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江苏纺织业运行现状及发展瓶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6847102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阐述江苏纺织业运行现状及发展瓶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阐述江苏纺织业运行现状及发展瓶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阐述江苏纺织业运行现状及发展瓶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阐述江苏纺织业运行现状及发展瓶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阐述江苏纺织业运行现状及发展瓶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阐述江苏纺织业运行现状及发展瓶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阐述江苏纺织业运行现状及发展瓶颈今年以来,江苏省纺织工业在去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 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 度,其经济总量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全省工业经济的 重要支柱产业,为全省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根据统计 资料,对我省纺织工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如下:、行业发展的主要特征1 、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今年一至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包括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 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共完成现价 工业总产值2224.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22.1%,产销率为97.06%,出口交货 值580.6亿元,比

2、去年同期增长19.8%。今年二季度的SARS袭击,对全省的纺 织工业企业造成了一定冲击,但通过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从总体看并未 造成全行业趋势性影响。在生产高速发展的同时,全省纺织行业的经济效益水平 也有所提高,一至九月份,全省纺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101亿元,同比增长22.5%;实现利税129.18亿元,增长17.1%,其中:利润总额为67.8亿元,增 长23.3%,销售利润率为3.23%,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34%,比年初都有一定增 长(如下图所示)。2 、私营纺织企业发展迅速,国有纺织企业退出较多。近年来,纺织工业在所有制结构的布局上,已形成国有、集体、三资和私营 多种所有制形式并

3、存、共同发展的格局。其中国有经济比重逐渐下降,非国有经 济比重明显上升。一至三季度,全省纺织企业中,国有(包括国有控股)纺织企 业单位数、从业人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占3.3%、13唏口 14.3%,比1998年分别下降8.4、6.6和10.2个百分点;而非国有经济则分别占 96.7%、87% 85.7%。 在非国有经济中,发展最快的是私营经济,上述三个指标分别占纺织工业的50.6%、32.7%和29.2%,与1998年相比提高41.3、30.0和26.1个百分点;其 次是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的纺织工业,9月末单位数和从业人数、销售收入分别占 全省纺织工业的20.9%和 20.8%、19.2%。非国

4、有成分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民间投资的大幅度增长,2002 年,纺织工业的国家资本仅占全部实收资本的 14%而个人资本和港澳台及外商 资本所占比重已达53.3%。纺织业发达地区,如苏州的盛泽民营 丝绸企业(包括 印染及其他),资本构成中近半数都是各地民营投资,其资金来源涉及全国十多 个省、市、自治区。大量的非国有纺织企业已成为带动全省纺织工业增长的重要 生力军。3 、优势行业领先发展,区域块状经济特色明显据统计,今年1至9月份,全省纺织工业中销售收入增长较快的行业主要是: 毛制品制造业,增长70.86%;化纤浆粕制造,增长68.3%;晴纶纤维制造业,增 长59.2%;麻制品业,增长51

5、.6%;锦纶纤维制造业,增长46.3%。近年来,全省各地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按照专业分工、相互配套、优 势互补的新思路,主要表现一是纺织工业增加值率较低。2002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增加 值率仅为23.8%,比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二是纺织工业产品的 科技含量较低。2003年1至9月份,全省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中, 新产品产值率仅为3.67%,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低4.8个百分点。三是技术 创新能力比较弱。纺织产品质量、档次、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特别是一些高水平、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迟缓,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而部 分中低档产品则出现过度竞争

6、。在出口产品中,仍以中档为主,高附加值产品比 重较低。服装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大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纺织面料生 产水平低、品种少,不能满足服装生产需要,导致出口服装大量使用进口面料。 国际上流行的多组份纤维、复合纤维、改性纤维、高仿真纤维、特殊功能纤维等 新产品,在省内化纤企业尚未形成自已的研究开发机制、专有技术和一定的生产规模。纺织新型设备仍是引进较多,自主研究开发比较少。2 、小企业比重过高,规模效益不明显。2002 年,全省4556家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125家,中型企业332家,小型企业4099家。小企业的投入产业水平远低于大中型企业,2002年,纺织工业的小型企业平

7、均每家企业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资产总计、 利润总额、利税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只相当于大型企业的3-5.5%之间,中型企业的14-20%之间。从销售利税率指标来看,大中型企业为 7.5%,小型企业为6.0%,大中型企 业比小型企业高1.5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生产规模小,集中度低,缺乏市场竞争 力和抗风险能力。近年来,纺织行业虽经过重组和改造,组建了一批大企业集团, 但在纺织、纺机领域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服装行 业中缺乏国际知名品牌。我国大部分纺织企业还没有建立适应“小批量,多品种、 快交货、高品质”的快速反应机制。3 、生产能力扩张过快,原料紧缺程度加剧。今年以来棉

8、纺企业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加大。棉花(细绒)去年价格为8000-8500元/吨,今年已涨到18000元/吨,长绒棉已超过20000元/吨,价格还在继续上涨中。 导致棉花价格不断上涨的原因一是棉花因灾减产,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原本 预测全国棉花产量可以达到600万吨,但是受天气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实际产量 只与去年持平,不足500万吨。二是目前由于国内棉纺织企业生产能力扩张过快, 导致原料供不应求,全国目前棉纺锭数量估计在5500万锭-7000万锭左右,比98年限产压锭时高一倍。由于纺织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入成本和技术门槛较低,因此行业内民营企业发展迅速。 近两年来,山东等

9、地发展出一些超大规 模的纺织企业,如山东滨州的魏桥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近年来已形成300万锭的 生产能力, 远远超过江苏的任何一家纺织企业, 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纺织企业, 预 计到今年年底,该集团的总生产能力将达到 500 万锭,其他地区如上海、河南、 陕西等地区的棉纺织企业也在扩大纺锭数量, 与此同时, 江苏省内的棉纺织企业 生产也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 企业能力的增长必然造成原材料的旺盛需求, 一 些地区已出现争抢原料的现象, 从而直接导致棉花价格上涨。 据估计, 今年国内 棉纺企业对棉花原料的需求则达到 700 万吨,棉花缺口在 200万吨以上, 供需差 距造成棉花价格节节上升。4 、生产

10、成本上升, 流动资金补充困难。 纺织企业的原料成本一般占到总成本的 60-70%左右,原料价格的急速上升,加大了企业成本,与此同时,纺织业的工业 品出厂价格指数并没有大的波动(维持在 100-103 之间),因此,摊薄了本来就 不丰厚的企业利润。据统计, 1-9 月份,纺织工业亏损面为 20.5%,比去年同期 增加 0.7 个百分点,目前某些原料准备不充分又缺乏流动资金的纺织企业已出现 了停产和亏损现象。 据无锡一棉反映, 进入三季度以来, 棉花产地出现了价格一 天一涨的局面, 棉商对企业资金到账时间要求十分严格, 如果企业不能及时补充 流动资金, 势必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而今年来, 由

11、于社会资金纷纷涌向行 业利润率较高的汽车和钢铁行业, 一些生产形势较好的企业, 所需的流动资金方 面也感觉很吃力。纺织行业的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棉花价格在四季度到明年初继续 上涨,将给棉纺织企业发展带来新的一次低谷。5 、产业梯度转移步伐不快,区域间互补格局尚未形成目前苏北地区纺织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省纺织工业的 14%左右,产值占 14.3%, 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全省纺织工业 16 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低于苏南地 区,急需苏南的产业援助。苏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纤维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 但服装、针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苏北服装产量仅占全省服装产量的 6.7%。近年来, 虽然沿江地区和苏南结

12、构调整力度较大, 但是仍保留了一些落后 生产能力和初加工能力, 产业升级步伐缓慢, 产品存在趋同化, 梯度转移步伐不 快,地区间产业分工不明显,没有形成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互补格局。三、进一步发展壮大纺织工业的建议江苏是全国纺织工业重要生产基地, 纺织工业是江苏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 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江苏纺织工业对于扩大出口、 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提升江苏国际知名度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江苏 纺织工业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双重竞争压力。 针对从江苏纺织工业存在的问题, 提 出如下对策建议:1、大力提升江苏纺织工业的竞争能力,发展高端产品。 我国纺织品在衣着 用、

13、装饰用、 产业用三大领域纤维消费的比重, 与发达国家的纤维消费结构有着 很大的差异,衣着用比重偏大,产业用、装饰用比重较低。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 和农业、水利、交通、建筑等行业对产业用纺织品需求的增加,特别是纺织新技 术的运用和新材料的开发, 将进一步拓展纺织品的应用领域。 十五期间,非衣 着类纤维消费潜力很大, 将出现市场扩张的发展趋势。 因此, 可从政策上鼓励企 业积极参加国际市场竞争, 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同时鼓励企业加大 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引进的力度,大力推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水平上台阶, 提升纺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同时要在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档次、 知名品牌上下

14、功夫,提高纺织工业总体竞争能力。2、加快发展规模骨干企业。 全省大中型纺织企业数量虽然只占规模以上纺 织企业的十分之一,但经济总量要占一半左右。从此次SARS期间就可以看出,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企业虽然遭受损失, 但是能够通过其他渠道将损失降低, 保 持相对稳定的发展, 保持住市场份额, 而中小企业因为市场基础差, 资本积累少, 抗风险能力就相对弱, 在遇到突发危机时, 缺乏应对能力, 被淘汰出局是不可避 免的。政府在宏观政策上应尽快规范纺织工业的市场竞争秩序,发挥宏观经济管理作 用,避免过度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合理规划,统筹布局,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 核心,建立与之相互分工、协作、配套的小型企业

15、层,带动小型企业共同发展, 形成有特色的区域块状经济。3 、推进纺织信息化建设步伐。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个性化、短周期、小批量、快交货和零库存成为现代 纺织制造业的显著发展趋势, 因此对信息的收集、 交流、反应和决策速度是纺织 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并成为推动纺织行业进一步信息化的动力。 政府应积极 鼓励企业进行包括ERP在内的电子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纺织行业主管部门、重 点骨干企业及信息部门的作用, 搞好区域信息服务支持平台及网站建设, 为企业 提供快捷、准确、便利的信息服务;同时,通过网上交易、在线支付等手段,提 高企业的物流效率和内部管理水平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4 、提高国产纺织机械的档次近年来,全省纺织机械行业虽有进步, 但是, 目前国内纺织机械的技术主要 还是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和模仿, 大型先进设备的国产化率比较低, 国产 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出路在于针对市场需求重新定位, 从加强技术开发力量, 增 加技术投入,开发中高档产品和精密零部件、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稳定性、缩 短更新周期、 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性价比等方面入手, 克服国产设备在机电一体 化、自动化程度上,设备的可靠、稳定和适纺性上,制造精度、新材料的应用和 专配件上的差距。 努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 同时, 企业间加强区 域协作,尽快填补国内纺织机械高档产品市场的空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