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高程测量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6714033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角高程测量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角高程测量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角高程测量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角高程测量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角高程测量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角高程测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角高程测量(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图 5-35(5-54)5.9三角高程测量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由测站向照准点所观测的垂直角(或天顶距)和它 们之间的水平距离,计算测站点与照准点之间的高差。这种方法简便灵活,受地形条件 的限制较少,故适用于测定三角点的高程。三角点的高程主要是作为各种比例尺测图的 高程控制的一部分。一般都是在一定密度的水准网控制下,用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测定 三角点的高程。5.9.1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公式1.基本公式关于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计算高差的基本 公式,在测量学中已有过讨论,但公式的推导是以水 平面作为依据的。在控制测量中,由于距离较长,所 以必须以椭球面为依据来推导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公 式。

2、如图5-35所示。设s为A、B两点间的实测水平0距离。仪器置于A点,仪器高度为i。B为照准点,1砚标高度为v,R为参考椭球面上AB的曲率半径。PE、AF分别为过P点和A点的水准面。PC是PE在 P点的切线,PN辺光程曲线。当位于P点的望远镜 指向与PN相切的PM方向时,由于大气折光的影响, 由N点出射的光线正好落在望远镜的横丝上。这就是 说,仪器置于A点测得P、M间的垂直角为a。1,2由图5-35可明显地看出,A、B两地面点间的高 差为h = BF = MC + CE + EF MN NB1,2式中,EF为仪器高i ;NB为照准点的觇标高度v ;而CE和MN分别为地球曲率和折光1 2影响。由D

3、式中R为光程曲线PN在N点的曲率半径。设-=K,则1 RKMN =. S 2 = S 22R R 02R 0K称为大气垂直折光系数。图 5-36(5-56)由于A、B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s与曲率半径R之比值很小(当= 10km时,s所 0 0 0 对的圆心角仅5,多一点),故可认为PC近似垂直于OM,即认为PCM90,这样 APCM可视为直角三角形。则(5-54)式中的MC为MC = s tan a0 1,2将各项代入(5-54)式,则A、B两地面点的高差为h1,2=s tan a + 丄 s 2 + i 丄-v01,22R 0 i2R 02=s tan a + 匕 s 2 + i - v01,

4、22R012令式中廿=CC 一般称为球气差系数,则上式可写成h = s tan a + Cs2 + i 一 v(5-55)1.2 01,2012(5-55)式就是单向观测计算高差的基本公式。式中垂直 角a,仪器高i和砚标高v,均可由外业观测得到。s为实 0 测的水平距离,一般要化为高斯平面上的长度d。2距离的归算在图5-36中,H、H分别为A、B两点的高程(此A B处已忽略了参考椭球面与大地水准面之间的差距,其平 均高程为H =丄(H + H ),mM为平均高程水准面。由于 m 2 AB实测距离s 般不大(工程测量中一般在lOkm以内),所 0以可以将s视为在平均高程水准面上的距离。0由图5-

5、36有下列关系s R + H H= 1 + ms RRHs = s (1 +)0R这就是表达实测距离s与参考椭球面上的距离s之间的关系式。0参考椭球面上的距离s和投影在高斯投影平面上的距离d之间有下列关系s = d (1 )(5-57)2 R 2式中y为A、B两点在高斯投影平面上投影点的横坐标的平均值。关系式(5-57)的推m导将在第八章中讨论。将(5-57)式代入(5-56)式中,并略去微小项后得s = d (1 + m )(5-58)0R2R 23.用椭球面上的边长计算单向观测高差的公式将(5-56)式代入(5-55)式,得h = s tan a (1 +m) + Cs 2 + i 一 v

6、1,2 1,2 R 1 2式中Cs2项的数值很小,故未顾及s与s之间的差异。04.用高斯平面上的边长计算单向观测高差的公式 将(5-57)式代入(5-59)式,舍去微小项后得Hy 2h = d tan a + Cd2 + i 一 v + d tan a ( m 一 m)1.2 1,2 1 2 1,2 R 2R 2H y 2 =d tan a + Cd2 + i 一 v + h ( m 一 m-) 1,2 1 2 R 2R 2式中 h = d tan a 。1,2令Ah = h ( m l)1,2 R 2R 2 则(5-60)式为5-59)5-60)5-61)5-62)h = d tan a +

7、 Cd 2 + i 一 v + Ah1,2 1,2 1 2 1,2(5-61)式中的H与R相比较是一个微小的数值,只有在高山地区当H甚大而 mm 高差也较大时,才有必要顾及空方这一项。例如当H = 1000m,h = 100m时,带这一RmR项对高差的影响还不到0.02m, 般情况下,这一项可以略去。此外,当y = 300km,h = 100m时,C 这一项对高差的影响约为O.llm。如果要求高差计算正确 m2R 2到O.lm,则只有Ch项小于0.04m时才可略去不计,因此,(5-62)式中最后一项Ah2R 21,2只有当H ,h或y较大时才有必要顾及。mm5对向观测计算高差的公式一般要求三角

8、高程测量进行对向观测,也就是在测站A上向B点观测垂直角a ,1,2而在测站B上也向A点观测垂直角a,按(5-62)式有下列两个计算高差的式子。2,1由测站A观测B点h = d tan a + i 一 v + C d 2 + Ah1,2 1,2 1 2 1,2 1,2h2,1=d tana +i2,1 2一 v + C1 2,1d2 + Ah2,1则测站B观测A点式中,i、v和i、v分别为A、B点的仪器和觇标高度;C和C为由A观测B和B 1 1 2 2 1,2 2,1观测 A 时的球气差系数。如果观测是在同样情况下进行的,特别是在同一时间作对向观测,则可以近似地假定折光系数K值对于对向观测是相同

9、的,因此C = C。在上1,2 2,1面两个式子中,Ah与Ah的大小相等而正负号相反。1,2 2,1从以上两个式子可得对向观测计算高差的基本公式h= dtan1 (a -a ) + 1(i + v )一 (i 一v ) + Ah(563)1,2( 对向)2 1,22,1 2 1 1 2 2 21,2式中Ah = (Hm 一境)-h1,2 R 2R2h = dtan (a a )2 1,2 2,16.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高差计算公式由于电磁波测距仪的发展异常迅速,不但其测距精度高,而且使用十分方便,可以 同时测定边长和垂直角,提高了作业效率,因此,利用电磁波测距仪作三角高程测量已 相当普遍。

10、根据实测试验表明,当垂直角观测精度m 2.0,边长在2km范围内,电磁 a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完全可以替代四等水准测量,如果缩短边长或提高垂直角的测定精 度,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测定高差的精度。如m 1,5,,边长在3.5km范围内可达到四a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边长在1.2km范围内可达到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可按斜距由下列公式计算高差D2h = D sin a + (1 K)cos2 a + i Z(564)2R式中,h为测站与镜站之间的高差;a为垂直角;D为经气象改正后的斜距;K为大气 折光系数;i为经纬仪水平轴到地面点的高度;Z为反光镜瞄准中心到地面点的高度。5.9.2垂直角

11、的观测方法垂直角的观测方法有中丝法和三丝法两种。1. 中丝法 中丝法也称单丝法,就是以望远镜十字丝的水平中丝照准目标,构成一个测回的观 测程序为:在盘左位置,用水平中丝照准目标一次,如图5-37 (a)所示,使指标水准器气泡 精密符合,读取垂直度读数,得盘左读数L。在盘右位置,按盘左时的方法进行照准和读数,得盘右读数R。照准目标如图5-37 (b) 所示。三丝法就是以上、中、下3条水平横丝依次照准目标。构成一个测回的观测程序为:在盘左位置,按上、中、下3条水平横丝依次照准同一目标各一次,如图5-38 (a)图 5-37图 5-38在盘右位置,再按上、中、下3条水平横丝依次照准同一目标各一次,如

12、图5-38 (b)所示,使指标水准器气泡精密符合.分别进行垂直度盘读数,得盘右读数R。在一个测站上观测时,一般将观测方向分成若干组,每组包括24个方向,分别 进行观测,如通视条件不好,也可以分别对每个方向进行连续照准观测。根据具体情况,在实际作业时可灵活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如T3光学经纬仪仅有一 条水平横丝,在观测时只能采用中丝法。按垂直度盘读数计算垂直角和指标差的公式列于表5-10。表 5-10仪器类型计算公式各测回互差限值垂直角指标差垂直角指标差J1 (T3)a = LRi = (L + R) 180。1010J2 (T2, 010)a -十(R L) 180。i =十(L + R) 360

13、。15155.9.3球气差系数C值和大气折光系数K值的确定大气垂直折光系数K,是随地区、气候、季节、地面覆盖物和视线超出地面高度等图 5-39条件不同而变化的,要精确测定它的 数值,目前尚不可能。通过实验发现, K值在一天内的变化,大致在中午前 后数值最小,也较稳定;日出、日落 时数值最大,变化也快。因而垂直角 的观测时间最好在地方时10时至16 时之间,此时K值约在0.080.14之 间,如图5-39所示。不少单位对K值 进行过大量的计算和统计工作,例如 某单位根据16个测区的资料统计,得出 K = 0.107。在实际作业中,往往不是直接测定K值,而是设法确定C值,因为C = 匕。而2R 平

14、均曲率半径R对一个小测区来说是一个常数,所以确定了C值,K值也就知道了。 由于K值是小于1的数值,故C值永为正。下面介绍确定C值的两种方法。1.根据水准测量的观测成果确定C值在已经由水准测量测得高差的两点之间观测垂直角,设由水准测量测得的高差为h, 那么,根据垂直角的观测值按(5-55)式计算两点之间的高差,如果所取的C值正确 的话,也应该得到相同的高差值,也就是h = s tan a + Cs 2 + i 一 v0 1,2 0 1 2在实际计算时,一般先假定一个近似值C,代人上式可求得高差的近似值h,即00h = s tan a + C s 2 + i 一 v0 0 1,2 0 0 1 2即h - h = (C - C )s 20 0 0或h 一 hC - C =(5-65)0 s 20令式中C-C =AC,则按(5-65)式求得的AC值加在近似值C上,就可以得到正确 00的 C 值。2. 根据同时对向观测的垂直角计算C值设两点间的正确高差为h,由同时对向观测的成果算出的高差分别为h和h由于1,2 2,1是同时对向观测,所以可以认为C = C = C,则1,2 2,1 0h = h + ACs 21,2 0-h = h + ACs 22,1 0由以上两式可得h + h/、AC =十 *(566)2s0从而可以按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