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国安咨询心理学-中医本土心理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6734742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国安咨询心理学-中医本土心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乐国安咨询心理学-中医本土心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乐国安咨询心理学-中医本土心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乐国安咨询心理学-中医本土心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乐国安咨询心理学-中医本土心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乐国安咨询心理学-中医本土心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国安咨询心理学-中医本土心理(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咨询心理学16中医心理治疗主编:乐国安第一节 中医心理学概述 中医学是在古老的东方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和实践经验。在浩瀚悠久的典籍中,有着丰富的论证,众多的医案,内容广博,构思奇巧。认真挖掘,取东方之精长,补西学之短缺,融会创新,当有可为。 中医心理学有其独特的认识人的心理现象的方法,它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医疗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于临床防治疾病。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医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以及中医多学科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许多中医研究人员对中医心理学进行了大量的理

2、论整理和实践总结,初步形成了以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心神感知论、五脏情志论、阴阳睡梦论、人格体质论等为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心理病机、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心理卫生等系列内容的中医心理学体系。 一、中医心理学的特点 (一)中医心理学具有中医学共有的特点 1 整体观念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重要特点在于“整体观念”。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

3、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不断地受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和适应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中医学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识有它的特点。它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认识到“六淫”“七情”等在疾病发生上的意义,既不排除外界致病因素的影响,更重视机体内因的作用。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活动和生理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

4、“恐伤肾”。当然人体的精神活动和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像上述的那样机械,但中医学在二千多年前就能明确指出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生理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辩证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 2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它贯穿于整个中医学中。它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一种认识方法,从小至大可以有无穷的演绎。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阴阳之数虽可无限地计算,然其要约为一。张景岳注:“谓阴阳之道,合之则一。”这个“一”即是万事万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整体而观合之则一,即是“易”所谓“太一”。祖国医学强调“形神合一”,“形神一

5、体”,“形与神俱”,“形神相即”。在内,心身是统一的整体;在外,“人神”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这种整体的认识又常常以阴阳的离合、消长、推移、互根、转化等法则去讨论。对于心理现象的认识也基于此,故中医心理学首先以阴阳整体立论,它不仅贯穿于对心身发展的认识和医事的各个环节,也贯穿于心主神明论、五脏情志论及七情学说等中医心理学各种基本理论之中。 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充沛,心理活动正常是机体阴阳协调的综合体现。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相反,阴阳失调则形病及神,或形志并病为各种心身疾病。 五行学说之所以引进医学,其关键不在这五种物质的本身,而在于它们的不同属性和相生相克的关系。根据内经

6、的记载,世间各种事物,包括四季气候变化,人的生理、病理乃至精神情志状态,都可以拿五行相配。 3七情学说 七情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也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有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意义。它是祖国医学对医学心理学思想一个独有见地的命题,纵观世界医学心理学发展史,不曾见像七情学说这样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的学说。 (二)中医心理学独有的特点 1传统性 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去认识人的正常心理现象,是祖国医学研究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防治规律的基础。 近年来,对中医经典著作进行整理,其中七情学说约20万字,心理治疗医案400600例,针药疗心病的医案600010000例。这些可贵的财富需要我们花大力

7、气去进行系统地发掘整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古人的认识水平、思辨方法上,而应该在现代的认识高度上展开新的研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2边缘性 中医心理学属于中医学的分支学科,是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中医科学与心理科学发展到当今水平而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的产物。 中医心理学对于心理学来说,是一门具有较多特殊性的分支学科。而中医心理学源于中国古代,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思想对人的心理现象的观察方法和理论,尽管在许多方面它与现代心理学的认识相吻合,但在许多方面却又独具特色,与现代心理学的认识不尽相同。 3实践性 中医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以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提高防病治病的效果,保障人类身心

8、健康为目的。它将对充实现代心理学的内容,加速医学模式的转化,增进人类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二、中医心理学基础 中医学在“整体恒动观”思想指导下,对心理现象有着自己的认识特点,它可以概括为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心神感知论、五脏情志论、阴阳睡梦论、人格体质论等。这些基本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一)形神合一论 形神合一论是祖国医学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在中医心理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的基础。 在中医学中“ 神”的概念: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乃指人体的精神活动,

9、可以说“神”就是精神,在很多地方则又是具体指心理活动。 人身之神: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是人体生命现象的总括,也就是对以精气、营血、津液等为物质基础的脏腑经络全部功能的高度概括。神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中医学中总结为“神为生之主”。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以物质为基础而不能脱离形体独立存在的,它反映了生命运动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神来源于先天之精,但神又靠后天之精的滋养,总之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祖国医学中的“形”和“神”是一对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概念。形是指形质、形体、形态而言。形质

10、是有形的物质。形体是由形质所组成的结构,形体自然具有一定的形态。“神”是无形的,但既不同于物质的“气”,而又和“气”密切地联系着。 (二)心主神明论 在中医学中强调“心”对精神的主宰和统帅作用。“心”作为五脏之一,主血脉;“心”的另一重要功能是“主神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5所谓神明之心,乃产生人之一切心理活动的器官。 心主神明论是祖国医学用脏象学说一元化地阐述人体复杂生命活动规律的假说。它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最高主宰是“心神”,心理活动也不例外。人体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就是统一在“心神”之下的。 首先,祖国医学认为:心神主导脏腑机能活动,表现为 心神为五脏六腑之主

11、与经络为神气行使之道。同时心神主导意识思维活动。在这里,中医学的一个认识在于,“心神”总统魂魄,兼赅志意;人身之神的活动是很复杂的。内经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用“五行归类”的方法,将其归纳为五:神、魂、魄、意、志,而称之为“五神”。关于“魂”,灵枢本神篇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在神的指挥下反应快,亦步亦趋。关于“魄”,灵枢本神篇说:“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而“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篇),故魄是指与生俱来的某些本能活动。内经认为魄与肺的关系密切,即所谓“肺藏魄”。关于“意”、“志”,从广义上都是指心“任物”后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有关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本神篇:“生之来谓

12、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魂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6 从这段文字看出,内经以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等词来阐明心理活动过程,并表述了其间关系。“心”与“神”是泛指人心理活动的统称;而“精”此处则指人身精华之精,是心神赖以活动的根基。至于魂、魄、意、志、思、虑、智,才是个别心理活动过程及特质。 内经中“神”的含义很多。如灵枢本神篇曰:“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类经(明张景岳)注释曰:“故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又如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曰:“帝曰,何为神?歧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

13、,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郭蔼春先生对这段经文的解释是:所谓神,就是耳不闻杂声,目不见异物,心志开朗,非常清醒地领悟其中的道理,但这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达的。有如观察一种东西,大家都在看,但只是自己看得真,刚才还好像很模糊的东西,忽然昭然若揭,好像风吹云散,这就叫神。可见这里的“神”是指直觉思维。当今中医基础理论把上述含义的“神”称为狭义之神。当今中医基础理论所说的“广义之神”,其含义为人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这实际上统括了人的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7。“神”这一概念在当今中医学中应用广泛,例如在针灸治疗中讲究动神、专神、适神、调神。所谓“

14、动神”指医生在用针前要安静,掌握病人的精神状态,从多方面解除病人的不安;“专神”是指医生针刺操作中要专心致志,让病人密切配合,集中精神,以求“得气”;“适神”即进针要随病人的反应,掌握适当的补泻刺激量;“调神”指明察神气之盛衰,血气之虚实,行补泻以调之,保全精神,调养正气,预防疾病。 中医学中魂魄的主要含义有着唯物主义的色彩,灵枢本神篇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意为人是接受自然界的阳光雨露,地面的植物、水分等生存必需条件而生活的,人的精神、魂、魄也是以物质为存在前提的。灵枢本脏篇曰:“五脏者,

15、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这也表明了魂魄有物质基础,而且魂魄被看作是“精神”活动的表现。但二者也有区别,这里还要提及“心神说”与“脑髓说”。关于这个问题,祖国医学目前尚存有两种不同学说的争论。 以内经为代表的“心神说”:认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受其影响,内经以后正统的提法都是如此,甚至当今的中医基础学教材也一直沿用此说。这种学说的产生,有人认为可能和当时人们对脑的认识不足有关。但是,据内经记载,那时就已认识到了神与脑的关系。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内经以后,随着社会实践、医疗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神,尤其是对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心理之神与脑的关系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说:“头者,人之元首,人神之所注。”道教的著作中,对此论述的更为详尽。元赵友钦金丹正理说:“头有九宫,上应九天,中间一宫,谓之泥丸,又曰黄庭,又名昆仑,又谓天谷乃元神所住之宫神存则生,神去则死,日则接于物,夜则接于梦。”又说:“天谷,元宫也,乃元神之室,灵性之所存,是神之要也。”至明代,李时珍则明确地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见解。到清代,汇通学派诸家在西方医学的影响之下,更进一步地提出了“脑主记忆说”(汪昂)、“强记健忘由脑说”(王学权)、“灵机记性在脑说”(王清任)、“脑散动觉之气说”(赵彦晖)等。特别是时至今日,人们对脑髓的认识更加普及、更加深化,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