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的描述说课稿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6712032 上传时间:2022-07-2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波的描述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波的描述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波的描述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波的描述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波的描述说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械波的描述一.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机械波的描述是物理教材高中一年级第二册(必修)的第四章周期运动的E节 内容.本节是机械波的产生这节知识的延伸,同时也是机械振动知识的拓展应用, 机械波是机械运动中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它作为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广泛地涉及 物理学的各个领域.上好这节课不仅可以巩固以前学过的有关运动学和动力学的 知识,还为今后电磁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理解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学会久二VT的基本应用并初步认识简谐横波的图像。 培养观察分析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过程与方法 体验合作过程中学习的快乐 .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的关系和图像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波动过程的细节 不容易体现出来,教学过程通过学生的感官与认知,以及多媒体课件模拟物理动 态过程的方法,使学生获得较直观的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激发 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二. 学情分析我校高一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解决 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社会的热 点问题有一定的关注度,也有自己的见解与主张,但在学习过程中归纳总结的能 力不强,但观察能力和表述能力还可以。三. 教法与学法本节课首先采用

3、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汶川地震的实景展示,引导学生 进行地震波的问题探究和讨论,以期达到教学目标.为了使学生能认识机械波这一 特殊的运动形式,教学中可以渗透合作学习的教改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突出 学法指导,思维启发,和师生的情感交流.通过学生绳波小实验和教师实验演示及 多媒体课件动态模拟物理过程,逐层深入,让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创设的问题中进 行分析探究。四. 教学过程设计(1)教具:发波水槽(投影仪),软绳(1.5m)1根,软绳(1m)24根,超声 波发生仪,多媒体系统。(2)教学主要实施步骤1. 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汶川地震的场景,请同学讲述他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切身感 受,准备一个发

4、波水槽,放在桌上演示低频振动产生的水波(实物投影仪投影到 屏幕上)(5分钟)2. 学生实验:学生(同桌两人)用于抖动课前准备好的绳子(1m左右,不要太 细,也不要太粗,柔软度较好),会看到凹凸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 成绳波。鼓励学生如何能形成比较好的绳波,可以相互交流,请做得好的小组上 台演示(10分钟)上述现象,都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波的情形,那么我们如何来描述这个波呢?3. 学生合作学习:通过设问和观察以及学生的合作实验,发现:图形在发生着变 化,波的频率不同,振幅不同,波传播的快慢不同。(3)4. 得出波速、频率(周期)、波长这些物理量,通过现象分析得出这些量的决定 因素。(7)

5、5. 计算机模拟波的传播过程,得出简谐波的图像以及波长与波速周期的关系。(8 分钟)6. 巩固过程:例题分析(P26例题一,P27例题二)与总结(7分钟)(例题一巩固 波速和周期的决定因素,例题二巩固波长波速频率的关系)7. 结束语:通过对机械波的初步认识,如果我们能掌握它们的特征,我们就可以 对它进行研究,就能很好的利用它为我们服务(例如超声波测车速等),同时如 果我们掌握了它产生和传播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对它进行监测,可以一定程度上 避免它产生的对人类的危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这方面继续进行研究。8. 作业布置:选择练习册上4.8.10.11(说明分别训练那部分内容,与课堂内容的 关系,以及

6、选择的目的)五. 教学说明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认为科学教学方法是让学生们参与以探究为目标的学习活 动,提升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从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 用发波水槽和合作实验让学生先观察波的特点,做得好的同学到讲台前来展示, 让同学讨论得出描述波的一些物理量,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此时学生已经有了基 本的认识,在通过多媒体模拟观察,对A=VT和波的图像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本节课主要以学生的动手、观察和思维活动为主,在不同的时间段激发学生的探 究欲望,使学生整节课都十分兴奋。学生感受探究波的特征用时15分钟,是本 节的探究核心,学生合作学习,归纳描述波的物理量用时10分钟,是本节课学 生学习的重要过程,计算机模拟波传播的动态过程和图像用时8分钟是本节课知 识的升华。简单的例题分析是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六:主要的方法与手段本节课在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先采用汶川地震的社会效应激起 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进入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在自制的教具中采用不 同频率的水波传播过程对比,发现两水纹间距不同,为学生提出问题做了很好的 铺垫,利用多媒体演示波的动态过程进一步深化了波的图像的理解,使时空概念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初步印象。备注:研究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1、观察现象2、研究分析3、归纳总结。描述物理过程的一般方法1、文字描述2、数学函数描述3、坐标图像描述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