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原理教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6841764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原理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学前教育原理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学前教育原理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学前教育原理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学前教育原理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原理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原理教案(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学前教育原理的基本问题(1-44)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内涵(本质)一、学前教育的年龄范围和概念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指由接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在专门的教育活动场所根据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的知识技能传授、思想品德培养等旨在促进身心各方面发展的活动的总和。学前教育的概念:是指旨在促进入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学前教育的年龄范围:学前教育是指入学前儿童的教育。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学前教育的起止年龄是不同的。我国:根据礼记内则,在西周时期学前教育期是指10岁以前;1902年的壬寅学制规定儿童从6岁起受蒙养教育四年

2、,1904年的癸卯学制规定蒙养院招收3-7岁幼儿;从近代起,学前教育的终止年龄定于6-7岁。现代,因起始年龄的不同,对学前教育有两种理解,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一直到入小学前这一阶段的教育;狭义的学前教育专指岁儿童的教育。美国:0-8岁儿童的教育为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仅指入学前1年的教育,而早期教育是指0-3岁儿童的教育英国:小学招收5-11岁的儿童,而3-5岁则是基础阶段教育时期前苏联:将2岁前称为学前早期,2-7岁为学前期,因此,学前教育是指2-7岁儿童的教育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及其特征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一是学前家庭教育,二是学前公共教育家庭教育的定义:一般是指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

3、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的特征:1.是幼儿接触最早的教育;2.伴随终身;3.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的;4.个别实施。学前公共教育的定义:是指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具有群体性、计划性、专业性等特点。三、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各发展阶段的特征)1原始社会的

4、儿童教育:没有出现专门教育机构,对儿童实行公有公育,并且儿童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与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主要在一般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展开,通过儿童自己的游戏和成人的口头传授及亲身示范来完成。2农业社会的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养育在家庭中进行。注重对儿童的生活照顾、身体养护和德行的早期培养。3工业社会早期的学前教育:产生了在家庭之外成立学前公共教育机构的需求,开始兴建了最早的托幼机构。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809年开办专门招收1-6岁贫穷儿童的“性格形成新学园”; 意大利的蒙台梭利,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儿童之家”。总体来说,此期儿童的教育问题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托幼机构的数量

5、比较少,且大多带有慈善性质,目的只为照料儿童的生活。4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20世纪60年代,学前教育问题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学前教育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1)学前教育事业成为社会公共事业。2)托幼机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3)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教托幼机构育质量(20世纪80年代,人们把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作为托幼机构所追求的目标,并广泛开展关于“什么是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的研究和讨论)。4)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5)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如美国的“早期开端”与“追随到底”方案,英国

6、的“确保开端”方案等)。6)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实施全纳式教育(特殊儿童的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医学模式为主,第二阶段以心理学模式为主,第三阶段以社会学模式为主,强调特殊儿童适应正常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是用主流同化特殊;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教育民主的推动下,兴起了全纳式教育,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平等参与与减少排斥,是以平等与多样化为基础的)。7)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8)走向多元化。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价值与价值取向一、学前教育价值的概念价值:就价值的本质而言,它表示的是事物在满足人的需要中的有用性。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与社会或个人等教育主体的需要之间的

7、一种特定的关系。学前教育价值:就是学前教育与个体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学前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关系:学前教育价值就是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学前教育功能就是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1)学前教育功能是学前教育内在固有的,是学前教育一经产生就具有的;而学前教育价值是学前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2)学前教育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学前教育价值具有较强的主观性。3)学前教育功能的

8、发挥在于学前教育自身活动方式的实现,有正负功能之分;而学前教育是正向的。联系:1)学前教育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学前教育功能的发挥。2)学前教育功能发挥如何又决定于人们对学前教育价值的认识。二、学前教育价值取向的概念及历史变迁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是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学前教育价值的历史变迁:1.封建社会:重视学前教育所具有的伦理价值。2.解放以来至70年代末:人们看好学前教育的政治价值。3.70年代末:学前教育不仅具有政治价值,还具有了经济价值。4.改革开放以后:提出并确立了学前教育的文化价值。5.现在:学前教育的育人价值被当做学前教育的

9、本体价值提出来,与其社会价值并列称为学前教育的两大基本价值三、学前教育价值选择在学前教育过程中的运行对教育目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师幼关系性质、教育评价的影响:1.学前教育价值选择对学前教育目的建构的影响:决定了人们从个人需要还是从社会需要来构建学前教育目的,同时也决定了到底是从个人和社会的哪些方面的需求出发构建学前教育目的。在不同的价值取向指导之下,可以产生不同的学前教育目的,给予个体和社会以不同的关注。2.学前教育价值选择制约着对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一个从知识本位到活动经验本位的演变过程。过去人们将课程定义为教学科目或教材,现在人们更倾向于把学前教育课程定义

10、为根据学前教育目标为幼儿设计和组织的、有益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和经验的总和3.学前教育价值选择制约着师幼关系的性质: 在不同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导下,产生了不同性质的师幼关系。师幼关系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主体客体”关系、“主导主体”关系、 “双主体”关系、“主体间性”几个阶段。4.学前教育价值选择制约着学前教育评价:在传统的学前教育模式中,学前教育评价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人们所关注的是个体最终掌握了多少数量的知识与技能。在以个体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学前教育模式中,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被评估者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发展与进步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学前教育教学工作以更好地促进被评估者的发展。实现

11、学前教育价值的条件:1.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2.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第三节 学前教育的功能一、学前教育功能的界定学前教育功能:是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学前教育职能:是指学前教育必须实现的任务作用学前教育功能与职能:学前教育功能是学前教育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是由学前教育的结构所决定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学前教育功能是客观呈现的实际产生的作用,是一种实际效应;而学前教育职能强调的是学前教育的职责,是从主观意愿出发评判学前教育应当发挥何种作用,是一种期待效应学前教育功能与价值:功能是事物固有的,而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功能是客观的,而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学前

12、教育价值可以理解为学前教育功能对于一定主体的意义。学前教育功能有正负之分,而学前教育价值是正向的,能满足人们主体需要的而被人们肯定的学前教育功能才具有学前教育价值。二、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1.客观性:学前教育功能是客观存在于学前教育之中的,是学前教育的客观属性。2.多样性:学前教育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如有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社会功能又区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3.整合性:学前教育的各种功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密切联系的。4.方向性:学前教育功能是指向一定方向的,它有正负之分。三、学前教育功能的分类1.从承受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层次可分为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学前

13、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派生功能是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从作用的方向上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功能是指学前教育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促进功能;负向功能是指学前教育的消极作用);4.从作用的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是表现突出明显的功能;隐性功能是指表现不太明显,相对不太重要的功能,有些也是人们事先没有预期的)四、学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学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它可以促进儿童在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关键期: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个体对于某种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

14、期,在较晚阶段再来弥补时非常困难,有时甚至是无法弥补的。研究发现,2-3岁是个体口语学习的敏感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时期,5-6岁是掌握词汇能力最快的时期。学前教育的社会功能:也被称为工具功能,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作用。五、从功能论的角度分析“超前教育”与“神童教育”。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但是,学前教育功能的释放并不是无条件的随意行为,它必然受到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所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已经遭到质疑。大家认为从0岁到65岁之间所有年龄段都有着开发智力的机遇,而非仅仅限于人生的早期阶段。2.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都把识字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0岁扫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