惹得您想把心都贴近水面。白鹭飞起来,扇动的翅膀激活的沉默的山,一双纤细的腿努力后伸着,轻盈地在水边突兀的岩石上,左顾右盼。有时能望见岩羊瘦脊的背和张惶回望的脸。鹰在峡的高空中有耐心的盘旋,或许它是看见了一只露出几根胡须的山鼠。黎芝峡,又名荔枝峡,在沿河县城下游黑獭至思渠河段,峡内滩多水急,一滩一景,蜿蜒壁立,奇峰兀起,

4、怪石嶙峋。雨季,山泉奔泻入江,形成大大小小的飞泉走瀑,蔚为壮观。黎芝峡内景点颇多,有佛指山、上天石、羞女泉、青龙戏水、人字瀑,还有盂获祭江、霸王谷和太白天书。银童峡在思渠至毛渡之间,山重水复,江流曲折,如入迷宫,峡内鸳鸯成群,白鹭飞翔。前人曾有这样的诗句赞叹银童峡:渡从流水梯云上,翠浪连翻卷入迷。又云:洪流难禁水云忙,又转轻舟过峡乡,关塞重登毛渡口,银童应笑张公狂。银童是指银童滩,张公是指张公滩。土坨峡在思渠鲤鱼池至洪渡一段,雄奇竣美,奇石林立是土坨峡最大的特点。仰望是“迢遥翠影接云齐”,俯视是“眼底洪流一线低”,平视是“山青水秀假设画屏”。土坨峡内滩险景多,古迹多,传说故事多。滩有土坨子滩、

5、龚滩,皆以凶、险而著名;古迹有汉墓、汉砖窑、宋花瓷、孟获遗书、惊涛拍岸和鲤鱼池明清时代的三合院吊脚楼民舍;传说故事有关女温泉的传说,鲤鱼池的传说和蛮王洞的故事。相传蛮王洞为三国时候孟获所居,清代一位诗人游蛮王洞时,曾这样赞叹蛮王洞的景色和盂获当年的豪情。上一层楼又一楼,目空两岸气横秋。波涛滚滚鱼龙化,山径幽幽草木柔。洞口风狂鸣铁马,滩头雾密起沙鸥。笑他乱石顽如我,甘卧江心让水流。那是一个仲秋的早晨,我们先乘车去夹石峡的最后一站-淇滩古镇。越过沙坨大桥,再走一段乡村公路,一大片状如戈壁的石滩横陈在河床上,占据了河床大局部空间,把偌大乌江挤成一线。河道陡窄,江水咆哮,与空旷的河滩形成巨大视觉冲击。

6、而河岸,百来幢老木房瓦缝参差,民间俗称“封火统子”的四合院翘角飞檐。沧桑老街,淇滩是也。下车后沿公路走至街口,淇滩的江水、河岸、老街已历历在目。但我们没有直接上街,而是绕行到江边,重新选择切入的角度。我以为,对于淇滩这个乌江古镇,只有借助纤夫的目光,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切入纵深。放眼河滩,石盘横陈、空旷而寂寞。上溯数百年直至几千年前,那么是另一种景象。从滩上的木鱼洞到滩下的彭家渡口,盘滩的木船绵延河畔。往事悠悠,在漫长的岁月里,空旷的石滩之上,杂沓着纤夫们多少带血的赤脚与磨穿的草鞋。怒吼的船只夹杂咆哮的涛声,是乌江亘古的交响。淇滩的古建筑,最有价值的是几家清代和的四合院,这些建筑均砌有封火墙,自我

7、一统,故俗称“统子”。我们走进的第一个统子与万寿宫相邻,人称杨家统子,据说为杨伯涛所建。四合小院,中间一个天井,结构紧凑,石雕柱础(磉磴)、木雕窗花与栏杆,典雅幽静,古色古香。我跨进院门的时候,一束久违的明亮阳光,如同一盏射灯,正好从高高的屋脊射进天井,仿佛历史深处,与古老的四合院形成强烈的明暗比照,仿佛历史与现实的某种暗喻。我立时沐浴在这束光里。保护得最好的是王家统子,原为王永涛所建。这个统子濒临河岸,建筑设计别具匠心。两边是封火青砖山墙,飞檐翘角,富有装饰感。房屋分内外两重,临街为商用铺面,里部为居家的四合院,还有一个伸往江边的通道。粗大的原木柱子,精细的木雕工艺。坐在四合院里,感觉平安舒

8、适、特别自足。比起其它民居,似乎四合院更能给人一种完整乃至的“家”的感觉。在建筑上,人的心理需要是多层次的。从实用到平安感、满足感,最后上升到美感,而古典的四合院似乎可以满足人的所有这些心理需要。最后走进的张家统予,是张柄庆任区长时建的,时间当在时期。残存的窗棂、烛台雕刻精美,当时一定华丽堂皇,只是而今呈现出一副破败之相。落寞淇滩,不堪回首昨日的辉煌。无法割舍、挥之不去的是那份恋旧情怀。据淇滩万寿宫碑刻推算,至少在四百多年前,淇滩场就已存在,自古就是黔、湘、渝、鄂等货物集散地。从思南德江来的桐油、菜油等,在此发货,发往涪陵,转运长江销往渝、鄂、湘、沪。从淇滩老街俯瞰,乌江一如既往、奔流不息。阵阵涛声撞击耳鼓,如吟如诉,如怨如慕。十点,我们弃车乘船,从沿河乌江码头出发,前往黎芝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