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6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676181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6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6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6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6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6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6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6 Word版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过程与方法理解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实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公众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教学重点:、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结合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过程,分析其对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教具、资料:课本

2、插图、课件、补充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板书)。新课教学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了求得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当然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也不应相同,要注意各国的国情和地域环境的特殊性,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板书

3、)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板书)2.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板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着约占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现在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问题严重。补充材料1:发展的代价在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凯歌行进姿态的背后,环境问题的阴影也开始突现出来,并使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也不得不承受了巨大的“成本”。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向前推进,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加上巨大的人口压力、结构性污染的突现、较低的工业技术水平、不合理的工业和产业布局以及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失误”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出来

4、。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和质量不仅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同中国自己制定的环境发展目标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能对中国实现跨世纪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构成一种障碍或牵制。从土地和森林的状况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500万公顷草场受到沙漠化的影响,风蚀和水蚀面积分别达到179万平方公里、188万平方公里;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又使得湖泊和海洋的富营养化加重以及渔业资源种群的生活环境恶化。从水资源状况看,我国的水资源以及降水量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其中,19%的水资源分布在淮河及其以北地区,81%的水资源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加之又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

5、以及由此导致的较低的水资源储蓄能力,使得每年一到汛期,不得不以导洪安全入海为目标,从而浪费大量的淡水资源。还有我国在迅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污染河段,而其中尤以淮河的污染状况为最。从大气状况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不符合国家一级标准,二氧化硫、颗粒物和降尘的浓度均严重超标。与此同时,由于大气污染而造成的酸雨也呈现出不断扩展之势。据估算,江苏、浙江、福建等11个省区,因酸雨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的损失已达510亿元,造成农作物损失为每年43.9亿元。因此,削减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排放、控制酸雨污染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承转:针对以上影响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我们要组织学

6、生及时讨论,了解我国目前面临的巨大压力,下面我们从几方面重点学习。(1)庞大的人口压力(板书)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根源。据统计,199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3.4%,这意味着我国必须用1份世界平均财富去养活相应6倍的人口。尽管我国自1978年以来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但由于人口总量的基数过高,每年新增人口的绝对数仍然较高,约为1300万,这样,我国每年有高达1/4的新增产值被每年新增人口所消耗。我国目前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有资料表明,从1994年到2000年,每年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仍然保持在1亿多人,边远地区育龄妇女人数还在增多,部分

7、推迟生育的妇女今后还将生育,再加上流动人口增加,使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在我国,面临人口数量过多的压力的同时,还有待于提高人口素质。我国目前没有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估计有7000万,他们势必乱垦荒地、湿地,乱采滥伐林木,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我国15岁及15岁以上半文盲、文盲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5%左右,其中80%分布在农村、贫困地区,这又构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总之,人口这一沉重的负担已成为我国发展的一大障碍。(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板书)我国的自然资源虽

8、然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加上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落后、人口数量过多,使得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着资源的相对短缺。例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耕地和草场共有400多万平方千米的面积缺水,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一半。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而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20%30%,单位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倍!再看黄河,则是另一番让人心碎的景象:断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黄河每年平均断流达102天,1997年断流时间竟达226天,一年中的2/3时间,黄河下游是无水的、干涸的,

9、成了一条季节河。由于缺水,我国每年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全国干旱受灾面积3亿亩,农业减产粮食250多亿公斤,耕地资源短缺矛盾也十分突出。由于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非农业用地迅速增加,耕地逐年减少。现在,我国人均耕地不到0.1公顷,约为世界人均数的1/3。森林资源更不容乐观。我国人均森林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我国在林业方面的工作重采伐、轻抚育,使林木生长率低,另一方面滥伐林木、毁林开荒的现象仍未杜绝,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也不时发生,使我国的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此外,我国能源供需结构矛盾加大,油气短缺问题严重,大宗矿产储量的耗损速度远大于年增长速度,现有矿山生产能力将有较大消失;浪费

10、资源严重,矿业开发秩序混乱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治理。(3)深刻的环境危机(板书)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以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等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随着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例如: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酸雨危害加重。如今我国2/3的地区已遭受酸雨的威胁,并且还在扩大。大城市中汽车尾气污染日趋明显,个别城市出现了光化学烟雾现象。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远不能适应城市扩大、发展的需要,

11、污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各大江大河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发展趋势,工业发达城市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全国各主要城市地下水普遍超采,近海城市海水入侵现象严重。此外,由于生态破坏,风沙侵袭事件频发。2001年春季,甘肃中东部、内蒙古西部、宁夏、陕西及山西西部的黄土高原,受来自蒙古的冷空气影响,刮起了六级以上大风,上述地区正是中国三北风沙线所在地域,生态环境恶劣,土地沙化严重,沙随风起一直刮到几千米的高空,形成沙暴,向东南方向移动,经过一夜漂浮,在北京、天津地区及长江中下游附近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北京、济南的浮尘与降雨相遇相合形成“泥雨”。补充材料2:据国外有关组织提供的资料记载,由于

12、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经常用盲目的掠夺式原始开发方式,全世界的沙漠面积每年要扩大五万到七万平方千米,每年有五百多万公顷的土地因沙漠化、盐渍化和遭受污染而不能用于再生产,全世界因此而失掉的耕地面积已达五亿公顷左右;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已由19世纪的55亿公顷减少到现在的28亿公顷,近年来,全世界每年森林减少的面积达到2千万公顷;随着森林面积的减少,动物的栖息地也在减少,不少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据估计,到21世纪末,全世界的生物物种可能减少到不足一百万种。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不断有环境危机发生。大气污染加剧,酸雨范围扩大、淡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实。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流域的

13、特大洪水,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002年3月上海、南京下“泥雨”,西安、济南降“黄龙”,沙尘暴再敲警钟。类似的事例还有:我国西部的“楼兰国”,在西汉时期曾经森林茂密,草原广袤,生态优越,人丁兴旺。后来由于森林遭砍伐、植被被破坏,致使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现今该地区已成为一片荒漠。1999年7月2日、3日,在河北省沧州市岐口附近及天津海域均发生了大面积的“赤潮”。2001年在广东、香港海域、渤海湾也出现了更大面积的赤潮。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三十年间,该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

14、3米,洪灾过后,在全国开展保护“母亲河”的活动。总之,通过以上的事例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要想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我们唯一的选择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板书)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该书战略框架如课本图8.19。书中提出了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及主要对策:(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目标(板书)可持续发展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必要的战略选择,但

15、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为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须保护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逐步改善发展的质量。只有当经济增长率达到或保持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不断消除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逐步提高,并且提供必要的能力和条件,支持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持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即逐步走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8%9%的速度增长。(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目标(板书)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将努力实行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6、和改善人口结构;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引导适度消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住环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致力于文化的革新,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实施能力,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3)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及其目标(板书)中国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免侵害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积极治理和恢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加强对话和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保护行动。保证上述目标实现的主要对策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