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及警示标识试题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671626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8.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及警示标识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及警示标识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及警示标识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及警示标识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及警示标识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及警示标识试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及警示标识试题姓名分数一. 填空题(每题2分)1、事故排风的吸风口,应设在有害气体散发量可能最大的地点。当发生事故向室内放散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和蒸汽时,吸风口应设 在地面以上()处;放散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和蒸汽时,吸风口应设在上部地带,且对于可燃气体和蒸汽,吸风口应尽量紧 贴顶棚布置,其上缘距顶棚不得大于()。2、工作场所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混合后具有协同作用时,应隔开进行生产,分别单独设置(),不得将两者的排风系统联在一起,通过车间的排风管道必须保持()。3、柜形排风罩内有热源存在时,应在排风罩()排风。4、 有毒气体被吸入排毒罩口的过程,不应通过操作者的()。5、

2、产生剧毒物质车间的排风系统和一般车间的排风系统应()。6、排毒罩口与有害气体或蒸汽的发生源之间的距离应尽量靠近并加设围挡;排毒罩口应尽量靠近();排毒罩口的形状和大小应与毒物发生源的逸散区域和范围相适应;罩口应迎着();进风口与排风口位置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排出的污染物又被吸入室内。7、当排风罩不能设置在有害源附近或罩口至有害源距离较大时,可设置()。对于有害物源上挂有遮挡吹吸气流的工件或隔断 吹吸气流作用的物体时应慎用吹吸罩。8、外部罩、接受罩应避免布置在存在()。9、 排风罩应坚固耐用,其材料应有足够的(),避免在 拆装或受到振动、腐蚀、温度剧烈变化时变形和损坏。10、外部罩的罩口尺寸

3、应按吸入气流流场特性来确定,其罩口与罩口连接管面积之比不应超过(),罩子的扩张角度宜小于(),不应大于()。11、当不能将有害物源全部密闭时可设置外部罩,外部罩的罩口应尽可能接近()。12、在有酸、碱作用或存在其他腐蚀性条件的环境,罩体应采用()制作或在材料表面做耐腐蚀处理。在可能产生静电引起火灾爆炸的环境,罩体应采用()材料制作或在材料表面作防静电处理。13、在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入口或作业场所的显著位置,根据需要,设置()或者()警告标识,“戴防毒面具”、“穿防护服”,“注意通风”等指令标识和()、()等提示标识。14、有低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散发,且其散发点较分散的情况下,宜采用()使工作场

4、所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蒸汽达到职业接触限值要求。15、产生或可能存在毒物或酸碱等强腐蚀性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16、为减少对厂区及周边地区人员的危害及环境污染,散发有毒有 害气体的设备所排出的尾气以及由局部排气装置排出的浓度较高的有害气体应通过()设备后排出。17、在放散有爆炸危险的可燃气体、粉尘或气溶胶等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置()或()。18、根据图形标识所表达的意思分为()、()、()、()和()。19、工作场所粉尘、毒物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自然通风或进风口的( );放散不同有毒物质的生产过程所涉及的设施布 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使用或产生()的工作场所应与其他工作场所隔离。20、依据高毒

5、物品目录,在使用高毒物品作业岗位醒目位置设置()。21、 高温防护技术措施主要包括:()、()、()。22、噪声控制的根本途径()。23、 控制噪声的具体技术措施包括:消声、隔声、吸声和()。二、判断题。(每题2分)1、在高毒物品作业场所,设置黄色警示线。在一般有毒物品作业场 所,设置红色警示线。警示线设在使用有毒作业场所外缘不少于 30cm 处。2、贮存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 物质材料的场所,在入口处和存放处设置相应的警示标识以及简明 中文警示说明。3、警示标识(不包括警示线)的平面与视线夹角应接近90角,观察者位于最大观察距离时,最小夹角不低于75角。4、设在固定场所的警示线宽度为10cm。5、指令性标识的背景为蓝色,标示图及外圈均为白色,安全色至少要覆盖总面积的30%。三、简答题(每题5分)(1)简述全面通风气流组织原则(2)简述粉尘及化学毒物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优先选用顺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