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创新思维的培养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6749884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论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简论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简论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简论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简论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论创新思维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论创新思维的培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论创新思维的培养武汉市七一中学 刘燕霞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引导学生放开思维求新求异,打破思维定势,在宽松、民主、和谐、融洽的气氛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关键词:创新;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褐的源泉,杰出人才的创新能力开辟着人类的未来,个体的创新能力开辟着个体的未来。爱因斯坦从科学创造的角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亚里士多得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

2、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因为创新思维是一种新颖有价值,具有高度机动性和持续性,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所以素质教育中更应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如果一个在学校度过9年或12年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也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难想像,在他(她)的一生中,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一、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创新思维是一种既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

3、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将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的高级思维活动。它是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思维训练不断提炼、升华而形成的。大凡科学技术、发明创造,首先是思维方法的胜利,特别是对于研究复杂问题和前沿问题,那种简单性思维和机械思维均无济于事,需要的是创新思维。发现提出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就是一个具有高度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都需要借助于创新思维。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心,以学习为义务的人。“学生”一词可以从“人”是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三个方面来解读:学生学习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

4、独立地面对世界;学生学习遵从生活的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学生学习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的立于天地之间。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此,我们必须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国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说:“创造性是不能教的,是从小开始培养出来的。”我们中小学所提倡的“创新”,其界定范围是很小的。在中小学的学习中,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地提出别人没有说过,没有做过的新思维、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按照叶上雄先生的说法,人的创新活动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最高层次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中间层次是“继承性创新”,最低层次

5、是“有点新意的创新”。这里所说的“创新思维”就是指最低层次的创新。这种低层次的创新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创新情感和兴趣,从“有点新意”起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属于非智力因素的。因此,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不难于上青天,是每个教师都可以做到的。当然这需要教师首先具有这种意识。只是在我们过去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传授教学方法进行。今天,从教学大纲到课堂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6、,不断发现“新”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自己见解,这是创新的起点;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是创新的基础;训练创新思维是实现创新的关键。二、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1鼓励质疑,打破思维定势,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习惯于追求统一和标准,过于注重理论性,其结果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试题要有标准答案,要以课本为依据,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往往是翻书找答案,而不是自己思考,如果自己的想法与书上矛盾或书上没有时,很容易放弃自己的观点。其二,学生喜欢按一定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这种教学和学习状态,造就了学生僵化的思维模式,十分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则须疑

7、,疑则生智,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怀疑,喜欢寻根究底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爱因斯坦说:“我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起源于好奇心。”陶行知先生在教育过程中提倡对学生要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陆漂移学说的创始人魏格纳起初只是一位气象学家,在地质学方面可谓是一个外行,正因为外行没有任何传统习惯的束缚,不存在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故能从大西洋西岸轮廓的相似性上得到启示,也才能使魏格纳在当时海陆固定论盛行的时代产生“活动论”的思维火花,提出了“泛大陆”的理论观点,奏响了地学革命的前奏曲。所以只有在教学中切实保护学生好奇心

8、和创新的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逾越常规想象才能使学生在障碍、迷局面前,通过创新思维去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在学习了中国地理“黄河”一节时,当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黄河的“利”与“害”及如何治理时,许多同学在充分肯定了黄河塑造了平原、水能丰富、引黄灌溉等对人类的奉献外,都谈到了黄河的泥沙问题,由于泥沙多,下游成了“地上河”,经常决口泛滥,使人类生存受到威胁。因此,要治理黄河,就要保护生态平衡,根据中游的泥沙,多种措施一起上,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这时,有位同学说,可以引长江水入黄河,冲击下游的泥沙,使河床下降。可见这个同学敢于开动脑筋,自己寻找答案,体验创新过程。2创设情

9、境,激发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动力。思考问题必须要有动机。动机是一个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萌发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一般称之为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决定的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以获取知识为目标的学习动机,又称认知动机。如促使学生产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以及探索其中奥秘的强烈愿望等等。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学生为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它不是直接指向学习任务的本身,而是学习成功的一种良好心态和上进心。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行因材施教,让学生“跳起来摘桃”,体验成功

10、的滋味。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保持师长对自己的赞许和认可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要使内在动机变成经常起作用的思考动力,还需要教师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诱导、激发、设计导言、悬念或问题,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如: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相互探讨,得出初步认识,再让学生由知识点扩展结合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追寻原因,寻求解决办法,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达到在学生兴趣正浓时,获取新知。启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应当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就事业的沃土,是思维的“启发剂”,是学生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新课

11、的导语要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认知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意境这一手段对于地理思维的开拓具有极佳的启发效果。通过一些形象风趣的地理语言,脍炙人口的诗歌,饶有情趣的民谣,以及集文字、图片、音像、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学生引入到一定的创新情境中去,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突破教材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体验、发现和激发学习与创新的兴趣与欲望,激发创新思维。3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期寻求众多解决办法和答案的思维方法。它要求思考者要沿着不同的方向,通过不同途径去思考。重组眼前和记忆中的信息,

12、进而产生新的信息。它能使思考者从各种设计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发散型思维应尽量拓宽常规的思路,突破一切传统知识和思维方法的禁锢,寻找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如以“砖”为题诱发学生发散思考,结果能得出许多新颖、深刻的观点:总是把后来者举得高高的(含观点:甘为人梯是美德)。从外到里是一种颜色(含观点:表里如一)。砌在哪里,就在哪里奋斗一生(含观点: 服从分配,忠于职守)。手牵着手挽起了万里长城(含观点:团结就是力量)。由一摊泥土变成一块方砖,首先是接受了模子的制约(含观点:成材要有必要的约束)。经常启发和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能力,

13、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和思维境界,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将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利用已知的原理解决某些现象,以因求果,或以果溯因,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生产劳动、现代科技联系起来,是促进学生发掘潜能、开拓新知、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源泉。如:在学习地球转动时,提出假设地球不是自西向东,而是逆转,地球上自然现象至少可产生哪些变化?运用发散思维,可启迪学生以下方面:(1)昼夜时间比现在短。(2)地球上将会看到太阳等星辰的西升东落现象。(3)风向和洋流的流向将发生较大变化。(4)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将会有较大变化。(5)植被、自然景观均发生较大变化。朱光潜先生说过:“抱着那题目四面八方

14、地想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上,如此一直想下去,直到当时所想的意思都记下来为止。“这”四面八方地“想”就是发散思维,发散点越多,思维越流畅。三、进行创新思维培养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1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众所周知,许多创造的灵感往往产生于心理比较放松的状态,学生也同样需要这样的心理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联系师生间感情的重要前提,而尊重和爱护学生是这一关系的基础。只有师生间彼此尊重,课堂内教与学的气氛才能活跃。事实证明:教师和颜悦色、期待信任、亲昵适度、讲解有方,使学生从中获得喜悦、亲切、激励、自信。在这种场合,学生不但自觉地聆听教师的讲解,而且愿

15、意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和调动学生情绪的导语,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创设一种足以使每个学生“情绪高涨”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勇于谈看法,敢疑,尤其是敢提不同意见的探索精神。对于学生的观点,教师要持一种平等接纳的态度,不要轻易给予评判,不要急于得出结论,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回答中的错误,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或由其他学生发现错误,或在讨论结束时一起指出,如果每错必纠,势必会打击学生的发言积极性。评判时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你可能是对的,再考虑考虑”等。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会因为错而觉得“丢面子”,相反,还会有学生千方

16、百计提出类似的反对意见,这表明他在不断地变换思维角度,寻找漏洞,这是训练思维变通性的很好契机。2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倡导新的教学方法。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后,受到广大教师的极大关注。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历和体验。作为教师,面对新教材的新理念,首先需要更新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学习和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即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改变过去重视知识传授为强调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会学习,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时密切联系实际,多例举身边的现象进行案例教学,充分体现其实用价值;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材处理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唤起每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