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6858073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9.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大庆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百年前,梁启超先生提出“诗界革命”,主张“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还试图通过对诗歌、小说文体的改良,架起由艺术实践通向社会实践的桥梁,达到“新民”“新人”的目的。但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很多人发现“新语句”和“古风格”难以兼顾,因为“新语句”不仅涉及新名词,还涉及新句式、新意象、新思维、新观念。其中,新思维和新观念尤为重要,如果不能树立新思维、新观念,即便使用再多“新句式”

2、,创造再多“新意象”,也很难创作出“新语句”,更难创造出“新意境”。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由于当时很多创作者没有完全树立起新思维、新观念,所以“诗界革命”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对于今天的诗歌界而言,百年前的“诗界革命”仍有借鉴意义。诗人不仅是诗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之一。从“高原”迈向“高峰”,不仅取决于诗人个体的水平、能力、见识,也与一个时代诗人群体整体的精神标高有莫大的关系。新时代的中国诗歌界要想再现群星璀璨、佳作涌现的生动局面,应该在整体境界上先有一个大的提升。 境界是什么?我们不妨从唐诗宋词这些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中寻找答案。比如,宋词的高峰是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一批伟大诗人共同创造

3、出来的。这些诗人不仅在诗词创作上成就卓然,也在现实中建功立业,勇于承担各自的历史使命,是“写实家亦理想家”的典范。“写实家亦理想家”意味着既要立足现实、掌握规律,还要合乎自然、合乎大道,又要“邻于理想”,敢于大胆构思畅想,这就是境界。 简言之,境界在境外,不在境内,也就是说,诗歌创作要突破诗歌界自己的小圈子,走向历史、国家、社会的大天地,要将对诗歌艺术的“小追求”融入对家国情怀的“大追求”,比如,“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就是突破现实局限、勇于创造“境外之境”的典范。 (摘编自宋湘绮诗歌须从“小我书写”走向“大我书写”) 材料二: 新时代的中国诗歌强调民族性和

4、人民性,强调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更有着不一般的现实意义。诗是语言的艺术。诗的语言比任何文学样式更精辟,更凝炼,更有感情,更有境界,更富哲思。古人讲究炼字,炼句,炼意;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讲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讲究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无论翻来覆去怎么变,只要诗人心中以人民大众为中心,必能让读者读出诗意,纵使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必能思而得之,引发共鸣。 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人民群众中藏龙卧虎,潜藏着各类人才,比如早先的木匠齐白石,最终成了世界级国画大师;当然不乏诗人,比如原先的普通青年女工舒婷,终于成了当代很受读者喜爱的著名诗人。他们都不是贵族,不是小众,而是不折不扣的大众,谁也不能闭着眼睛

5、不承认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高雅的精品。宽泛一点说,纵使被人推崇后来成了诗仙、诗圣的李白、杜甫,也何尝是贵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是典型的流浪诗人,全国山川几乎都可以觅到他浪迹的诗踪;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没有任过府以上之职,对底层百姓的困苦耿耿于心,方能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三吏”“三别”等代代盛传不衰的诗篇。 诗属人民大众,诗歌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事业。从诗经起,千百年来诗歌一直是属于平民百姓的。中国自古有诗国之称,历来百姓人家对孩子都重诗教,孩提时代便能背诵许多诗词,比如教孩子爱惜粮食吃饭不掉饭粒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6、。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歌伴着人的成长、陶冶人的情操,都有很显著的效应,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一直活在人民口头。写这些诗的诗人许多均是无官无职的平民大众。新时代需要有更多接地气高质量的精品活在人民口头。 新时代中国诗歌要健康发展,必须深入剖析、研究诗坛现状,一定要让失控的诗坛有序地回归人民大众。诗人是人民中一分子,责无旁贷关心时代进步,关心社会发展,关心人民疾苦,也就是应具有“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才能写出有很高境界和情趣的诗来。诗可以流派纷呈百花齐放,但不能小众化,不能将诗困死在小圈子里孤芳自赏。不应无视大众,不应否定生活中涌现的大众

7、诗歌,我觉得网络诗歌也许正是未来繁荣大众诗歌的契机,关键在于正确引导。 诗应该是生活底蕴和时代精神的感悟。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能心灵与心灵对话,才能有社会的和谐、诗美的共享,最终潜移默化,培德铸魂。 (摘编自黄东成新时代中国诗歌属于人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启超先生主张的“诗界革命”,其立足点是艺术实践,最终目的是带动社会实践,培养“新民”“新人”。 B. 诗歌创作从“高原”发展到“高峰”的主要参照是某时期诗人群体的整体精神标高,而不是诗人的个体水平。 C. 与小说、散文、戏剧等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语言在精辟、凝炼、感情、境界和哲思等

8、方面的要求更高。 D. 诗歌不是少数人的事业,平民大众也可读诗写诗,新时代需要有更多表现当代生活的接地气的诗歌精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如果没有新思维和新观念,就难以创作出新语句和新意境,这正是“诗界革命”失败原因之一。 B. 诗歌应该充分表现人民大众对生活底蕴和时代精神的感悟,唯有如此,诗歌才能潜移默化,培德铸魂。 C. 两则材料都阐述了诗歌和境界的关系问题,材料一强调诗人要有大境界,材料二强调诗歌要有人民性。 D. 两则材料都批评了诗歌创作局限于小圈子的现象,这一现象或指诗歌的“小追求”,或指诗人的小众化。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

9、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亲自参与农村劳动,用诗歌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并提出了“靡王税”的理想社会。 B.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C. 诗人韩东曾主张,只有在排除政治、文化、历史这三大“动物”之后,中国的诗歌创作才真正开始。 D.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是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是大地和劳动者的象征。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为什么新时代的中国诗歌要健康发展,再现辉煌,就要强调民族性和人民性?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 文本一 太阳鸟 苏景文 “我看见红色的鸟了像火苗一样。”刘文俊后脑勺离开了担架,努力抬了起来,要往前探望,但是力气用完了,后脑勺又放回担架上。 “不可能。”跟在担架侧旁的女同学文敏说,“不可能,现在天气这么冷,哪里可能有什么鸟啊,都躲窝里了。文俊,你是发烧都烧糊涂了啊。”她顺手拉了拉盖在刘文俊身上的被子,好让盖实点。 “真的,我不骗人。”刘文俊坚持说,“我听到了鸟的鸣叫好听极了。”文敏摸摸刘文俊的额头,说:“不是很烧了啊,已经退了很多,不至于说胡话呀。文俊,那你说说,鸟是什么样子的?” “这么小。”刘文俊从被子里伸出手,抬手示意鸟的大小,可是已经没有了力气,手抬到一半,放弃了,继续用微弱的

11、声音说:“色彩很艳丽,像一团火苗在燃烧它们站在花丛中,红色的花丛中婉转啼鸣。不是一只啊,有好多!哦,我想起来了那是太阳鸟。” 天空传来刺耳的嗡嗡声。 “同学们!同学们!隐蔽隐蔽!”国文老师张志炫回头大声喊,“日寇飞机!”同学们慌慌张张地往路边的林子里钻。 抬前手的同学张志良赶忙往林子里走,走得急,路边又是坡地,不平,脚步有些跌跌撞撞。班长谢润发忙喊:“志良,小心,志良,小心,稳住稳住!” 话还没说完,张志良“啪”一声往前扑,跌倒了,担架也往前摔,一部分压在了他身上。还好,谢润发强壮,死命稳住,担架才没有侧翻。担架跌落的重力几乎把谢润发的手腕扯到脱臼。 旁边的同学赶紧过来,帮忙抬起压在张志良身上

12、的担架,扶正刘文俊,和谢润发一起把担架抬进林子,另一些同学扶起张志良,踉踉跄跄地走进林子。 放好担架,谢润发过来问:“志良,伤了没有。”志良伸手掌给班长看,手掌上有多条血痕,又卷起裤腿,膝盖上也有磕伤的痕迹。 张志良笑着说:“还好,没伤到筋骨,班长,只是可能要换一个人来抬了。” 班长谢润发刚要说什么,国文老师张志炫弯着腰,快速走过来,说:“润发,校长找各班骨干开会。你跟我来。” 在一棵巨大、伞形的大树下,校长正在说:“日寇的飞机天天都在上空徘徊,有消息说其他学校的学生已经被炸了,伤亡情况尚不清楚。看来咱们学校不能走大道了,必须走小路。但走小路,增添了行军的困难,希望大家做好准备。大家要有信心,

13、能克服一切困难!” 谢润发抬头,眼光从树叶缝隙里穿过,望着天空。已经有了一些云,没有了飞机。校长说:“日寇飞机已经走了,大家马上行动。” 谢润发和国文教员张志炫回到班里,动员大家继续赶路。 张志炫说:“同学们,大家加把劲,希望就在前面,都站起来,跟着大部队,不要掉队了。”大家答应着,起身,开始跟上大部队,向林子深处出发。 “班长,是不是要改道了?”刘文俊问道,他的头尽量往后仰,希望眼睛看到班长的脸,但他只看到班长的方下巴,和下巴上吊坠着的亮晶晶的汗珠。 “是。”谢润发说。一颗汗珠坠落,砸在刘文俊的额头上炸裂开了,溅起了一朵小小的透明的花。 “林子深处应该更多鸟了。”刘文俊喃喃地说,“可以看见好

14、多太阳鸟它们立在好多红花的枝头上,婉转啼鸣,美妙极了。班长,你喜欢太阳鸟吗?” 班长说:“我喜欢。” 小路越来越难走了。校长命令全体休息,生火做饭。为了防寒,通知同学们多生几堆火,注意保暖,轮流警戒。天飘起来小雨,还好树林茂密,为同学们遮挡了不少雨水,即使淋湿一点,也很快就被烤干了。 天亮之前,雨停了。 天亮后,大家继续出发,休息了一晚,体力恢复了不少。教员们鼓舞大家:“翻过这个山坳,很快就到了新学校。大家精神大振,脚步加快了许多。 “哦快看!快看!”大家欢呼后,脚步停下来,静了下来。 “太阳鸟!太阳鸟!”文敏惊呼,声音里全是喜悦。 刘文俊从担架上支起了身体,极目往前张望:前面一片平整的山窝,

15、万道晨曦照耀着一片红梅花海,好多太阳鸟在花间唱歌跳跃,像无数火苗在燃烧。 刘文俊双眼放光,情绪激动地说:“班长,班长,太阳鸟,太阳鸟,好多太阳鸟!” 班长低沉的声音说:“是,太阳鸟,好多太阳鸟。”刘文俊感觉身体内有了力气在激荡 文本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成为太阳鸟的叙事语境,不难看出镜头特写和片段性呈现是本文的叙事机制。全篇细节铺陈和镜头的拉近拉远将师生长途跋涉的局部尽现读者眼底。 小说中,太阳鸟的象征意味浓郁。“太阳鸟喜欢在雨后天晴的红色花丛中歌唱跳跃。看起来像火苗在跳跃。”类似的话在小说中两次出现,事实上,全文中太阳鸟无处不在,小说从头便是“我看见红色的鸟了像火苗一样”到“我”躺在担架上“看见”太阳鸟。太阳鸟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让师生不离不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