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儒学及其对日本文化与现代化的影响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671856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儒学及其对日本文化与现代化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日本儒学及其对日本文化与现代化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日本儒学及其对日本文化与现代化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日本儒学及其对日本文化与现代化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日本儒学及其对日本文化与现代化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儒学及其对日本文化与现代化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儒学及其对日本文化与现代化的影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本民族向来被认为既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又善于创造性地转化传统文化。儒学作为日本 历史上的外来文化,早已渗透、积淀为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日本 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更成为 有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各种论说所援引的例证。王家骅在中日儒学比较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日本儒学及其与日本文化和现代化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颇具系统的理论成果。他的日中儒学的比较 (东京六兴出版社 1988年6月版,以下简称比较)、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以下简称文化)、儒家思想与日本的现代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以下简称现代化)三部专著,在揭示日本儒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形态和社会功能、日本儒学对日

2、 本文化的影响、中日儒学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日本现代化的影响等方面的系统论述,的确填补了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空白 ”。并且他在回应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种种论说方面的一 些观点,也已经在国内外起了一定的反响。而且,他力图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也给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以有益的启示。本文将综合介绍其研究成果并对上述问题作出一简要评述。一、日本儒学的发展形态和社会功能日本儒学发展的历史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儒学发展的缩影。从表面形式上看,这种说法是具有相当的合理性的。王家骅认为这个缩影”并非中国儒学的照相式的翻版,而是既影响于日本文化又经日本文化改造的变形物。”(文化自序)因此,结合日本的独特历史、文化环境去揭示日

3、本儒学的具体发展形态,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所发挥的不同社会功能,便成为王家骅研究的起点,也是他研究的重点。按照历史的顺序,他将儒学在日本的兴衰划分为儒学东渡(大和时代)、早期日本儒学(飞 鸟、奈良、平安时代)、作为禅宗附庸的儒学(镰仓、室町时代)、儒学的全盛和日本化(江 户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日本儒学,共五个时期。对于日本儒学的发展形态,王家骅特别 注重其社会功能的分析,自始至终都是围绕其正、负两方面的作用辨证地展开论述的。在论述儒学东渡时,作者通过详细考察当时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历程,分析了中日两国当时的文化势差,从儒学东渡的历史事实中揭示出文化传播的普遍规律(同上,第8页),使之得到了理论

4、的升华。在此基础上,把儒学的传来到平安时代末期的儒学发展界定为日本早期儒 学。这是王家骅的新说。他充分肯定了这一时期的儒学在日本儒学史上的作用及其对日本社 会的重大影响,而且对其表现形态、发展形态和传播方式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从而弥补了以往日本儒学研究大多集中在江户时代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王家骅在文化一书中, 通过对日本早期儒学的分析发现:日本文化特有的多维价值模式在日本古代即已现端倪”,并指出 有用即有价值”这种 非理论的实用主义是日本多维价值观模式的来源”(同上,第42页)。这对我们认识日本文化的整体特征无疑是颇具有启发意义的。而且,王家骅在该书其他章节中,还反复论证这种以 有用性”为价

5、值基准的多维价值观模式在使日本成功地适应西 方文化的挑战方面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儒学的全盛和日本化,即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 是王家骅着墨较多的部分。 在这一历史时期, 朱子学先摆脱了作为禅宗附庸的地位而独立发展,并逐渐成为幕府统治的官方意识形态。继而阳明学、古学兴起,达到了儒学的全盛并完成了其日本化的过程,此后便衰退了。关于日本儒学得以独立和朱子学之受推崇,他认为,这不仅是藤原惺窝和林罗山等儒学者个人思辨努力的结果,也不单是如某些日本学者所说的,是由于江户幕府将军德川家康等人的好学, 而强调应从日本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幕藩统治者的需要中去寻找原因,应从朱子学能以富于思辨性的理论形态论证现世

6、封建秩序的合理性中去寻找原因(见文化,第87 91页)。正是基于此,在江户时代,朱子学作为官学,一方面发挥了稳定幕藩体制和身份等级 制的保守作用,但更多的是发挥了有益的社会功能,如推动了日本人合理主义思维的发展, 为日本接受近代 自然科学 奠定基础等等(同上,第 113页)。对日本的阳明学和古学,他也 多从积极方面肯定其社会功能。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关于儒学在日本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形态及其功能,王家骅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 在比较一书中,视野局限于儒学与国家主义、军国主义的联系这一消极方面。而到文化一书中则开始研究涩泽荣一的论语加算盘”,以寻找传统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伦理观的结合点,认识到 传

7、统价值体系中也包含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主题,”从而总结出日本近代文化变革的正确道路即 寻找传统文化与近代化的接点,创造地扬弃传统文化,有选择地接受西方近 代文化,实行两种的,融入?”(同上,第180页)。这一结论与国内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中国 文化的未来发展必须走综合创新之路的观点在表述上已经十分接近,可谓殊途而同归。在当代,日本的儒学已经融入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情感方式及生活方式之中,成为日本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形态可以用 日用而不知”来概括。王家骅在现代化一书中充分肯定了它对战后日本 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所起的重要作用。二、日本儒学的特色日本儒学的特色是与中国儒学相比较而言的。王家骅

8、对日本儒学特色的把握,首先是建立在对每一具体历史时期日本儒学发展形态的特殊性的详细论述的基础上。例如,日本的早期儒学与中国原始儒学及汉唐经学、宋学传入与日本的禅僧,中日朱子学、阳明学的比较,日本的古学与明末清初顾、黄、王的早期启蒙思想及清朝的考据学的关系等等,通过对中日两国大量的历史现象及诸多儒学家思想的对比分析,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从而得出日本儒学疏于抽象的世界观的思考、重视感觉经验和认识论、赋予感情色彩的伦理观、有德者王”思想逐渐淡化、强调灵活对应现世、与固有思想共存与融合(文化第189208页)等六个方面的一般性特征。而且,这些特征的概括,不仅以中日儒学的具体发展形态的比较为背景,还十分注

9、重比较中日儒学中的一些基本范畴。这就使其论述更加具体而深刻。下面扼要介绍他对理”和 诚”这两个基本范畴的对比分析。王家骅认为,中国儒学较之同时代的西方 哲学,在抽象的本体论思维方面不太发达,日本儒学则比中国儒学更为疏于抽象的世界观思考。在中国,毕竟还形成了熔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及工夫论于一炉的体大思精的宋明理学”的哲学体系。这里的 理”既与万物同在,在逻辑上又是先于、高于、超越于万物的本体存在;既与经验事物的自然规律相联系,又是统治社会的道德规范。有人把中国理性精神的特点概括为实践理性”,但也不否认 它具有许多思辨性的内容”(文化第191页)。日本儒学则有所不同,宋明理学中思辨最强的本体论,

10、在日本儒学的思想体系中未能占有重要地位。即使是接受了,理?这一范畴,他们也更多地将其理解为与经验事物相联系的自然规律与道德准则,而不大将其理解为形而上学的世界的本体存在。”(同上,第192页)。他认为这与日本是文化后进国,抽象思维不成熟以 及日本人思维中 非合理主义”倾向和日本文化的 即物主义”性格有关。关于 诚”,许多日本学者认为中国儒学是以敬”为中心,而日本儒学是以 诚”为中心,由此而导致了中日伦理思想上的差异。王家骅通过对中国儒学史上从孟子经周敦颐到王夫之有关诚”的论述的考察,对上述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不能说中国没有形成以 诚”为中心的儒学, 指出中日儒学的差异并不在于是否形成了以 诚”

11、为中心的儒学理论,而应从考察两国儒学对诚”这一范畴的不同理解中去寻求结论。他认为这种不同理解的表现是:中国的儒学把诚”从带有感情色彩的道德概念逐渐提升为宇宙的本体;而日本儒学则把它从本体论的高度还原为具有人情味的道德概念。因此,与中国伦理思想中较强的禁欲色彩相比较,日本儒学的伦理观表现了对情欲的宽容态度,更富于情感色彩(同上,第197 199页)。这才是两者之差异所在。用范畴的比较来研究中日儒学的异同,似乎是对中国哲学史家方克立等最先提出的中国哲学范畴研究的引申(在 80年代初,方克立等即倡导开展中国哲学范畴研究)。将范畴研究引 申运用于比较研究领域, 丰富了比较思想研究的方法, 开辟了中日思

12、想文化比较研究的新路。三、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王家骅注重从可以搜求到手的研究著作和史料中尽可能多地整理出有关日本儒学发展及其影响的重要史实,把儒学置于日本文化的大背景下,将儒学的发展与日本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成功地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分析日本的思想文化。文化一书中的下篇,分别从 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史学及当代日本社会七个 方面,具体地分析研究了儒家思想在各个文化领域中的影响。这种横向的研究给人以广阔的视野,而在每一个具体的领域中,又再现了其发展过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历史脉络,给人以纵深的历史感。例如在政治领域,从大化革新与周孔之

13、教”、建武中兴”与朱子学的关系,一直谈到 尊王攘夷”思想与明治维新。在法律方面,从养老律令和以礼入法”,经贞永式目和大名家法,一直谈到明治民法中的家族制度等等。这样纵横交织,形成了一幅广阔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图景。透过翔实的历史事实陈述,日本文化的特点便具体而豁然了。这里我们想介绍王家骅对日本神道这一原生形态的民族宗教与儒学的关系的论述,借以理解日本文化的特点。首先,王家骅在文化一书中,论述了日本神道教义从无到有的发展,及其如何受儒佛道 等各种思想的影响与怎样排除这些思想影响欲恢复其本来面目,直至与国家权力结合。他将这一过程分为从原始神道到国家神道五个发展时期,并认为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可以找到当时

14、儒学发展形态的影响。关于日本原始神道,他是通过剖析古事记中有关宇宙生成和演变的神话与儒家典籍淮南子一精神训和周易 一系辞等的关系,来说明无论是其神学思想还是其宗教祭仪活动,都已受到 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同上,第327页)。到平安时代中期,以佛教为根本、 神道为附庸的 本地垂迹”说,则是神佛调和理论化的最初尝试。到室町时代,神佛调和理论 又与儒佛不二思潮互相汇合,发展为各种各样的神、儒、佛一致说。王家骅认为,无论是哪 种一致说,实际上都是由外来思想所准备与培植的,尤其是受到宋学的影响,这并不表明以日本固有之道相标榜的神道出现了什么具有思想独创性的新发展(同上,第336页)。从日本神道与儒、佛等

15、其它宗教与思想的关系中便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日本民族是怎样吸收外来文 化的。日本神道的理论化过程, 是与佛、儒等外来文化在日本产生影响的强弱消长息息相关 的。王家骅形象地比喻说:日本人就象不断追求时髦的少女,哪种外来宗教或思想在日本流行且影响强烈,他们就给神道 ,木偶?披上哪种理论时装” (同上)。因而神道的理论化过程不是思想积累的过程, 而是一个浅薄的不断变换色彩的过程,要在不同阶段的神道理论中寻找一贯性的思想,实在是十分艰难而又成效甚微的事。”(同上,第336 337页)日本神道的发展以及儒学对它的影响,是王家骅对日本文化特性理解的一个最好例证。它充分说明 文化对日本民族来说,始终只是手段,而未象中国那样成为需要维护其纯洁性的目 的。日本民族正是以,有用性?为准则不断摄取与利用多元的外来文化,从而形成其民族文化 的”(同上,第162页)。四、日本儒学对现代化的影响探究日本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是王家骅研究日本儒学的初衷,也是他研究的目的。 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是 为学历程的自然归趋”(现代化第309页)。首先,他清醒地认识到日本的现代化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