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共12页)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6711544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共12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共12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共12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共12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共12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共12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共12页)(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总论1 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著: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2 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遗失):金疮瘛疭方。3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治疗狂犬病。4 孙思邈千金方提出:葱管导尿、动物肝脏治疗夜盲。5 宋太平圣惠方提出:“五善七恶”学说、砒剂治疗痔核。6 金元时期外科学代表作:陈自明外科精要、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齐德之外科精义、危亦林世医得效方。7 明清时期,外科三大主要学术流派:陈实功外科正宗代表的“正宗派”,八纲辩证,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王维德外科全生集代表的“全生派”,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

2、法则,反对滥用针刀。提出对阴疽的治疗,创立了阳和汤、犀黄丸、小金丹、阳和解凝膏等治疗阴疽的名方;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代表的“心得派”,“外疡实从内出论”,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将温病学说思想引入外科病证治,创立了外科三焦辩证,治疗上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8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主要是疮疡及骨伤,包括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其学科界限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及窍道,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9 疾病的命名原则: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10 疡:外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3、11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12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13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14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露于疮口之外的腐肉。15 根盘:肿疡基底部周围的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16 根脚:肿疡的基底根部。17 护场: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致于深陷或扩散形成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18 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19 五善:病程中出现的好的征象,表示预后良好。包括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凉,舌润不渴,寝寐

4、安宁)、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肺善(声音响亮,不咳不喘,呼吸均匀,皮肤润泽)、肾善(身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20 七恶:病程过程中不好的征象,预后较差。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21 顺证: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是正常的征象。22 逆证: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而出现的不良症状,是反常的征象。23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盛正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24 外科疾病的辩证:辩病、阴阳辩证、部位辩证、经络辨证、局部辩证。25 阳证与

5、阴证辩证重点: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黯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疼痛感觉剧烈、拒按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血脉、筋骨脓液质量稠厚稀薄溃疡形色红活润泽苍白紫黯病程长短较短较长全身症状初起形寒发热、口渴纳呆、便秘尿赤,溃后渐消初起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虚热,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26 十二经络气血的多少: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其病多易溃易敛,实证居多,治疗注重行气活血。太阳经、厥阴经为多血

6、少气之经,其血多则凝滞,气少则外发较缓,治疗注重破血、补托。少阳、少阴、太阴经为多气少血之经,其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治疗时注重行气、滋养。27 肿为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形成的体表症状。肿的性质:热、寒、风、湿、痰、气、瘀血、脓、实、虚。28 痛是气血凝滞、阻塞不通的反映。原因有:寒、热、风、气、湿、痰、脓、瘀血。29 肿与痛的结合辩证:肿为气血壅滞、痛为气血不通。先肿后痛,其病在肌肤;先痛后肿者,病在筋骨。30 麻木是由于气血失调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气血不达而成。31 脓是因皮肉之间热盛肉腐蒸酿而成。确认成脓的方法有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32

7、应指:用两手食指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有一种波动的感觉称为应指。33 溃疡形态:化脓性、压迫性、疮痨性、岩性、梅毒性。34 内治法总则:消、托、补。35 消法(祛邪):适用于尚未成脓的初起疮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是运用方药使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疗总则。36 托法(出脓):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辅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外疡中期(成脓期)。分为补托法和透托法。37 补法(补气血):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补法是治疗虚证的法则。38

8、外科开方特点:攻邪之品、行气活血药、通经活络、补益药。39 内治法的具体应用:解表法(银翘散、牛蒡解肌汤、荆防败毒散);通里法(大承气汤、黄连汤、润肠汤、凉膈散);清热法(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知柏地黄丸、清骨散);温通法(阳和汤、独活寄生汤);祛痰法(二陈汤、清咽利膈汤合二母散);理湿法(平胃散、二妙丸、龙胆泻肝汤);行气法(逍遥散、清肝解郁汤、开郁散);合营法(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的目的,桃红四物汤、大黄蛰虫丸);内托法(透脓散、托里消毒散、神功内托散);补益法(四君子汤、四物汤);调胃法(异功散、二陈汤、益胃汤)。40 外治法是运

9、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原则:消、溃、敛。41 外治法药物疗法:a 膏药: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皆可用,如太乙膏、千捶膏;b 油膏:肿疡、溃疡,皮肤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及肛门病,如金黄膏、玉露膏;c 箍围药: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成脓及溃后皆可;d 草药:阳证红肿热痛者;e 掺药:将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42 箍围药:以醋调散瘀解毒;酒调助行药力;葱、姜、蒜、韭汁调辛香散邪;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清凉解毒(其中丝瓜叶汁调制的玉露散治疗暑天疖肿效果好);鸡子清

10、调缓和刺激;油调润泽肌肤。43 外治法方药用药特点:相畏、相反等诸多禁忌药皆可使用;剂量不同,作用不同(九一丹、八二丹);剂型不同,作用不同(金黄散、金黄膏)。44 手术疗法是运用手术刀把脓肿切开,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毒邪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愈合的目的。一切外疡,无论阴证、阳证,确定成脓者,均可使用。各论疮疡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疮疡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和内伤。外邪引发的疮疡以火毒、热毒表现最为常见。风、寒、暑、湿邪后期皆可化火。以上各种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产生肿痛症状。治疗疮疡的治则以清热解毒为主。初期宜箍毒消肿(阳证金黄散

11、、玉露散、太乙膏、千捶膏;阴证回阳玉龙散、阳和解凝膏);中期脓熟宜切开排脓;后期宜提脓祛腐、生肌收口(阳证八二丹、九一丹;阴证七三丹、五五丹)。【疖】概念: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特点: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病因病机:热、湿、火毒。临床表现:皮肤红肿疼痛,可伴有发热、口干、便秘、苔黄、脉数等症状。可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治疗:清热解毒为主。1 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2 暑热浸淫:清暑汤。3 体虚毒恋,阴虚内热: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4 体虚毒恋,脾胃虚弱: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疔】概念:发病迅速,

12、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颜面部疔疮主要因火热之毒为患。临床表现:多发于额前、颧、颊、鼻、口唇等部。初期粟米样脓头,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36cm,根深坚硬,状如钉丁状,重者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中期肿势范围增大,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伴发热,口渴,便干溲赤;后期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随脓外出,肿消痛止,身热渐退。该病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治疗:清热解毒为大法,火毒炽盛宜凉血清热解毒。a. 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b. 火毒炽盛: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手足部疔疮内因脏腑火毒炽盛,外因手足部外伤染毒。治疗:清热解毒为主,发于下肢

13、者清热利湿。a. 火毒凝结: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b. 热盛肉腐: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炙山甲。c. 湿热下注:五神汤和萆薢渗湿汤。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治疗:清热解毒,活血散瘀。a. 火毒入络:五味消毒饮。b. 火毒入营: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烂疔(气性坏疽)临床表现:创伤史,患肢沉重包裹感,继而出现胀裂样疼痛,疮口周围皮肤高度水肿,紧张光亮,按之陷下不能即起,迅速成片,状如丹毒,皮色暗红。伴高热、寒战、头痛、烦躁、呕吐、面色苍白或神昏谵语。治疗:清热泻火,

14、利湿解毒,合营散瘀。a. 湿火炽盛:黄连解毒汤合萆薢化毒汤。b. 毒入营血: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疫疔(皮肤炭疽)具有传染性。初期皮肤上小红色斑丘疹,奇痒不痛,全身轻微发热,继而成脓,肿胀,灼热,然后水疱干燥,形成暗红色或黑色坏死,坏死组织周围有成群小水疱,同时肿势散漫,软绵无根,淋巴肿大。治疗:疫毒蕴结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痈】概念: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特点: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伴恶寒发热、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洪数,一般不会内陷。治疗:清热解毒、合营消肿。1 火毒凝结:仙方活命饮。2 热盛肉腐: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3 气血两虚:托

15、里消毒散。外治:按一般阳证疮疡治疗,同总论。【有头疽】(痈,为西医病名,下同)概念:发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特点:初期皮肤上粟粒样脓头,红肿热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范围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易内陷。发于项背部病情较重,不易透脓,易内陷。治疗:1 火毒凝结: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2 湿热壅滞:仙方活命饮。3 阴虚火炽:竹叶黄芪汤。4 气虚壅滞: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控制血糖,广谱抗生素。【发颐】(化脓性腮腺炎)发于热病后期,多一侧发病,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重者可内陷。【丹毒】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