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精细化管理材料领导讲话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6716265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备精细化管理材料领导讲话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设备精细化管理材料领导讲话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设备精细化管理材料领导讲话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设备精细化管理材料领导讲话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设备精细化管理材料领导讲话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设备精细化管理材料领导讲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备精细化管理材料领导讲话(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抓住“牛鼻子” 打好翻身仗为全面提升设备精细化管理水平而努力奋斗在化肥厂设备精细化管理推进会上的报告刘继平(2012年4月 日)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设备精细化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的主题是全面总结化肥厂设备管理工作,团结和动员全厂干部员工,以公司2211重点工作为统揽,以“保持生产装置稳定长周期”为主线,以设备精细化管理为抓手,着力构建“全员设备管理”的格局,抓住“牛鼻子”,打好翻身仗,全面提升设备保障能力,确保生产装置稳定长周期运行,为我厂圆满完成年初职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我就推进设备精细化管理作动员报告。一、正视近年来设备管理的现状设备是我们实现生产装置稳定长周

2、期运行的基础。回顾近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厂的设备管理工作,我们不难看出,设备检修频次居高不下、设备故障频繁出现,尤其是机封、轴承等关键备件运行时数日益缩短,大量有效生产时间被非计划停车检修占用,完成产量消耗等任务指标困难重重,检维修费用居高不下。以近两年的检维修为例:2011年,全厂共发生设备故障383次,平均每天发生一次以上设备故障;动设备检修次数达到1076次,平均每天接近3次检修;全年分别更换机封、轴承201套和204套,平均两天更换一次轴承和机封;更换气化炉烧嘴6台,平均每两个月更换一台烧嘴;A/B/C三台磨煤机,共检修16次,其中C磨检修8次;更换干气密封6套,都远远低于正常使用周期

3、。2012年,仅一季度就更换机封49套、更换轴承70套。就机封和轴承的运行时数来讲,按API规范,机封的使用寿命为三年,而我们的机封最低运行时数只有320小时;轴承的最低使用寿命为20000小时,而我们的最低运行时数只有1278小时。如果剔除备件采购质量等外部因素,单从我们的“用、管、修”三个方面分析,之所以长期处于被动救火状态,说明我们的使用和管理不到位,分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近年来,公司在制度建设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制度和标准不可谓不全,但我们在执行上却没有真正做到用制度说话、按标准办事,执行制度打折扣,反映在日常工作中,怕麻烦、走捷径的思想比较普遍

4、。以作业许可制度而言,制度要求网上流程办票、票证要求公示、流转办理要形成闭环。但在执行过程中,手写票多,公示的票证少,特别是基层技术人员,办票不及时,导致检维修人员出工晚基层办票目前基本面是好的,出工晚主要症结是,使加班成为家常便饭,使作业不能全过程受控,质量无法保证,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我们长期处于被动救火状态。以设备包机制和点检制来讲,包机责任不落实、点检走过场是最突出的表现。究其根源,就是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够,要求不严。监督考核不力,尤其对一些专业性强的业务,由于业务能力不强,多数情况下以包代管。而对于检维修单位而言,“顾面子”、当“老好人”、追求“一团和气”的思想占主导地

5、位,一定程度上也是主管部门“护短”养成的陋习,使制度规范成了摆设,背离了严格管理的方针。二是管理流程不清晰。一方面是由于专区技术人员对岗位职责模糊不清,对每天该干什么、怎么干不清楚;另一方面,业务技能满足不了履职需要,习惯于接受领导的安排,不善于独立思考,关键时刻不能独当一面,有了任务不知道如何部署、如何把控、如何评价,工作缺乏计划性。究其原因,首先,管理流程不清楚,工作关系不顺,领导之间不相互通气,一项工作多头指挥;其次,传帮带脱节,基层领导没有充分履行培养人的职责,凡事乐于事必躬亲,不善于个技术人员交任务、压担子;再次,请示汇报制度执行不到位,安排完工作,领导不过问,技术人员不主动汇报,工

6、作有头无尾。三是专业协作脱节。长期以来,设备、工艺专业界限过于明晰,专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没有形成共同研究生产问题的有效机制,工艺系统不清楚设备性能,设备系统不掌握工艺状况,有的车间还存在着工艺技术员与设备技术员之间互相设防,互相拆台的现象。特别是车间设备技术人员,不主动学习工艺流程,把自身的定位人为的摆在维修层面上,忽视了对操作系统工艺指标执行情况、员工巡回检查情况、设备润滑情况、机泵的盘车、定期切换情况等使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而在工艺管理方面,工艺技术人员则把自身定位于设备管理以外,放弃了生产过程中对设备的维护保养职责,没有主动为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创造有利条件,有的单位盲目追求经济

7、效益,对违反工艺指标操作现象视而不见,使设备长期超温、超负荷运行;有的单位为了节省开工时间,违反操作规程,擅自省略开车步骤,野蛮操作,加速了设备故障的几率。从某种程度上讲,违反工艺操作是设备故障的最大隐患。四是对生产故障的管控不严格。严格故障管理是我们追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故障很多,但我们却没有对各类故障进行认真梳理,从技术层面去分析深层次原因,对故障的认识还停留在表象上,特别是对一些不明原因的故障,在没有找到问题根源的情况下,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常常是抱着边走边看侥幸的心理恢复开车,把故障隐患遗留下来,结果是故障重复出现,最终从小故障变成大故障,把

8、小修变成大修,浪费了大量生产时间。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形成各专业对故障管理的共识,从科室到基层车间,专业管理的主要部门不能充分履行监督和管理的职能,追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五是专业管理作风不扎实,持续效力发挥不足。近年来,由于生产装置陆续进入故障多发期,特定的条件使我们的专业管理工作陷入一个怪圈,厂、车间两级专业管理队伍,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攻坚克难、吃苦奉献、连续作战毫不含糊,但是对日常管理工作却表现得软弱无力,一些抓细节、抓养成,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去夯实的基础性工作很不到位,整体呈现出持续下滑的现象,例如台账动态管理、设备管理平台系统动态录入环节、动设备包机、点检环节等等,没有形成常态化

9、,经常突击补课,以至于台账、资料不全、经不起检查,甚至有的台账资料在需要时发挥不了作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工作作风不扎实,一些好的方法、好的作风没有得到有效传承,传帮带作用没有发挥五是全员参与设备管理的氛围没有形成。设备的稳定长周期运行,需要全员全过程参与,设备管理不单单是机动部门的职责,生产、安全等各个系统都应该参与。但是,在整个设备管理过程中,一线员工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日常巡检、包机履职环节还有漏洞,开机、停机细节方面时有问题出现;工艺、设备技术人员与岗位员工三方合力维护设备运行的互补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使设备运行过程管理缺乏有效支撑。六是对电仪等专业的监督管理乏力。对电

10、仪等专业的监督管理一直是我们的“软肋”,由于体制的变化,我们的专业管理科室和基层车间,缺乏电仪专业技术人员,使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电仪故障方面一直处于弱势,很多时候,设备故障涉及到电仪问题时,除非是非常明显的问题,多数情况下我们就只能旁观,加之我们在监督考核方面的机制仍然不够完善,因此,电仪问题制约生产装置稳定长周期的情况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尽管如此,我们的专业管理部门也不能放弃对电仪等专业的监督和管理,更不能游离于监督管理职能以外,而应主动加强与电仪的沟通与协调,不断完善加强电仪专业监督管理的机制,最大限度的降低电仪故障给生产运行带来的风险。二、正确认识全面推进设备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通过认真

11、分析近年来的设备管理现状,我们已经看到,全面推进设备精细化管理迫在眉睫。近年来,公司对设备检维修费用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费用指标逐年减少,然而,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各生产装置已经陆续进入设备故障的高发期。如何使有限的费用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关键就在于全面加强设备精细化管理,做足“用”和“管”两篇文章。在年初召开的四届三次职代会上,我们已经明确提出要把落实“2211”重点工作,作为全面推进设备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康厂长在工作报告中强调:“设备系统要把功夫下在提升保障能力上,努力为生产系统实现平稳操作,优化运行创造有利条件;生产管理系统要把长周期和优化稳定放在首位,严格控制工艺指标,减少工艺波动,

12、杜绝非计划停车,为设备运行的平稳奠定基础。”同时指出:“要在全厂建立生产、机动两大专业系统的沟通与合作机制,真正在技术攻关、新技术应用、技改技措、攻坚克难上形成合力”。因此,全厂各车间,各专业管理科室,都要高度重视设备精细化管理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加强设备精细化管理,是我们保持生产装置稳定长周期优化运行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全面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全厂各单位、各专业管理科室,都要摒弃专业壁垒,打破管理界限,跳出各自为阵的圈子,着力构建“大设备管理”的格局,切实从生产管理、工艺操作、安全保障、制度执行、技术攻关等各个方面,为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创造有利条件,真正通过规范操作和精细

13、化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设备故障的几率,最大限度的延长装置运行周期,真正抓住“牛鼻子”,彻底扭转被动救火的状态。近两年,我们围绕保持装置长周期需要,先后建立了“大机组管理例会”、“专业管理协调会”、“一体化周检”、“十大不可违背安全条款科室轮值制度”等一系列措施,而且围绕“夯三基”,在全厂持续开展了“刻样板、铸精品”活动、“设备创完好”活动和“创先争优破解难题”活动等,都为我们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刻样板、铸精品”活动,每一个科室都确定了一个专业管理的精品,每一个车间都确定了一个精细化管理的样板,为我们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建立了一个好的开端,只要我们扎扎实实、持之以恒把每一项工

14、作都做好,就一定能够在精细化管理去的丰厚的回报。三、落实“2211”重点工作,全面推进设备精细化管理。为了进一步夯实设备管理基础,增强企业管控能力,兰州石化公司制定下发了2012年设备精细化管理“2211”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目前,机动科已经制定了设备精细化管理初步工作计划,对润滑管理、设备技术攻关、设备创完好和解决设备管理系统存在问题等四个方面的工作进行的安排。按照设备精细化管理要求,这个安排只能作为2012年的阶段性工作,只是设备精细化管理推进工作的开端,要全面推进我厂的设备精细化管理,不仅是机动系统,各专业科室和基层车间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按照公司设备精细化管理的部署,2012年,我们必须

15、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化肥厂设备精细化管理2012年第一阶段工作计划,扎实推进润滑管理、设备技术攻关、设备创完好三项重点工作。各单位要按照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完善工作措施,确保到年底,设备润滑成为我厂机动系统的的精品业务,彻底扭转我厂润滑管理的被动局面。二是要扎实推进干部走动式管理,落实专业管理人员职责。要通过加强走动管理,做到三个心中有数,即:专业技术人员要对设备的运行工况心中有数,特别是基层车间的技术人员,要全面了解专区内所有设备的运行状况、工艺指标要求和在生产过程中的变化;对设备存在的隐患心中有数,作为车间主管领导、专区技术员,要全面掌握本辖区所有设备隐患,要

16、每天对隐患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解,有针对性的做好研究和分析,并严格执行请示汇报制度,同时做好检修计划,及时消除隐患缺陷;对设备的现场检修作业心中有数。从机关科室到基层车间,要加强对现场检维修作业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确保现场作业全过程受控。三是狠抓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作为设备系统的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高严细实作风,始终做到高标准、严要求,认真研究专业技术,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切实以提高全面理解上级工作部署、领会工作要求、执行公司各项管理制度的能力,真正做到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执行上级安排部署坚决,在规章制度面前不打折扣,不讲情面,不走过场。四是严格执行作业许可制度,深刻理解规范办理工作票证的重要意义。要充分认识到“每天忙碌救火就是设备管理工作的失职”,要把“实现设备长周期稳定运行”作为设备管理的目标,着力在提高办票效率、提高检修效率、提高设备运行效率上做好文章,抓出成效。五是要加强设备管理考核。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坚决摒弃“护短”和“老好人”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