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6754548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苏庄镇毛坦小学 赖炎斌 联系电话 6082114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现代青少年很少有回报父母的思想,这体现在孩子感恩思想的严重缺失。现在的青少年唯我独尊、自私任性,坐享其成,牢骚满腹,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开展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造成感恩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仔细分

2、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不重视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教育的正确理解。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父母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分数至上的观念上,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孩子用功读书,取得好成绩,家长可以不惜任何代价,但是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却被忽视了。所以,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下,孩子根本不理解父母一片爱心,反而认为只要自己学习用功,其他方面的任何行为都是理所当然的。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西方的一些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在悄然无声中影响了中国社会,同时影响了青少年。现在很多的孩子

3、根本不会体会父母的辛劳,追求奢华、虚荣。他们吃要好的,穿要名牌,出行不挤公交车,有的甚至经常出入高档消费场所。这些孩子认为让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是父母的责任,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对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根本不放在眼里,记在心上,很少怀有感激之心。 3、学校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 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人格教育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由于学校缺乏对孩子人格的正确引导,让智力教育与人格教育出现了倒挂现象,使得孩子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他们的心里,分数才是自己唯一的追求,父母、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没有任何的感恩意识。二、在语文教学中

4、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措施感恩是社会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而你也应该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谢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固有的感恩教育资源,扩展课程资源,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采用多种的教育方法,通过情感教育,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学生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笔

5、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引导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教育好学生,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素养。教师的高尚情操和对学生的真爱是最好的感恩教育的材料。第一,教师的情感和言行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老师其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是学生心中的榜样,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孔子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充分发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本,既要教育引导学生,又要帮助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严格的教诲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达到以智育人、以行导人、以情感

6、人、以理服人的目的。第二、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很少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疏远,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也淡化。坚持“以人为本”,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素养,更要从单纯的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感恩,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第三、要对学生付出真爱。教师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博爱的心,对学生要以诚相待,懂得宽容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例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时时关爱学生。当学生生病时,我们递上一杯水,送上一粒药;当

7、学生的东西掉在地上时,我们俯身帮他捡起;当学生帮我们擦黑板、拿东西时,我们毫不吝惜地送上句“谢谢”这一些看起来是微乎其微的小事,学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我们对学生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学生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就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他们去感谢的人,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二)紧密结合教材,回归生活世界,让学生认识“感恩”感恩教育要以生活为导向,从生活化问题入手,从点滴做起,紧密结合语文课程资源,多形式、多层次实施感恩教育,使学生有情感、有爱心、有灵性、有怜惜之心,知耻知荣、知恩报恩。老师要抓住可利用的

8、一切课程资源,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例如我在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时,出示彼得和妈妈的两份账单,请学生仔细观察、对比两份账单。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后很容易得出妈妈为儿子付出的太多太多,而儿子为父母所做的是微不足道的。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妈妈为儿子付出了很多,为什么写的是零芬尼呢?学生反应热烈,议论纷纷,最后得出结论: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无价的,无私的,妈妈只是全身心的爱着自己的孩子,一味的付出,从不计报酬。讲到这里,我继续引导:每个人都有全心爱着你的父母,他们都在为子女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为子女。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要回报父母的爱,帮父母做一

9、些力所能及的是应该的。这样就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接受了感恩教育,感恩意识在心中由然而生。(三)以综合性学习为载体,精心创设感恩情景,体验感恩,培养感恩意识情靠情感染,心用心沟通。感恩教育必须以活动为载体,营造教育氛围,创设教育情境。新课程标准强化实践能力,力求引用现实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案例和问题,采用能够启迪思维的活动,促进教学互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参加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内心产生体验和感悟,从而把语文文本中的道德规范内化成自身的道德习惯,并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在教学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后,我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分以

10、下几步进行:1、观察。我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每天早晨的催床,自己生病时的呵护,自己失败时的鼓励等无不体现父母的爱。父母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渐变粗糙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身躯,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并要求记下来。这将会使学生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感,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2、沟通。父母与子女缺少沟通,致使子女不能体会到父母的爱,我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工作情况,父母的爱好等。了解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父母所做的事,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3、体验。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因为

11、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为子女付出了多少。通过亲身体验,能使孩子们体会到父母的爱。例如:最近我让学生在周末进行一次 “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油盐柴米问题和家务安排,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4、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孩子是永远报答不了的,但小学生可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如:在父母下班回家时帮他们拿鞋子,倒杯热气腾腾的茶;在他们累时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大人在烧菜时,及时地送上碗碟等。另外,让学生明白,取得优异成绩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感恩教育是教师、家长

12、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亲情的走样或变异,因此学校应该和家庭教育配合起来,争取家长的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教师要与家长及时联系,从而使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就说在“五一”假期,我布置的一次亲情行动:每个学生都要帮父亲洗一次脚或者是帮妈妈梳一次头。假期中我走访几家学生,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一位帮父母洗脚的男同学难为情的说:“我在帮爸爸洗脚时感觉爸爸的脚真臭,现在想想妈妈帮我洗脚时还真不好意思!”一位女同学说:“我帮妈妈梳头时才发现,妈妈的头发已经不像原来那么的柔亮了,还有好多根白发了。额头上眼角边的皱纹也明显多了,妈妈是为了我为了这个家才这样的。”这些真真切切的话语发自他们的内心,就足够了。从以上的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切身体会到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也明白了感恩行动并不在于如何轰轰烈烈,回报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应该从小事做起,这样也就水到渠成地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要做有心人,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