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6760968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进中举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范进中举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范进中举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范进中举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范进中举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范进中举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进中举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进中举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范进中举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假设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挖苦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二)检查预习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四)讨论: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主要是两点:热衷功名利禄,

2、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翻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假设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

3、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第二课时(一)讨论: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提醒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

4、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挖苦效果。“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3.本文的挖苦与孔乙己一文的挖苦有什么不同?4.本文还运用了比照的写法,主要表达在哪儿?(两点: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5.比照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比照深化而鲜明地提醒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化地提醒了主题。)范进中举教材分析p 一、整体把握这个故事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

5、章之一。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屡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化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故事情节的开展大致可以划为五个层次:(1)范进中秀才后回到家里,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这其实是前面情节的尾声,放在这篇节文里却跟某些小说里的背景有几分相似,因为范进中了秀才,这就获得了考举人的资格。此外,从胡屠户教训范进的话里可以看出,中了秀才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范进的社会地位,还不能满足他追求功名的愿望。(2)范进为去省城参加乡试向胡屠户借

6、盘缠,反遭辱骂,他不甘心,居然瞒着丈人前往应试。范进此举固然是受到了他宗师的鼓励,但假设不是急迫地艳羡功名富贵,断然不会有这么大的胆量从他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这是情节的开端。(3)发榜之日,在断炊的情况下,范进奉母命到集上去卖鸡。去了将近两个时辰,中举的喜报忽到,邻居赶紧去集上把他拉了回来。这是情节的开展,因为范进的命运从此将发生宏大的变化:从被人藐视的“现世宝”变成受人尊重的“老爷”。但范进本人此刻尚未见到喜报,他不敢信以为真,还要靠卖鸡来“救命”,这又曲折地反映了他自20岁开始应考以来一连串的失败在心头留下的沉重的屈辱感。(4)范进见到了喜报,因欢喜狠了,痰迷心窍,昏

7、倒在地,救醒后又发起疯来,拍着笑着,不顾一切地走到集上去;多亏一位报子出了个好主意,找来胡屠户,狠狠地打了他一个嘴巴,这才清醒过来,不疯了。这是一场喜剧,是这个故事的高潮。范进在发疯过程中始终只说着一句话:“噫!好!我中了!”反映了他几十年来追求功名富贵到达了神魂颠倒的地步。胡屠户在这场喜剧中对范进毕恭毕敬,把范进捧上了天,充分暴露了他趋炎附势的嘴脸。(5)范进刚从集上回家,举人出身、曾做过一任知县的张静斋来访,赠金又赠房。这是故事的结尾,说明范进的社会地位陡然上升,真是“今非昔比”了。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是套在读书人身上的精神枷锁。二、问题研究1.范进形象具有怎样的典型性?

8、清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曾指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_。”这里说的前三类人都是小说作者所批判的对象。范进大概可以归入闲斋老人说的“下人”一类。“下人者”,对人低三下四之谓也,更确切地说,就是对来自周围人们的侮辱、轻蔑和嘲笑都默默承受下来,不敢有丝毫的对抗。范进的“下人”,确实“下”得出奇。例如,在他中了秀才之后,胡屠户照旧说他是“现世宝”,他居然“唯唯连声”,不作辩白;为参加乡试去借盘缠,又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他听着那些不堪入耳的

9、话,也仅止于“摸门不着”而已如此“下人”,简直到了麻木的地步!真可谓卑怯之至,屈辱之至。对胡屠户如此,对其别人也如此。范进这种性格是在他三十多年场屋困顿的生涯中形成的。三十多年来,他怀着对功名的热切期望不断地应试,又不断地失败,除了周围人们的轻蔑和嘲弄外,他什么也没有得到。他终于考上了秀才,可是人们都认为,是宗师怜悯他,“舍与”他的。他几乎陷入了绝境,当邻居到集上寻他,告诉他已经中举的喜讯,他怎么也不敢相信就是这种近乎绝望的心理反映。2.胡屠户的形象有什么意义?胡屠户是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范进中举前,被他视为“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连中了秀才也是他“带挈”的;对范进希图中举,又极

10、尽挖苦嘲弄之能事,什么“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啦,什么“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啦,一派粗俗的话,不堪入耳。待到范进果真中了举,他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把范进真的捧上了天说他是“天上的星宿”。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说穿了,就是因为“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由此看来,此人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金钱欲。3.作者是怎样运用挖苦手法的?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挖苦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仔细探究课文的挖苦手法,对我们阅读这部小说很有帮助。课文的挖苦手法有:(

11、1)夸张手法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根本情节,是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这看来似乎离奇得很,却如鲁迅所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此是可信的。理由是,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假设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得发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挖苦意义。(2)比照手法文中写胡屠户用的是比照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提醒他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3)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12、例如,写范进的疯态: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这些细节生动地提醒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成功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此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挖苦。又如,写胡屠户的贪心相: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

13、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假设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提醒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练习说明一、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详细描写,谈谈你的看法。这是一道开放题,意在激活学生的思维。应当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喜剧”“悲剧”仅取其比喻义,不要把它们看做戏剧的类别。但又不是跟这两个剧种完全无关,例如喜剧常用夸张的手法揭露和嘲笑现实中的丑恶事物

14、或落后现象,而悲剧常常表现有价值事物的消灭,在讨论过程中适当地介绍一点这个方面的常识,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答案不拘一格,但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课文研讨”中已指出,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理由是:(1)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2)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3)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但学生假设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认识说出来,理由说得充分些。不要强求统一。二、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

15、、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此题意在使学生认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处的环境,也是造成他热衷功名的客观原因。应注意的是,文中并未直接提到众乡邻和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的态度,这可以根据课文中的某些细节来推测。第一问:胡屠户态度的变化可用“前倨后恭”四字概括(详见“课文研讨”中有关的部分)。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三天;发榜那天早晨范家断粮,只好去集上卖鸡。在范家如此困难的关头,没有一位乡邻前来过问中举后对他热心帮助(拿来鸡蛋、酒、米等招待报录人,又到集上去寻范进,细心照顾他)。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从“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句话可以看出中举后竭力拉拢他(主动前来贺喜,叙“世好”,赠金又赠房)。第二问:对有钱有势的人竭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三、挖苦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阅读中把你认为好笑的地方标记出来,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此题意在使学生领略本文挖苦的艺术。这也是一道开放题。课上说一两处好笑的地方,作一点分析p ,无非是例如。课下还可以继续做,用点评的方式,写在书上。答案参见“课文研讨”。教学建议一、儒林外史及其作者的介绍无妨稍稍详细一点。介绍作者,要突出他反对科举制度的立场;介绍儒林外史,可将重点放在挖苦艺术上。这样做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