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氤氲着浓浓的语文味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6727082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氤氲着浓浓的语文味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堂氤氲着浓浓的语文味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堂氤氲着浓浓的语文味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堂氤氲着浓浓的语文味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堂氤氲着浓浓的语文味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堂氤氲着浓浓的语文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氤氲着浓浓的语文味(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氤氲着浓浓的语文味“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小语教学 论坛责任编辑:袁玥让课堂氤氲着浓浓的语文味“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小语教学陈 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经过几年孕育催生的体现生本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如皋“活动单导学”模式,正在如皋的中小学课堂蓬蓬勃勃地践行。“活动单导学”模式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程序为“创设情境实施活动检测反馈”。其中的“实施活动”一般含三个活动,每个活动包括以下几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点评提升。“活动单导学”模式有其共性。一是“动”:行动,表现为“自主学习”时的主动学

2、习,“合作探究”时的交流共享,“成果展示”时的互动应和,“检测反馈”时的专心练习;心动,表现为各活动环节伴随的深刻的思考,思维的涌动。二是“序”:体现为活动之间的层次性、递进性的序;每个活动内部的逻辑的序;展示时的动而有序。不同学科的“活动单导学”模式也体现着它的学科个性、学科特点。“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小语课堂应氤氲着浓浓的语文味。一、充盈着浓浓的情语文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总关情。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汉字如一个个音符,争先恐后地向你诉说着它的喜怒哀乐”。在践行“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过程中,有老师提出,活动单像工厂的流水线,太理性化了,缺少感性,缺少情感,不适合文科教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活

3、动单只提供了一个粗线条的教学程序和活动环节,它为不同学科的个性化展示留有空间,语文学科可以赋予并凸显它的“情”。语言传情:教师的导入语、各活动之间的过渡语、成果展示后的小结提升语,可根据课文的体裁、内容设计,或平实精炼,或形象生动,或饱含深情,学生在这种语言的浸染、熏陶下,一定能生成丰富鲜活的语言,也会受到某种情绪感染。我们来欣赏苏教版六上小草和大树“活动单导学”中一位教师的过渡语。进入活动一“感受人生的风沙”:的确,夏洛蒂就像沙漠中的仙人掌,她的生命中不断遭受着“风沙”的袭击。进入活动二“感悟钢铁般的意志”:夏洛蒂姐妹面对人生中的种种“风沙”,她们硬是用(出示)(引读)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

4、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进入活动三“抒写心中的楷模”:这堂课我们认识了夏洛蒂,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隧道,给她写封信,抒怀心灵中的楷模。这些语言有力度,有温度,直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与课文、与人物产生心灵共振效应。当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人物内心,被人物形象感染时,也会情思涌动,情动而辞发。我们来看学生学了嫦娥奔月后,在“检测反馈”这个环节的“心声表白”。又是一年中秋时,乡亲们(后羿)在院子里摆上嫦娥爱吃的食品,望着天上的那轮明月,他们心中有千言万语想对嫦娥说: 生1:妻子,我好想你,月亮有圆的时候,可我们为什么不能团圆?生2:嫦娥啊,你给乡亲们送米送面,织衣补衫,我们一

5、直心存感激哪,可是你现在在哪?我们怎么找不到你哪!生3:嫦娥啊,为了我们,你独自飞上了天,你生活得好吗?虽然不能相见,但我们心底里祝福你幸福永远。生4:你走后,我不知度过多少不眠之夜,祝梁还能化蝶终日厮守,牛郎织女也能鹊桥相会,可我只有临风落泪,对月长叹哪!这些表白真是情深义重,祝福、感激、思念、叹息之情从孩子的心底泻出,流淌在字里行间,语文的“情”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渲染:在扬州举办的“全国著名初中学校语文课改思想”研讨会中,有人在听了宜兴实验学校用“三环二线一核心”法教学乡愁四韵后提出,课堂中似乎少了一份情,如把罗大佑主唱的乡愁四韵这首歌曲引进课堂,这份情思就有了我深有同感,我听过这

6、首歌,它的旋律、罗大佑深情演唱曾深深感染、打动过我,如在课前或课中引入,学生一定会进入歌曲营造的情思中,而不致于无动于衷,只在文章的技法、表达、语言技巧这些层面打转。一位教师在用“活动单导学”九色鹿“我当小演员”活动时,在展现“山林之中,春光明媚,九色鹿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场景时配上轻柔舒缓的音乐,在“乌鸦(高声叫喊)九色鹿,九色鹿,快醒醒吧,国王的军队捉你来了”时,配上旋律紧张、焦急的音乐,音乐的加入丰满了剧本内容,也为学生的表演蓄了势,营了境,造了情。情境烘托:创设一定的背景、情境,生置身其中,更易入情入境。鞋匠的儿子活动二“体验角色”,在组内推选林肯、参议员角色尝试演说、组内点评

7、后,是全班展示“模拟演讲”,教师巧妙地创设了仿真背景:依教材插图内容设计了一个同样图案的盒子,放在讲台上,成了演讲台;一段演讲前的音乐放出,生健步走上演讲台;屏幕上展现的背景是参议院及济济一堂的参议员,而台下了孩子则都成了参议员,讽刺、嘲笑、静默、赞叹在这样的场景,孩子们分明就成了林肯总统,参议员,总统的人格魅力、人文情怀得以尽情彰显。二、飘荡着朗朗的书声“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是语文课堂的生命。不少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读,但以看为主,基本上都是把文字弄懂就行了。数学弄懂了就能做题;科学弄懂了、实验了就知道现象及原理;品德与社会中有一些美文,学生读了,作品力量就会感染学生,内心升腾起一种强

8、烈的情感。语文课上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除了读懂,还要读出情,读出味,像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所说“扣读导悟,以读见悟”。 因此活动单设计的活动要重视读,整体地读,重点地读,大声地课,朗朗地读,通过读引导学生感悟,通过读检验学生悟了没有,通过读体会情感,训练语感,积累语言及表达技法。如小草和大树活动二中的一个环节:各组确定其中的一个“风沙”,抓住重要语句进行展示前的准备(个人读、齐读、领读、创造性读)。这种展示一般以朗读切入,然后说出读后感悟,读不到位的还要点拨,比较,再读。朗读的妙处我是有过体验的。乡愁四韵是台湾诗人余光中思乡组诗中的一首,诗人以奇特的情思,将乡思用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

9、梅香这些意象表达出来,并联想到酒、血、信、母亲,听后我很有感觉,我有大声朗读的冲动,我觉得这样的诗不大声吟诵不足以体现她的好,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情思。我坐在书房读,读着读着,那些意象越发鲜明生动起来,那些联想荡人心扉,加上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思乡之情真是彻心痛肺啊;读着,读着,眼睛湿润了;读到“家信的等待”“母亲一样的腊梅香”,联想到女儿刚去广州读大学,泪水止不住往下流。我擦干了再读,我要尽情宣泄这份情感。三、氤氲着细细的品悟语文学习,还离不开品味、感悟。只读不品,就味同嚼蜡,感受不到语言的魅力;只读不悟,就只能在文字表面滑行,感受不到文字背后深刻的内涵。语文课堂,要氤氲着静静的品悟。一是品语言

10、,炼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一个语感好的人,一定有着“林黛玉进贾府般的机警与敏感”,碰到让他动心的词,也会“流连顾盼,曲径通幽”,推敲品味,嚼出它的味来。一位盲人在路边乞讨,身边的木牌上写了一行字:“我什么也看不见”,来往的行人见了纷纷无动于衷,他什么也没有得到。诗人让彼浩勒看见了,悄悄把牌子反过来,写上:“春天来了,可是”行人纷纷驻足,给钱的人多极了。为什么呢?因为“春天来了,可是”触动了人们语感那根弦和心灵处最柔弱的地方,人们咀嚼到它浓厚的感情色彩:春天是多么美好,但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啊!当人们联想到这个老人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到,怎么不

11、对他产生同情心呢?活动单上可以设计这样一题:比较两边的语言,谈谈你对“语言的魅力”的理解。二是悟内涵,体情感。有人说,读书时要睁大眼睛,一只看文字表面的东西,一只看文字背后的内涵。要通过推敲、提炼、比较,触摸文本,潜心会文,体会课文主旨和情感。我们来看小草和大树活动二:感悟钢铁般的意志。1潜心默读课文,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或为之一震,随手画下来并动笔写一写批注。2挑选感受最深的一处在组内交流体验活动单上,要设计一些品语言,悟内涵、方法的活动,让“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这些内容在活动单上落实。四、穿插静静的练笔我们设计活动单在“检测反馈”环节可安排一些小练笔:抓空白处想象。九色鹿一课,设计

12、这样的练笔:国王明白真相,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如果老百姓要向李时珍赠送一块匾牌,你想题上什么词;在插图旁写上一两句赞扬林肯的话(可选择某一角度来表达,如一般读者、参议员、黑奴)。根据句式、段式仿写。望月一课,安排如下的“检测反馈”练习: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像小外甥那样,把你心中对月亮的想象写在活动单上,三四句、五六句都行。月亮像什么?像 。 学生的答案也如一首首小诗:月亮像什么?像小船,牛郎织女相会的小船。每到七月初七这天,他们就会相聚这条小船,诉说心中的思念和牵挂。月亮像什么,像镰刀,吴刚的镰刀。这是守护嫦娥的镰刀。他握着镰刀,守着嫦娥,相伴到永远。月亮像什么,像铜镜,思念亲人的铜镜。我在这头,家人和朋友在那头。 这样的练笔,或丰满课文内容,或加深课文理解,或在学生悟出写法后小试牛刀,或让学生把情思倾泻在笔端,或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驰聘。理解与表达、工具与人文,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作者单位: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