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6857383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的形成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6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课标分析本课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种方式-对流,进一步研究保温和散热奠定基础。本课教学内容是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6课风的形成的第一课时,本单元围绕“作用与平衡”这组统一概念,从认识冷和热现象开始,研究冷热变化、研究热传递的各种方式,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进而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保温和散热的问题,从而领悟到物质间相互作用以达到平衡的状态。课程分析本课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这一活动认识了热空气的性质,通过对比实验,引领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

2、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教学中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问题,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引导学生入手空气性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生活现象的能力。通过“风的形成”对比实验,引领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分析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解释螺旋圈转动的原因。2、能理解风的成因。(二)过程与方法1、能从实验现

3、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3、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风的成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利用所学的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二)难点: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三、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四、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活动1:画螺纹线的纸片、细线、蜡烛、铁架台、火柴。活动2:纸风箱、蜡烛、蚊香、火柴、毛巾。(学生自备找风的材料)五、课时建议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谜语导入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谜底:(

4、风)(设计意图:创设和谐的学习气氛,通过猜谜语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科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2、小诗欣赏谁见过风?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当树枝摇曳时,风正从我身边走过。谁见过风?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当树叶飘落时,风正与我擦肩而过。3、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有风呢?大家都感受过风吗?让我们通过图片来感受一下风吧!(设计意图:以上两环节旨在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形成,让他们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动口、动眼、动脑、动手等能力的形成。)(二)、引入情景、学习新课1、让我们通过使用来一下感受风的力量(制造风、感受风)学生活动1利用手中搜集到的

5、材料制造风、感受风。学生活动2:观察上升的空气1、分组实验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提示卡及一套实验用具。提示卡内容:用剪刀剪一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移走蜡烛,过一会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2、汇报与推测学生汇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推测:让学生推测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3、阅读科学在线指导学生阅读P60科学在线。思考: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空气受热后会上升,上升的空气使孔明灯

6、和热气球升上了天空。)我们从实验中观察了上升的空气,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风的形成。学生活动3:研究风的形成1、教师演示实验出示纸风箱,让学生观察其构造。利用挂图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1)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在前后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与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均应相同;(2)在操作过程中,尽量保证纸风箱的严密,不透气,这样实验效果才明显;(3)纸风箱很容易燃烧,实验前要将毛巾浸湿以备应急,实验中要小心操作。2、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1)出示思考题,引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中不点燃蜡烛与点燃蜡烛,蚊香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会有风呢

7、?实验说明在什么?(2)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设计意图:本实验教学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形成问题后,进行了各自的猜想与假设,随之通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验证。)(三)布置作业1.将本课收获进行记录。2.了解风资源对人类的利用。板书设计: 风的形成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教学反思:风的形成这节课的主体思路是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在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探索学习和合作讨论的方式参与教学,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

8、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营造和谐氛围,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形成问题。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易懂也有兴趣,但有的内容却离学生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课上,有时会出现学生不会提问的现象,通过访谈我得知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这节课在讲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找风、观察风”的作业,在课堂上进行反馈时,学生争先恐后回答。顺着学生的积极性,“风在哪?风是怎么形成的?”学生一下提了好多问题,积极性非常高,并对将要进行的研究跃

9、跃欲试。“猜想假设”这一环节,我注重从学生的观察入手,选择学生非常喜欢的演示实验开始,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使用使抽象的现象可以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个设计成为了一个让学生学习导火索,使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的学到更多。调动多种感官,充分参与研究。在实验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力,使他们能自主性地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假设,通过自己的努力猜想出对比实验要改变的条件是试验箱中的热。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探索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动口,动眼,动脑,多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操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在展示中交流中,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风的形成与什么相关。学生很快认识到

10、风就是空气的流动。自然界的风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让学生运用实验箱、香、蜡烛等材料设计试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实验。实验中学生观察到烟在风的演示箱口,点燃蜡烛与没点蜡烛的不同,并想象风是怎么产生的,再推测自然界风是怎么形成,原来风就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动过来于是形成了风。学生在动口,动眼,动脑,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很轻松的突破了难点,学到了知识。教学中适时的总结了同学们的共识并板书: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总结出实验的结论后我又把实验回归自然向学生讲解大自然中风的形成。在本课中让学生乐于动手做还是不够的,精心的设计的活动和安排,充分考虑到如何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乐于去思考,这样探究的效率大大提高,因为真正的探究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头脑里,让我们一起努力把争取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思维的提升。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