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二级常考八种咨询方法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6954049 上传时间:2024-01-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二级常考八种咨询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心理咨询师二级常考八种咨询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心理咨询师二级常考八种咨询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心理咨询师二级常考八种咨询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心理咨询师二级常考八种咨询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二级常考八种咨询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二级常考八种咨询方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u 系统脱敏法 适应症:恐惧,焦虑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基本方法是让求助者用放松来代替焦虑。 基本原理:源于沃尔普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对人类来说,肌肉松弛技术有对抗焦虑的作用。让引起微弱焦虑的剌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剌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即所谓交互抑制。 工作步骤: (1) 学习放松技巧.每日一次,2030分钟,一般68次学会.要求来访者在家中反复练习,直至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2) 建构焦虑等级.让求助者本人将引起焦虑的情境或事件排一个序,从引起最小的焦虑到最大的焦虑.一般是让求助者给每个事件指定一个焦虑分数

2、,最小焦虑是0,最大焦虑是100。理想的焦虑等级建构是各等级之间的级差要细且均匀,要循序渐进。尤其注意的是,每级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这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之一。可实物,可想象。(3) 系统脱敏.按焦虑等级表,由小到大逐级脱敏。放松想象焦虑停止想象放松。焦虑数不得高于25分,高出就要继续放松。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练习。 注意事项: (1) 如果引发求助者焦虑或恐惧的情境不止一种,可针对不同的情景建立不同的焦虑等表。然后对每个焦虑等级表实施脱敏训练。(2) 系统脱敏时求助者想象的次数多少,依个体不同和情景不同而不同。(3) 系统脱敏过程中,当一开始焦虑分数超过50,仅靠重复放松就很难降低

3、焦虑。此时表明焦虑等级设计得不合理,应将焦虑等级划分得细一些,跨度不要太大.(4) 有的求助者不能用想象和放松的方法降低焦虑水平,可考虑改用其他方法。u 冲击疗法 (快速暴露法,满灌疗法) u 适应症:PTSD、强迫性障碍、焦虑有关障碍现实冲击疗法VS想象冲击疗法(优点:不限制产生焦虑情境的性质) 基本原理: 只要让求助者持久地暴露在刺激因素面前,惊恐反应终将自行耗尽。即所谓消退性抑制。只要让求助者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现实或想象的恐惧刺激中而不采取任何缓解焦虑的行为,恐惧将自行降低。 工作步骤: (1) 筛选确定治疗对象。方法剧烈,求助者应做详细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2) 签订治疗协议

4、。咨询师介绍原理、过程及其效果,求助者要了解并愿意接受这种疗法;治疗中,必要时咨询师可强制执行治疗计划;咨询师对治疗全过程负责;家属执意要求停止治疗,或出现休克、晕厥、通气过度综合症应立即停止治疗。(3) 治疗准备工作.确定刺激物;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决定治疗场所;准备应急药品。(4) 实施冲击治疗。接受治疗前正常进食、饮水,最好排空大小便,穿戴简单、宽松,监测血压和心电;每次治疗时间要根据求助者的应激反应情况而定,力求达到极限,以情绪逆转为标志;逆转后再呈现5-10分钟,直至对刺激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治疗一般1日一次或间日一次,一次3060分钟,通常实施2-4次*治疗中未出现逆转,原因有二:

5、一是刺激强度不够,二是求助者不适合此疗法。 注意事项:(1) 从伦理的角度,要让求助者对冲击疗法有足够的了解,理解这种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会引起焦虑。经求助者同意,签订协议后,方可治疗。(2) 治疗过程中求助者因无法忍受而提出终止治疗的现象很普遍,但咨询师不能有求必应;如果求助者反复要求退出治疗,或者家属提出取消治疗,经咨询师劝说无效时,治疗应立即停止。治疗协议虽是为了增加求助者的自我约束力,但咨询师切不可一意孤行。(3) 治疗中,求助者若出现通气过度综合症、休克或晕厥时,应停止治疗,并对症处理。u 厌恶疗法 u 适应症:改变不良行为及强迫症,性变态,精神分裂症等基本原理:经典条件反射。通过附加某

6、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良行为时,同时产生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实施, 结果在不良行为与厌恶体验之间建立条件联系。求助者欲实施不良行为时,厌恶体验会使其放弃或中止原有不良行为.工作步骤:(1) 确定靶症状。此疗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要确定一个求助者迫切要去除的不良行为或习惯.(2) 选用厌恶刺激.此刺激必须强烈,使其产生的不快能远远压到不良行为给求助者带来的快感,这样才可能取代或消除不良行为.常见刺激有电刺激、药物刺激、想象刺激(内隐致敏法,优点是安全,不会伤害求助者,而且不拘条件,随时随地进行)、其他刺激(如憋气、羞辱、强光刺激、尖锐噪音等).(3) 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厌恶体

7、验应与不良行为紧密联系,时间上要同步。注意事项:(1) 厌恶疗法必须在严格控制下使用。不具备使用条件的咨询机构或个人不可采用;厌恶刺激应具有足够强度,但必须是无害的,起码是安全的。(2) 若采用此法,求助者与咨询师一定要签订知情同意书.(3) 靶症状要单一而具体。症状、动作都要单一而具体。u 模仿法 (示范法) 适应症:恐惧等行为适应障碍 基本原理:行为主义学派,建立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以引起他们从事相似行为.具体方式有生活示范、象征性的示范(自我示范)、角色扮演、参与示范、内隐示范. 工作步骤:(1) 选择合适的

8、治疗对象.必须是适应症,评估求助者模仿能力以决定是否为合适的对象。(2) 设计示范行为。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个或一组示范行为;示范情景应尽可能真实;示范事件的顺序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3) 强化正确的模范行为。将模仿行为吸收、巩固、融合为个体自然行为中需要及时的强化。 注意事项:(1) 年龄是影响模仿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学龄期的模范力最强;模仿法更适合年轻的求助者.(2) 要强调示范者的作用。感染力越强,模仿者动机越强,成绩越好;示范者与模仿者之间的共同之处越多,模仿的信心越足,成绩越好。(3) 对正确模仿行为的强化,应适时和恰当.u 生物反馈法(夏皮诺最先用于临床) 基本原理: 通过

9、现代电子仪器,将求助者通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生理功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为数据、图像等反馈信号,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了解并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工作步骤:(以肌电反馈仪为例)还有皮肤电;脑电生物;皮温生物及其它如磁带录像反馈仪一、 治疗前准备.设立专门的治疗室,环境应适宜;咨询师要熟练掌握反馈仪的使用方法;向求助者讲解疗法的原理、方法、特点和功效,求助者主动参与是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二、 诊室训练。(1) 餐后30分钟方可开始训练,训练前不应饮酒、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2) 仰卧或坐,身体要有依靠无束缚,自然放松,保持头脑清静,不考虑任何问题。(

10、3) 安放电极.清洁皮肤,涂抹电极膏,求助者双目应自然直视反馈仪及反馈信号。根据需要将电极放在额部或前臂屈侧,电极固定后应验证仪器是否连接完好。(4) 测肌电水平的基线值。让求助者安静闭目休息,全身放松,记录治疗前肌电水平的基线值。可测量三次求其平均值。正常人安静时,在24之间。(5) 反馈训练。预先设定预置值(应略低于基线值),求助者在咨询师的语言诱导下尽量放松,要维持反馈信号向肌电水平下降的方向变化。记录当日能保持510分钟的目标值,供下次参考.给求助者布置家庭训练作业。让求助者做数次躯体屈伸活动,使其轻松愉悦地离开治疗室。(指导语可放录音磁带)(6) 再次治疗前应和求助者交谈,了解其训练

11、体验并查看其家庭训练记录,肯定治疗效果,增强求助者信心。每次训练,要求其肌肉松弛程度较前有所进步。(7) 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后,可让其变换体位、进行双向训练等,增强其自我控制能力。(8) 疗程安排。每次训练30分钟,每周12次;第二周起可每周2次,共4-8周。三、 家庭训练训练前准备同诊室训练。要求求助者意念指导语,在脱离反馈仪的条件下进行放松训练,并记录家庭训练日记。开始时每天23次,每次20分钟,熟练后可增加次数,缩短时间,最后达到数分钟内,即诊室训练后的目标状态。诊室训练结束后,求助者应在相当长时间内坚持家庭训练。 注意事项:(1) 适应症:各种睡眠障碍;各类伴紧张、焦虑、恐惧的神经症,

12、心因性精神障碍;某些心身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紧张性头痛等;儿童多动症、慢性精神分裂症(伴社会功能受损)(2) 禁忌症:各类急性期精神病求助者;有自伤、自杀观念、冲动、毁物、兴奋不合作的求助者;训练过程中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血压升高、失眠、幻觉、妄想等症状的求助者。(3) 不是每个接受此种疗法的求助者都能得到好处。它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生物反馈仪本身对求助者没有任何治疗作用,求助者必须明白是他在支配那些信号,若其不理解声、光反馈信号的意义,将一无所获。u 认知行为疗法【列出的都是未考过的】 特点: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假设心理痛苦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

13、和行为的改变;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贝克理论重要概念 (1) 共同感受(常识):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2) 自动化思维:在应用共同感受(常识)工具时,忽略了认知过程,形成模糊的习惯思维。(3) 规则:成长中习得和固定下来的准则。贝克认为个体不能正确应用共同感受(常识),不能内省,过分按规则办事都会造成认知歪曲。*贝克理论关心的是错误认知过程以及产生的错误观念。 贝克总结七种逻辑推理错误类型 (1) 主观推断:无根据的结论,包括“灾难化和大部分情况是想糟糕的事情。(2) 选择性概括:片面,仅根据细节就形成结论。暗含与失败和

14、剥夺有关的事件才是重要的。(3) 过度概括:偶尔事件得出极端信念,并应用到其它场景中。(4) 夸大缩小:感知事件或情境总是夸大或缩小其意义。(5) 个性化:总是没有根据地将外部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6) 贴标签:根据一个缺点来定义一人的全部和本质。(7) 极端思维:用全或无、非白即黑的方式看待人和事物。让求助者能确认歪曲的和功能失调的思维,学会把想法和现实中发生的事区分开来 贝克五种认知治疗技术(1) 识别自动性思维:首先发掘和识别自动化思维过程。包括提问,自我演示,模仿等。(2) 识别认知性错误:概念,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听取、记录并要求求助者归纳,找其共性.(3) 真实性验证:这是认知治疗

15、的核心,鼓励求助者验证自己的自动性思维和错误观念.(4) 去中心化:总认为别人在关注自己,受想象中观众的约束。让求助者记录别人不良反应的次数。(5) 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鼓励自我监控,让其知道情绪有一个开始,高峰,消退的过程。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 基本理论:关注求助者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REBT更直接和更具有对抗性,自我指导训练则更多地帮助求助者觉察他们的自我对话,治疗过程包括教给求助者做自我陈述和训练他们矫正给自己的指导.他提出,行为的改变是要经过一系列中介过程的,包括内部言语、认知结构和行为的相互作用.变化的三个阶段:(1) 自我观察。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行为,觉察消极的自我陈述和意象.(2) 开始新的内部对话.学会改变他们的内部对话,以此作为新行为的向导,同时影响新的认知结构.(3) 学习新技能.教给求助者一些更有效的在现实中应用的应对技能。 基本原理: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的应对压力情境的策略. 具体程序:(1) 角色扮演和想象-引发焦虑的情境(2) 评价焦虑水平(3) 觉察压力情境下引发焦虑的认知(4) 检验-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想法(即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