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饰发展简史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6855573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5.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首饰发展简史上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首饰发展简史上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首饰发展简史上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首饰发展简史上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首饰发展简史上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首饰发展简史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首饰发展简史上(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首饰简史娥皇女英那么,在上古神话时期,娥皇女英,甚至精卫、嫦娥、女娲们到底戴什么首饰呢?唯有兽骨、木和碎陶片。尧帝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同嫁舜帝为妻。后来舜死于南巡途中,二女哭着去找,泪染青竹,竹上生斑(潇湘竹、湘妃竹,也就是南方的斑竹,原来是她们二位哭出来的物种);伤心欲绝,跳了湘江,化为神,人称湘君、湘妃或湘夫人。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潇湘神描述了上古第一幕伤情: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作为上古传奇悲情姐妹花,老爸和老公都是最高领导人,娥皇女英的出身和归宿尊荣无比,世无其俩。她们的衣饰,自然也代表了时代潮流。但毕竟那是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之后,

2、骨头用来做饰品。一般女子披头散发,唯有殷实人家才能将头发束起来。束发品普遍有三种:笄、巾帻和冠帽。其中能称为首饰的,只有笄。那时制作笄,材料主要是骨、木、石、蚌、竹、玉等,从式样来说,有棒形、柳叶形、长方形、椭圆形等,笄首装饰不同的图案、花纹,甚至兽首,但总体以简单质朴为主。无关审美,只因工艺所限。笄后来演变为簪和钗,进而发展出步摇与华胜。及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出嫁了。随着时代发展,头饰渐渐弱化,即便结婚这等隆重之事,也几乎只盘发、绾髻,不再花钿满头了,这多少令人惋惜。但也不意味着发簪在今天就一定会消亡,如下图这支,古朴而又时尚,难保不会开启新的潮流。西施身姿绰约、容貌姣好、素手纤纤.多美好的

3、词语都不足以形容这样一个如水的女子,她的美,或许只有她的名字可以概括西施。是的,图中这个溪边浣纱的女子就是四大美女之首西施,那时她还只是一名乡村浣纱女,唯一特别处就是有沉鱼之貌。这样一个纤细柔弱的女子,你能想像得出她日后为越国复国立下了旷世之功吗?吴、越江山已成旧事,而西施的容颜却一直美在世人心底。真正的美能超脱时空岁月,恰如女人的首饰。且看西施头上的梳篦,在今天看来也是那么精巧、美观。梳篦是梳理头发的用具,也可插在头发上作装饰。春秋战国时期,梳篦以竖长方形造型为主,但梳背雕镂日趋精美,梳齿也日益细密。这只造型别致的骨质梳篦,由梳背与梳齿两部分组成,梳背雕刻头相背、身相连的动物形象,梳背下端与

4、梳齿上端均有钻孔,可能由榫卯方式连接,梳齿雕刻细密,工艺精湛。动物形象历来是中国首饰设计常用的元素,但植物形象就更加普遍,如下图中的这把用作头饰的梳子,背上可不分明是一朵“花”么!虞姬“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词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究竟是何等人间尤物,能让西楚霸王项羽唱出如此一曲垓下歌。虞姬,一个愿意在动荡乱世随军出征的姬妾,一个可以为爱情自刎的忠烈女子,一个美到倾国倾城至今却只知其姓不知其名的红尘佳人。虞姬作为项羽最宠爱的姬妾,金银珠宝、异珍奇玩自然不计其数。而当时最时髦的东西莫过于琉璃了,这种刚刚被汉民族的顶级能工巧匠掌握的新材料,一定会被

5、拿来佩戴在虞姬的身上。这种色彩无比鲜艳的时髦玩意儿,好像划过上古美学天空的一道闪电,激发出秦汉那种细腻、含蓄中蕴藏的热烈、奔放情感。琉璃,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会。比较稀有的属古法琉璃,采用“琉璃石”加入“琉璃母”烧制而成。其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作为一种中国古法材料,它的使用已有2467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一直是皇室专用,对使用者有及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所以民间很少见。古法琉璃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世上没有两款一模一样的古法琉璃。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看得比玉器还要珍贵。与琉璃并称为“佛教七宝”,具有辟邪,消除压力、疲劳、浊气等负性能量的还有玛瑙。好的玛瑙功能甚

6、多,如此图中,做成玲珑的首饰挂件,不失一番风味。卓文君纵观历史,美女很多,才女不少,然而敢爱敢恨的或许就说不上几个了吧?这里,有一个奇女子,美丽聪慧,精诗文,善弹琴,家中富贵,只可叹年纪轻轻,便守寡娘家。某日席间,一穷书生在其家饮酒奏一曲凤求凰,琴声中透出书生横溢的才华,曲中暗含热情而大胆的表白,终于打动该富家女的芳心,使其不顾礼教束缚与现实利害,与穷书生连夜隐遁。这,就是后世传为佳话的浪漫爱情故事文君夜奔相如。两情相悦之后,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开了间小酒家,放下富家小姐身段,与穷书生开始了艰难而快乐的新生活,上图为证。后相如终于成名于天下,入朝为官,这是后话。这里我要说的是,卓文君作为封建时代的

7、富家女,敢于将终身托付穷书生实在难能可贵。且看图中淡妆素抹,荆钗布裙,当垆沽酒的文君怎能不让人心生佩服?要不是耳上还戴着从娘家带出的明月珰,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勤劳贤惠的女子会是一个富家千金。要知道,在西汉初年,能“耳著明月珰”的可绝对是个有钱人家的夫人或小姐。明月珰即琉璃耳珰,色深蓝,做工精致,大约有两厘米长,两头为圆形,中部很细,犹如缩小的腰鼓。两头有小孔,丝线从中穿过,就能挂在耳垂上。汉代的琉璃类似于现代的玻璃制品,但不够透明,看起来有些像有机玻璃,并且特别轻。这种材质的耳珰素雅、有品味,很适合卓文君这样的美女兼才女佩戴。在现代首饰中,或许很少琉璃制品,多的是玛瑙宝石,个人觉得那都过于华

8、贵,所幸,首饰的材质总是多元的,诸位看看这个小瓷锁骨项链中运用的青花瓷是不是也很素雅、有品味,有汉代琉璃耳珰的风格吧?现代首饰中对青花瓷片的结合运用,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素雅品味表露无遗。王昭君昭君出塞,上图正是此情此境。一身裘袍,手抱胡琴,神情哀婉,长城就在其身后。下马,停驻,或许想多留一会,却又不忍回首,瑟瑟秋风中,马嘶雁鸣,撕裂心肠。告别故土,登程北去,离愁别绪在心头、在眉梢,甚至在那紫金钗头。什么家国,什么和平,或许都太沉重,抛开这一切,她只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就算郁郁愁容,反倒更惹人生怜。你看她那金钗横斜,摇摇欲坠、温婉可怜,实在是柔媚万千。钗,在她那高髻头上熠熠生辉。大家或许

9、有所不知,钗在这里极合时宜,钗既是一种饰物,也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日后重逢再合一起,这有点像耳环,一对同用,只不过耳环没有分别寄情的用途。只是,昭君的另一半钗在谁的手里?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人们是否能够理解那种痛切的别离?今人不大使用钗与簪,但这种略为落寞的处境反倒让钗、簪显出一种低调的优雅与奢华,如下图(是不是有一种钗、簪合体的感觉?)谢道韫谢道韫,东晋著名才女,王羲之的二儿媳。她不但满腹文采,书法也了得,但却很少有人知晓这个人,可见“王谢堂前燕”,不一定会“飞入寻常百姓家”。叔父谢安曾问谢道韫:“毛诗何句最

10、佳?”道韫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大雪骤下,谢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悦。因为这两个典故,时人、后人评谢道韫,都说她“雅人深致”、有“咏絮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据说就是以谢道韫为原型的。最近在鄂州考古中发现东晋时期的墓穴,从规模上来看应该是名门望族,这让人不禁想起了王家与谢家,而其中栩栩如生的金质武昌鱼饰品引起了专家的注意,这会不会是这位东晋才女遗落的饰品呢?两晋“道法自然”,以动物形制入饰,可谓深得晋人精髓。现代

11、人更是把这种动物情态做得惟妙惟肖,下图便是以鹤为主题的戒指。值得一提的是,鹤也是两晋时期非常受文人雅士欢迎的动物,因其灵致,与道家法统颇有渊源,难保不是谢道韫的修行良伴呢。苏若兰苏若兰,名苏蕙,魏晋三大才女之一,回文诗的集大成者。苏若兰的丈夫名叫窦滔,是魏晋时期前秦君主符坚手下大将,因得罪权臣被判流放新疆,离别前苏若兰一再表白对丈夫的忠贞之情,期待团圆。但窦滔到新疆后另觅新欢,苏若兰得知消息后,强忍悲愤写了841字的回文诗,并一针一针绣在织锦上,史称璇玑图,寄给负心郎。窦滔收悉,顿感惭愧,从此夫妻情好如初。宋代黄庭坚有诗云:千诗织就回文锦,如此阳台暮雨何?只有英灵苏蕙子,更无悔过窦连波。这首8

12、41字的璇玑图,纵横回璇反复逆顺读皆成章句,可组成三、四、五、六、七言诗,共得7958首。每首诗语句节奏明快,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如诉如怨,情真意切。读之,伤感处催人泪下,愉快处使人破涕而笑,真可谓妙手天成。这幅璇玑图,曾从苏若兰生活的陕西步步流落江南,南宋才女朱淑真曾得观真迹,大为赞叹。像苏若兰这种天纵才女,该佩戴什么样的首饰呢?对,戒指。她用情如此之深,不佩戴戒指怎么行!戒指,又名指环、约指、手记。新时期时代用以装饰,汉魏以后,成为寄情定信的物件,用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魏晋时期,据已出土戒指形制,江南多为金玉打底,托嵌宝石,西北多为金银打底,托嵌兽首。而金刚指环,则多为天竺贡品。如今,

13、戒指已成为婚恋所必须物件,寄情定信功能犹在,只是不知可有古人那般浓烈。而下图戒指中的刺绣工艺,是否会令你想起苏若兰的织锦?苏小小苏小小,生活于金粉六朝的南齐,因身形娇小,父母便取名小小。本姑苏人,后流落西湖湖畔。父母早亡,与乳母靠家中积蓄过活。苏小小是难得的自由主义者,她宁愿在青楼为妓,也不愿委身豪门:“人之相知,贵乎知心,岂在财貌!更何况我爱的是西湖山水,假如身入金屋,岂不从此坐井观天;宁以歌妓谋生,身自由,心干净,也不愿闷死在侯门内。”千年之前,有此识见,可谓女中豪杰。此种不愿受拘束的女子,当以耳环为饰。发饰在古代可谓花样百出,因为发式本身花样百出;现代不再追求那种舞凤飞鸟般的高髻造型,发饰也相应零落了。但耳饰,则越来越花样繁多。耳饰的流行开端,也在新石器时代,因为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陶瓶,两耳都有穿挂耳饰的穿孔。因儒家主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对耳垂钻孔一事相当反对,因此耳饰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新石器时代耳饰主要是玦,商周时期则丰富为玦(有缺口)、瑱(玉耳塞,类似无线耳机)、珰(有响儿,类似铃铛)、环(类似今天的耳环)及坠饰(耳坠)等。六朝时期的耳环、耳坠,大致沿袭两汉形制,古朴中酝酿着一丝繁复。今天的耳饰,早已是头饰的重心,形制百出,广纳材质,如下面这款。其神韵可似六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