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水污染整改方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6857236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流域水污染整改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流域水污染整改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流域水污染整改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流域水污染整改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流域水污染整改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流域水污染整改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流域水污染整改方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流域水污染整改方案 依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东阳江流域水环境污染整治规划和市“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为确保完成我市“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20XX20XX)任务,有效改善我市小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推进生态市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整治目标 通过努力,到20XX年底,确保完成江流域水环境污染整治各项任务,流域性污染问题基本解决,江环境质量和自然生态明显改善;印染、电镀等行业规范化整治全面完成,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城乡一体的污水处理体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置体系基本形成;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农村生活污水、农村“门

2、口塘”得到治理;环境污染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正常运行,CODcr、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掌握。到20XX年底,在上游水质得以保证状况下,流域各断面水质总体达到类功能要求,其中类功能符合率大于50%。 二、现状分析 江全长38.39km,流域面积812.7km2,多年平均流量48.5m3/s,最小径流量3.4m3/s,根据多年平均流量计算江日均流量为419.04万m3,根据最小径流量计算,江日均流量为29.38万m3。近年来,江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20XX年49次交接断面常规监测中,6次为类水,占总次数的12.2%,但劣类水达29次,占59.2%,与“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目标差

3、距较大。经检测,我市流域主要超标污染因子为氨氮(NH3-N)和化学需氧量(COD)。污染源主要包括城乡居民生活污水、畜禽水产养殖排污、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排污。依据污染源普查数据,城乡居民生活污水中排入江的氨氮达4200余吨/年,占排入总量75%。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水产养殖等排入江的氨氮(NH3-N)约1140吨/年,约占排入总量的21%。依据江各支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氨氮浓度分布特征分析,上游各支流前溪、后溪、六都溪、东青溪、洪溪、青口溪、鲇溪和城南河的总量和浓度明显高于下游各支流的总量和浓度。城市中心区、上游廿三里街道商业、工业发达,人口密度大,排放的生活污水相对较多,是造成江上游各支流

4、氨氮超标的主要因素。 三、整治重点 (一)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加快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第二、第四、佛堂分厂及服务区域污水干管、支管建设进度,确保第四、佛堂分厂在20XX年6月前、第二分厂在20XX年8月底前建成并投入试运行,20XX年底各分厂运行负荷达到60%以上。尽快启动义亭、赤岸、苏溪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20XX年底建成。新建污水处理厂同步配套脱氮除磷设施和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加强污水处理厂日常监督管理,确保正常运行,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加快水处理中心脱氮除磷改造工程和污泥无害化处置工程建设,确保20XX年6月底前投入试运行。进一步完善城乡垃圾一体化收集、中转、处置体系,提升垃圾卫生

5、填埋、焚烧发电处理的水平。 (二)大力开展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江沿江各支流前溪、后溪、六都溪、东青溪、洪溪、青口溪、鲇溪、铜溪和城南河等全面开展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充分利用现有水面、滩涂,建设人工湿地或生态浮岛,采用生态组合处理技术,通过资源化利用方式去除污水中的氮、磷和COD。依据堤防现状和治污要求,对部分岸线进行改造,配置河道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隔离带,提高水陆交换能力。依据水生态状况,有选择地投放草食性动物群,种植浮水、挺水、沉水植物,改善生态系统。积极推进溪沟池塘污染整治,建立全市水库、溪、河、沟、池塘等长效保洁管理制度,对部分污染严重、水草分布较少、水生生物

6、多样性不足的溪流实施底泥清淤,努力恢复溪沟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巩固城乡生活垃圾统一收集、集中处理成果,严禁垃圾乱倒乱烧。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新模式,推进垃圾处置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至20XX年,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实现全流域水质功能基本达标。 (三)全面推进城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中心城区、镇街所在地各功能小区、污水干管掩盖区域村庄,要加快完善雨污管网系统,实现雨污分流,生活污水纳入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不具备截污纳管条件的农村,因地制宜采取建设独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湿地、生物技术处置和沼气工程等多种方式,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

7、施绩效管理,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及运行效果。 (四)加强农业污染源治理 1、深化养殖业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制度,掌握散养密集区饲养量,禁止用垃圾作为养殖饲料。积极推进畜牧业布局调整,加快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广农牧结合、林牧结合、人工湿地及循环利用等生态养殖模式,修建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发酵池,处理有机垃圾等废弃物,生产沼气和有机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强化规模化养殖场污染防治监管工作,探索污染治理新技术,全面完成污染治理任务;逐步实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提高污染治理绩效。 2、大力开展化肥农

8、药污染防治。逐步实行农业规模化种植,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精准施肥,引导农夫科学施肥,削减农田化肥氮磷流失,鼓舞开发使用精制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引导和鼓舞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 3、加快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加大饮用水源地、山塘水库、农村池塘保洁力度,禁止水库、池塘承包养殖,全面推广水域无投饲清洁养殖模式。在市属水库全面实施无投饲清洁养殖的基础上,镇(街)属及农村集体所属水域实施面积20XX年累积达到8000亩,20XX年累积达到10000亩,确保无投饲清洁养殖面积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60%以上。村村实现清洁“

9、门口塘”目标。 (五)加强工业污染源整治 1、加大重点行业企业污染防治力度。强化环境执法,深化印染、造纸、电镀、食品酿造、医药等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加强环境监管,完善重点排污单位和重点区域的巡查、检查制度,增加监督检查和监测频次。进一步完善企业治污设施,规范企业排污行为。对超总量排污的单位,依法实施限产、停产。 2、加强开发区环境监管。理顺开发区环境管理体制,杜绝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批建不一、批小建大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快推进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化改造,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

10、,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在重点行业、工业园区培育扶持50-100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六)建立环境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 提高应急装备水平,培育应急监测队伍。加大环境监测和应急装备投入,建立环境质量监测监控网络,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能力。提高应急监测能力,配足应急监测所需设备。建立完善流域应急监测网络,健全环境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应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收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数据,建立市小流域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库,为全市流域环境管理供应信息服务。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环境安

11、全。完善环境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完善环境安全预警预估系统和环境污染应急处置及信息传输系统。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熟悉,高度重视。小流域水环境污染整治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镇街、部门要提高熟悉,高度重视,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动身,专心落实,把整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小流域水环境污染整治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做好督促协调。各镇街、部门成立特地工作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加快开展工作。环保、水务、农业、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严肃查处破坏水环境的违法行为。建立小流域整治工作月

12、报制度,定期督查工作进展,准时通报各镇街、各部门整治任务完成状况。 (三)加强宣传,发动群众。专心执行有关环保政策法规、建立建设项目审批、环保案件处理等政务公告制度,完善信息发布制度,推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公布全市重点污染企业污染排放状况。维护广阔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调动群众参与治污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介,发挥舆论监督导向作用,增加企业社会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市委、市政府将小流域水环境整治任务纳入责任制考核,制订镇街交接断面水环境质量考核、规模化养殖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监督管理等方法,强化考核监管。设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制订生态环保财政转移支付方法,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嘉奖,对整治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