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新版领导学基础形成性考核答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6735406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新版领导学基础形成性考核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电大新版领导学基础形成性考核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电大新版领导学基础形成性考核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电大新版领导学基础形成性考核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电大新版领导学基础形成性考核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新版领导学基础形成性考核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新版领导学基础形成性考核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大新版领导学基础形成性考核答案资料仅供参考作业一一、 名词解释1、 柔性领导。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意志,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的领导行为。2、 文化。文化是在人的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条件、方式、状态和结果的综合体。3、 不充分授权。也称为特定授权或刚性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内容、应达成的目标和完成工作的具体途径等都有详细规定,下级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在这种形式中,被授权者的职务、责任和权力等均有明确的规定。4、 矩阵式

2、。矩阵式组织结构是一种在混合式领导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数学上的矩形方阵原理建立起来的领导体制,又称“规划目标”结构形式。二、 判断题1、 在专家式领导中,“软专家”是指公共关系方面的专家。() 2、从长远来看,在综合国力中起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是政治力和军事力。() 3、对领导者的研究和对领导活动的研究是彼此独立,毫不相关的。()4、在现代社会中,组织成功的概率与组织和环境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无关。()5、领导环境发展的第一原则是超前性原则。()6、领导环境是领导活动中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集合。()7、领导权力的主要内容包括权力的主体、客体和目标。()8、根据在授权时所凭借的媒介的不同,能够将领导

3、授权分为正式授权和非正式授权。()9、智能式组织结构有利于高效完成临时性的重大攻关任务。()10、领导体制的特征包括适应性、系统性、稳定性和灵活性。()三、 简答题1简述内部领导环境的内容。答:内部领导环境的内容:(1)组织的性质与类型(2)职位权力(3)任务结构(4)领导者的特质(5)组织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6)领导关系。2简述领导权力的结构。领导权力的结构是指,领导权力的各种构成要素依附于一定的组织机构而且进行有序性活动的过程中构成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总称。 (1)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主要包括领导权力主体、领导权力客体与领导权力载体这三种构成要素。(2)领导权力的动态

4、结构。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是由领导权力作用的方向、方式、轨道、层次、时间和结果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权力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赋予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以生动的实际内容。四、 论述题1. 你认为领导最核心的功能是哪些?请列举三项,并做简要分析。答:功能写全,选择其中三项分析则可(1)规划功能。领导从根本上规定了组织发展目标,规范了组织前进的方向;(2)组织功能。组织功能是指按照目标合理地设置结构、建立体制、分配权力、调配资源等;(3)指挥功能。指挥是领导的一项重要功能,是确保决策得以执行的重要条件;(4)控制功能。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决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只有授权而没有控制,是很难达成目标的。领导的控

5、制功能是从外部对组织战略与规划的执行过程进行宏观把握,以保证组织相正确稳定和有序发展,防止组织的失控或瓦解。(5)协调功能。协调是为了实现领导战略目标而对领导活动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所做的调整过程。(6)激励功能。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激励功能是领导的主要功能之一。(7)教育功能。教育成为获取、保持、发展组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必然要求,成为反映时代需求的一项重要领导功能。2、试述新时期中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原则与内容。 答:中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原则:(1)、环境适应原则;(2)、民主法治原则;(3)、公平正义原则;(4)、效能与效率原则;(5)、全责相应原则。 中国领导体制改革

6、的内容:(1)、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提升民主参与的效能;(2)、加强权力制约机制的建设,是加强领导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3)、建立健全司法体制,持续维护公平正义;(4)、进一步深化行政领导体制改革,提高领导效能。作业2一、 名词解释1、道德素质。是指一定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个精神内涵,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的领导精神素质。 2、领导形象。是指组织成员或社会公众对领导者的外在风度、气质,一级经过领导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品德、能力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和形成的整体印象。 3、决策树法。“决策树

7、”法是风险决策的一般性方法,即把决策过程用树状图来表示。树状图一般由决策点、方案枝、状态结点、概率枝、结果点几个关键部分组成。 4、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经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二、判断题1、物质性是真正把人与人在内在条件上拉开档次的地方。() 2、领导素质与领导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领导素质不是一种重要的领导力。() 3、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能够消除领导班子的内耗。() 4、气质具有先天性、稳定性,同时也具有可变性。() 5、就控制意识而言,内

8、控型的领导者比外控型的领导者更可能选择一个具有风险和创新性的组织。() 6、最佳原则是理性决策模型的特点。() 7、科学决策的第一步是确立目标。()8、危机决策的过程有危机控制阶段、危机持平阶段、危机解决阶段、危机消除阶段。() 9、现代思维方法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是高度辩证的系统思维方法。() 10、纵向联想是联想思维的重要方式,决定纵向联想能力强弱的因素是对事件的敏感程度。()三、简答题1、简述领导群体的基本功能。 答:一个合理的领导群体应当具备如下这些基本功能:(1)群体感应功能(2)群体互补功能(3)群体功率放大功能(4)群体自调节与自组织功能。 2、如何认识领导决策的公正原则? 答:

9、社会公共利益是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的问题。无论是营利性的还是非营利性的组织,在决策时都必须考虑社会公众的利益。比如,对于非营利性的政府组织来讲,就面临着对有限的公共资源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即“决策使谁受益”,涉及的是分配公平的问题;而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讲,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责任的问题,如保护环境、提供安全服务以及保障劳动安全等问题。社会公正问题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紧迫的实践问题。四、论述题1、试述领导魅力、领导形象以及领导绩效的关系。 答:领导魅力不但涉及领导者自身的品质和修养,涉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也涉及整个公共部门的发展。(1)、破除领导魅力神话,培

10、养领导的魅力;(2)、有助于领导者运用好权力,提高领导绩效;(3)、获得和培养魅力型领导,有助于组织的发展;(4)、发挥领导魅力的积极作用,遏制其消极作用。 2、结合具体的领导工作,讨论如何培养和开发领导思维创新。 答:一、学习能力 获取、掌握知识、方法和经验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理解、 表示、记忆、搜集资料、使用工具、对话和讨论等能力。学习能力还包括态度和习惯,比如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信念。个人具有学习能力,组织也具有学习能力,人们把学习型组织理解为“经过大量的个人学习特别是团队学习。形成的一种能够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够能动的作用于环境的有效组织。也能够说是经过培养弥漫于

11、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如今竞争的时代,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个人或组织的学习能力,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组织而言,其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多更快。因此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怎样去学习,就是怎样使得自己的企业能够学习得比对手更快。” 二、分析能力 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的技能和本事。事物是由不同要素、不同层次、不同规定性组成的统一整体。认识事物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把它的每个要素、层次、规定性在思维中暂时分割开来进行考察和研究,弄清楚每个

12、局部的性质、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认识事物和问题。分析能力的高低强弱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禀赋;二是分析工具和方法的水平;三是共同讨论与合作研究的品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和各种科学仪器以及新的分析方法的出现和应用,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分析能力。当然,分析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容易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因此一般把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结合起来运用,将会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三、综合能力 强调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察和认识的技能和本事。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要素、层次和规定性用一

13、定线索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本质关系和发展的规律。具体讲,综合能力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思维统摄与整合,就是把大量分散的概念、知识点以及观察和掌握的事实材料综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加工整理,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偶然到必然、由特殊到一般,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二是积极吸收新知识,综合能力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都是必要的,特别是要学会跨学科交叉,把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同领域的研究经验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综合;三是与分析能力紧密配合,仅有综合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即缺少深入的、细致的分析,细节决定成败,在认识事物时也是如此,只有与分析能力相互配合,才能正确

14、认识事物,实现有价值的创新。 四、想像能力 以一定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过直觉、形象思维或组合思维,不受已有结论、观点、框架和理论的限制,提出新设想、新创见的能力。想象力往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突出队和急先锋的角色,缺乏想象力很难从事创新工作。 五、批判能力 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学习、吸收已有知识和经验时,批判能力保证人们不盲从,而是批判性地、选择性地吸收和接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研究和创新方面,则质疑和批判是创新的起点,没有质疑和批判就只能跟在权威和定论后面亦步亦趋,不可能作出突破性贡献。科学技术史表明,重大创新成果一般都是在对权威理论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前提下做出的。

15、 六、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论、工具、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等的能力,是创新人才的禀赋、知识、经验、动力和毅力的综合体现。 七、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提出问题和凝练问题,针对问题选择和调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难题,能够创造性地组合已有的方法乃至提出新方法来予以解决。解决问题分狭义和广义,狭义的解决问题就是人们一般认为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如物理问题、数学问题、技术问题;广义的问题解决则包括各种思维活动,这种情况下,创新能力就等同于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实践能力 是特指社会实践能力。提出创造创造成果,只是创新活动的第一阶

16、段,要使成果得到承认、传播、应用,实现其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要和社会打交道,实践能力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九、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的实质是经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目标。对于创新人才来说,要完成创新活动,就要协调各方,当拥有一定资源时,就可经过沟通、说服、资源分配和荣誉分配等手段来组织协调各方以最终实现创新目标。 十、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 创新人才的宝贵之处不但在于拥有多种才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多种才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能力增长和人格发展的结果,这需要经过学习、实践和人生历练。作业3一、 名词解释1、角色冲突。是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