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践心得体会5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684411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实践心得体会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实践心得体会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实践心得体会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实践心得体会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实践心得体会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实践心得体会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实践心得体会5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实践心得体会5篇中医实践心得体会1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 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 学生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 大的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 感觉。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 跟师。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 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 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 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

2、“明知识”只 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 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 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 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 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 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 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 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 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 要意义,

3、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 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 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 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 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 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 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 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 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 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

4、如石沉水底。反映 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 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 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 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 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 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 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 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 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

5、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 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 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 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二、要做好病案记录。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 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 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 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 一些好的解决办法。三、要勤于思考。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 方。我在四诊之后

6、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 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 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 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 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 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 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 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 本上很难学到的。中医实践心得体会2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

7、我方明白老师陈明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 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 坐公交车回到家已是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 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 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 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 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 3 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 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 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 后

8、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 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 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 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 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3 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 同道参考、借鉴。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 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 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 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 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

9、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 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 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 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为了做到上 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多发问: 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 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 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 ?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 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 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

10、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 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习 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 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 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多聆听:在 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 法。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 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 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 用。同时,

11、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 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 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 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 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 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通过 回忆记录下来。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3 年来我共记跟师 笔记 10余本。多使用: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 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医 技会迅速提高。多思考:将上述问、听、看、记、用

12、的内容分门别类, 有条理、有系统地在脑子里反复分析、归纳,以找出其规律性东西, 这就是老师经验中的精华部分,要花费一定时间,在原始材料的基础 上,予以升华和提髙。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整理老中医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要想将老师经验 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多交流:沟通、交流是 多问的延伸,跟师过程中多与老师沟通,将一些临床问题请教老师, 可以增进师生关系;亦与身边医师进行学业交流,成功例子一起分享。 最后作为现代中医,应利用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如微博、邮件等,将 一些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经验总结及不解之惑与医学同道进行交流、 分享。 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

13、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中医实践心得体会3一、学中医必须对中医充满自信颜老常把用药比喻为用兵,祖国医学就像一个宝库,里面有许多 兵器,对付疾病有很多办法,诸多疾病都有中医的用武之地。颜老曾 说过,年轻人要把中医学好用好,就必须把中医的思维一以贯之,在 日常的诊疗工作中,多加实践,才能提高疗效。中医的自信,来源于 临床疗效,比如在 20xx 年非典猖獗一时的时候,颜老等老一辈中医 学家就积极扛起中医药防非抗非的大旗,拟订了针对该病传变特点的 治法方药,善后处理,在缩短疗程,改善预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 用,有些病例,是单纯依靠中医药治愈的。因此我们深深领会到,作 为中医事业的后学之辈,舍弃中医

14、的长处,就是舍本而求末。二、临床实践中“一元论”的指导意义颜老的学术讲座,总是座无虚席,我们通过跟师,听老师讲解及 研读颜老专著,发现老师总是在很高的高度来概括疾病的生理病理、 治法方药,换言之,力图用“一元论”的思想以总括,在临床上具有 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临证中,也要求我们能用一元论的思想,对具 体的病人作出病机的概括;所谓“一元论”,就是指一种高度的概括, 把复杂的因素用一种能代表它们的因素来描述。首先,在疾病的生理病理方面,颜老提出一个机理:气血不和, 百病乃生。气血不和是临床辨证的基础,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 胎,颜老提出疾病不论来自何方,均首先干扰气血的正常生理功能, 而使之紊乱

15、,从气血角度辨证可以把握疾病中的整体病机,通过疏通 调和气血就可调整脏腑功能活动,使其从病理状态转致正常生理状 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是颜老学术思想中的大纲,诊治疾 病中把握这个大纲,从气血立论施治往往能抓住矛盾的关键所在。其次,在治则上,提出一个治则:衡法治则。颜老首创的“衡法” 治则实际是与病因病机当中的一元论一脉相承的,即疏其血气,令其 条达,是通过治气疗血来疏通脏腑血气,使血液畅通,气机升降有度, 达到“衡”的目的,从而祛除各种致病因子。该法之中包含了八法的 实质内涵,又不局限于八法之中,以此为指导,在临床中总能取得良 好效果。三、强调脾统四脏,固本清源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当中,

16、阐述各脏腑之间,都存在着生克乘侮 的关系,但是五脏六腑关系复杂,在治疗过程中面面俱到,则不容易 抓住重点,颜老突出脾统四脏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在具体诊疗 中,颜老对“脾统四脏”的见解,有许多灵活运用,并不断发展,如 临床上颜老喜同用苍白二术来燥湿健脾,使湿去脾自健,脾健湿自化, 在治疗多种疑难病时加此二味,常可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又如颜老在治疗颈椎病难治性眩晕中,常加用葛根、黄芪补气、 升阳,这里注意抓住“脾主升清”的功能,以“升”求“降”,临床 上对顽固性眩晕每获良效。而治疗“胸痹”,主张重在心脾,盖心主 血而贯宗气,故培补宗气可使心脉充实而行全身,而“脾统四脏,脾 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 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临床 应用颜氏益心汤,用黄芪、党参培补宗气而养心脾,配丹参、赤芍、 葛根、川芎,升发清气,活血化瘀,降香、决明子以降泄浊气,使清 旷之区得以复原,疗效颇佳。中医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