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实录1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6948187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教学实录1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赤壁赋》教学实录1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赤壁赋》教学实录1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赤壁赋》教学实录1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赤壁赋》教学实录1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赤壁赋》教学实录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教学实录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壁赋教学实录1 第一课时板书“面对不幸。师:人生是由不连续的“幸与“不幸组接而成的。当不幸降临,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议论。片刻,教师指定一学生作答。生1:我认为要乐观地面对。既然不幸不可防止,我们为什么不去积极面对呢?战胜不幸,就能使我们意志上更加刚强。也能使我们更加成熟。师:你遇到过什么不幸吧?生1思考:一时想不起来。师:好,看来你是有不幸的,但是不幸给你的记忆远没有高兴给你的记忆深刻清晰,是吧?坐下。你说说看生2:不幸其实就是万幸。其实所谓幸与不幸,是与非,只是看问题角度不一样而已。当我们学会珍惜不幸的价值的时候,它就是我们人生的财富。我们并不一定要去“战胜它,而只是冷静地面对它,不急者

2、把它赶走,等它自己消失,我们再去收获不幸留下的财富。师:非常观赏你的“不幸即万幸的说法。你胸襟开阔,你视线长远。正如柳宗元被贬后,没有一味得怨天尤人,相反在那荒芜的山林里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净土,实现精神的再次超越,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理念,中华文学才多了一些挺拔、清俊、通达的品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也是一篇面对人生不幸的文章,让我们一起看看,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且根本失去人身自由的苏轼是如何面对的。教师播放鲍国安朗诵录音,学生听读,正音师:说说朗诵得怎么样。生3:不错,感情很深沉,配乐也不错。生4:他读错了几个字。比方“溯读成“朔了;“吾应该读第二声,他读第三声了;第四节两个“夫应该读第二声

3、。师:为什么要读第二声?生4:因为这两个“夫都解释成“那,不是“男子的意思。师:好,你的根底知识很扎实。生5:我觉得他的朗读并不像我们平时那样先把节奏划得明显,很多时候都是在停顿时间上长短不一样,有点散。师:你觉得他读得乱?生5:就是觉得不整齐。感情上还可以。师:我再放第一自然段的录音,只是以它为例,大家来听听,是不是觉得散乱。听罢,学生发言生6:我觉得他的对偶句读得是整齐的,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都是分明,只有最后一句“羽化而登仙与前文对应的“而不知其所止比拟,在“登仙前停的时间长了一点,节奏上

4、有些变化。但这样的变化是可以的,因为是一个自然段结尾,可以慢慢收一下。师:你听得很认真,分析得也很好。我先前听的时候,发现几乎每段结尾都渐缓。刚刚周智文说乱,大略是说语速、语调处理的问题。的确,我们在朗读中应该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徐疾、语气的轻重缓急,板书“词语抑扬顿挫、文句舒缓徐疾、语气轻重缓急,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下面,给大家5分钟时间,自己揣摩文章怎么去读。学生朗读,甚至拿腔拿调。师:刚刚大家诵读都很认真,经过这样的诵读,我们感受到一些什么?生7:文章写的是苏轼一次游览,在赤壁的江面上,跟朋友一起喝酒唱歌,谈论人生,一直到第二天早晨。生8:我觉得苏轼的心情很好,很闲

5、适。师:说说看,怎么感受到的?生8:他们自在地喝酒,喝得很尽兴,而且是一轮又一轮地喝。还有,看着美丽的景色,有明月,还有清风,他们的小船又在广大的江面上行驶,我猜测苏轼心里很愉快的。师:体会得好,主要是他想象得好,也可能他就是把自己换位成苏轼了。大家继续说。生9:我觉得写洞箫的那一处写得好,四个“如,写出了音乐的性格,或者就说是心理吧,很丰盛,不单调。生10:我觉得第三段和第四段比拟难理解,希望老师讲一讲。师:好,我们已经建立起一个大略印象。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这篇赋的内容。那就是“事、景、情、理教师板书:“事、景、情、理大家说,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课文中的话答复。生乱答: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

6、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师:不够凝练。生: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师:还不够凝练。生大声:游赤壁。师笑:也太凝练了吧?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核舟记中一句话,也就是那枚核舟的主题来概括,想想是怎么说的。生茫然师: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生:“大苏泛赤壁云。师板书:“大苏泛赤壁师:作者还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现在我们要给这幅图卷命名,应该叫什么?生11:泛舟赤壁图。生12:月夜江水图。生13:秋江风月图。师:他们三个人的说法你们喜欢哪一个?生:秋江风月图。师:那我们就用这个。板书:“秋江风月图。这幅图中有哪些景物?看看作

7、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生:清风、水波、月。教师板书“风、水、月师:在后面的赏析中,我们还穿越形象的屏蔽,品味这三者内在的意义。下面说说感情。我个人觉得只有两种感情,那就是生:高兴、悲伤。师板书:乐、悲师:具体看这五段的感情,文章一直在“乐“与之间转换。在这里提醒大家看第二节,应该是先什么后什么?生答“先乐后悲显然这是感情转变的一段。再看三五段,一悲,一乐,而第四节也是一个感情转变的段落。板书:两个“转师:“理,在课文中体现的哲理,或者就算感悟吧,大家说说有什么?生14:人应该学会调剂心情。师:为什么要“调剂?生14:因为在不幸面前,需要战胜不幸,化悲哀为力量的。师:是的,要寻求一

8、种精神的超越,哪怕只是解脱,对吧?好。结合文章,找找苏轼讲理的句子。生15:在第四节,全是苏轼的议论。师:大略是说了什么意思?生15:就是说不要羡慕江水的无穷师:打断一下,是江水还是别的什么?生15:应该是自然界吧,作者说人也是无尽,所以不要去羡慕。师:很好。不去羡慕,那要怎么样呢?生16:我注意到第四接末尾,“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叙述了作者的态度,就是要享受自然。板书:“何羡“共适师:很好,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篇赋的内容,但是,这只是粗线条的描画,要鉴赏它,还需要我们深入去阅读它。离下课还有两分钟,请大家自己再投入地读一遍课文。开始第二课时师:将书翻到154页,我来请两个同学朗读第一段,

9、大家认真听,听完后来评价。生1读,声音洪亮,断句分明,语调上短少变化。生2读,声音轻柔,节奏明快,最后一句的感情没能读到位。师:谁来说说?生3:生1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读快了,没则一种舒适的感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衔接的不好,感情上不够豪放,显得不开阔。生4:我觉得生2比生1读得好,反正我眼前是有那种一种意境的。生1读得就跟我们念书一样,没什么味道。师微笑着看生1生2最后的“羽化而登仙,应该舒缓一些,应该读成这样“羽化而登仙。师:两位同学的朗读都有长处,而我想我们还是少说长处,因为缺乏才是我们需要弥补的,也就是我们的学习内容。他们评价得比拟到位。老师也想接受两位同学的指点,来试

10、一试教师朗诵师:也请大家来批评。无人举手发表意见大家不说话,到底是读得好还是读得不好啊?生说好那还不给点掌声?掌声师:其实啊,我想我们要读好它,必须要先理解它,感受它。下面全体同学按照两大组的形式,分别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和第三人称的视角说说第一段的内容。学生口头“乱说,三分钟。师:你来说生5:在壬戌年七月十六这天,我和一位朋友到赤壁附近的江面上赏月。风打在我的脸上,很惬意。波平浪静,只有月光在水面上像银子一样跳动。有学生议论这不合理我们喝着酒,吟诵古代有关月亮的诗歌,非常开心。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船轻快的前进,越过了茫茫的水面,好象是离开了人世,来到仙境一样。师:不错。你来生6:十六那天月亮

11、最美,江上的月亮也格外明亮。苏轼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在船上喝酒,喝得很尽兴,触景生情,唱起?明月诗中的?窈窕篇章。月亮逐渐升高,满江都是月光,一直到天的尽头。他们的船越行越快,好象要飞到天上。师:两个同学说完了,大家想想,以哪种人称来写这段好?生7:我觉得第三人称好,她说的太美了。生8:其实都可以,不过用第三人称就不能写出“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了。师:你发现的很好。两种人称都可以记事、描写,但是在直接抒发感情上是有差异的。你能说说作者在抒情的时候用了什么人称吗?生8:第一人称,直接抒情,很自然。师:那怎么理解文中的“苏子呢?学生答不上,师示意坐下生9:一般姓后面加“子表示对他人的敬称

12、,但是我感觉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因为很少看到第三人称的痕迹,不知道“苏子是不是自称。师:则,按照你的假想,苏轼为什么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策略?生9:可能他是急着要表达,或者说要诉说吧。师:好,这观点我同意。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饱受忧患的苏轼回顾刚才过去的不幸。他要排解,他要倾诉,他要超越,显然,以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我要饮酒,“我要唱歌,我要追随那茫茫江面闪动的月光,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纯洁的世界。这样似乎更为合理一些。我们不妨在理解文中多注意那潜藏着的“我。师:刚刚生5说江面上月光在跳动,有同学可能有不同意见。大家想想,是随粼粼水波跳动好,还是月光像银子

13、一样镀在江面上好?生10:跳动好,有动感。假如江面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虽然明亮,但是没什么生机。跳动就能表现轻松闲适的心情了。众人表示同意师:由此来看,“水波不兴,并不是风平浪静,一点波浪都没有,而是没有大浪淘沙,卷起千堆雪的雄浑豪壮罢了。师:这一段里,我特别喜欢两个句子,一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句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大家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这两句吗?生11:“清风是微风,吹得人很舒服,并且是慢慢吹来,恰到好处。可能老师喜欢这样的感觉。生12:清风不仅清凉,清爽,而且轻柔。生1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意境很美。白色的雾气弥漫在月光里,很朦胧,像做梦一样。生14:水光接天,让我想起“秋水共长

14、天一色,意境已经是开阔的,苏轼的心胸也是开阔的。师:大家说到我心里了。不过,“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句,我并不是按照书本注释上理解的,我认为这里的“白露应该指的是月光,而并不是水气,理由是,前文写月光先升起后移动,紧接着应该华光丰富,照彻江面。用白露这个比喻显示出月光的晶莹和充足。当然我也不能肯定的说说成“雾气就一定不对。根据我的生活经验,在不到深夜的江面上是没有水气的。这个先存疑吧,以后大家有生活体验后再来解决。现在我们要看“横与“接这两个词,看它们用得好不好。生15:“横好,“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横也很好。“接字感觉一般化。师:“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横好在何处?生15:小木船随便横放在那里,表现闲适

15、的情趣。生16:这里的“横不是横放的意思,而是弥漫,本来是水气,哦,不,是月光,用横字写用动感,化静为动。“接字我也感觉不出来,大略是固定用法。师:对“横分析得有道理。假如把“接换为“通呢?换为“连呢?学生小声比拟换过的句子。师:这个我不去解释了。但是,有时极平常的一个词,用在极平常的一个环境里,它可能就有不寻常的效果。好,大家还有哪些喜欢的句子,自己读读,说说喜欢的理由,就不在课堂上交流了。学生读、划、说师:现在能不能背下来?试一下吧教师与学生齐背师:第一节,作者是以道家思维看风景,抒内心。下面看第二节,可以分几层,为什么?生17:两层。第一层到“天一方后,是写歌声。第二层写萧声。师:大家同意吧?生表示同意都是从表现内容上思考的?生18:第一层主要写“我,第二层主要写“客。生19:第一层还有点欢乐,第二层就很悲伤了。师:好,文章的思路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