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发西游论心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6697939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DOC 页数:126 大小: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新发西游论心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张新发西游论心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张新发西游论心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张新发西游论心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张新发西游论心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新发西游论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新发西游论心(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游论心张新发前言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这是大众认同的,这个观点没有错。其实也是这样,整部西游记,都写的是神话故事。但是我要说,西游记不仅仅是神话小说,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下去,就会发现西游记所蕴含的意义,就不只是塑造几个人物,用一些神奇的故事情节把他们联系起来,给人们茶余饭后谈古论今时提供一点聊天的话题那么简单了。在那些离奇古怪的故事情节里面,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三大主流佛、道、儒的思想精粹。广博的知识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禅、易、医、巫等,理论都非常精深。 首先,西游记是一部佛学著作。本来,佛学著作包括了经、律、论,西游记不是经,也不是律,更不是论,是一部小说,不能算是佛学著作的。但西

2、游记里有一个唐三藏,三藏就是经、律、论。唐僧西天取经,是依经律论而行的,所取之经也是佛教的三藏经典。佛教讲心,所谓即心即佛,就是佛教经律论中的主体内容,修心则是修行实践中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因此西游记里面就有一个孙悟空。孙悟空是源流、是灵根、是心性、是大道,这在西游记的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里,就暗示了出来了。一部西游,就是写孙悟空,其实就是写心。整个西天取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修行人的心路历程。 其次,西游记是一部弘扬真道、破除邪道的书。孙悟空上闹天宫,下闹地府,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就让他一脚蹬倒。取经路上,孙悟空成了佛教徒,而妖魔鬼怪的歪法邪术都给孙悟空一一识破。最后到了西天,

3、见到如来,取得无字真经和有字真经,而这正是佛法。西游记弘扬了禅,让唐僧这个金禅子成了佛,也让孙悟空这个本心成了佛,这就是佛教即心即佛的理念。 西游记还运用了许多周易的理论,用周易解析了许多修行方面和人生实践的难题。可以说,西游记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并把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圣人、佛的境界揭示了出来。吴承恩的精神境界应当达到了很高的地位,他留下了西游记,说不定正是他的人生实践的经验总结。因此,西游记对于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有着较高的精神追求的人,都会有很大的帮助。甚至,当我们潜心参究西游记时,会突然触动灵机,豁然开朗而明心见性,觉悟本来。 西游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者必读之书,西游论心则是了悟宇宙

4、人生者开卷有益之书。一石猴出世 西游记是一部好书,古来多有评论,享有非常崇高的声誉。古今中外,研究西游记者大有人在,只是大多都是在世俗层次上去探讨,很少有人从宗教的角度,深入地研究它。 其实,西游记的写作宗旨,它的主题思想,本来就是描述佛法的理论和实践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西游记这部书在宗教方面的价值就非常之高,简直无法估量,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啊。 有一个成语叫心猿意马,是说心好动,一点也不安分,就象猴子一样。你看孙猴子多好动,一刻也不得安宁。我们的心也是这样,从来也没有安静过。吴承恩把它应用到西游记里,用猴子来象征心,运用艺术的手法,生动的故事情节,把猴子的出世,修行,炼魔,成道,写得活灵活

5、现,淋漓尽致,吴承恩可真是够伟大了。 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这个标题有点巧妙,一般的人是看不懂的。什么灵根啊,源流啊,还有心性,大道之类的,真是莫明其妙。其实,吴承恩并不只是为写故事而写故事,他的故事里,是有深刻涵义的。灵,是指心灵,根,是指根本,灵根,就是心的根本,就是本来的心。源就是本源,源头;流,就是从源头流出的万物。佛教认为: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为万物之源。无心,万物之是否存在,都不能被认识;心生了,才有认识事物之心,这个认识本来就由心所生。因此,这个标题暗含有心的出生的意义。而这一回,是写石猴出世的。由此可知,吴承恩写石猴出世,实际上就是写心的生起。心

6、性就是石猴,大道是由心生出来的,心之所以会生起大道,就是由于修持的缘故,修心养性就是大道,就是正道。这就是这回标题的含义。 现在,我们来看看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吧。 石猴是出生在一个称为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的花果山上。在这里,十洲和三岛都是指空间,是一个无穷大的空间。十州,是十方的意思,东南西北加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共八方,再加上方和下方,就是十方;三岛指三维,即上下,左右,前后。祖脉是源头,来龙也是源头。那麽,十洲三岛的源头是什么?也就是说,宇宙的来源是什么?佛教认为,宇宙的源头在心里,境由心生,还由心灭,因此宇宙的生灭是随着心的生灭而生灭的。花果山有点类似圣经的伊甸园,一个自由自在幸福快乐

7、的地方。石猴的出生地就是在宇宙的源头心地里。在心地里,有个快乐的地方,就是花果山。这里有一块仙石,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围圆,象征周天365度,二十四节气。这块仙石也是时空的代表周天是空间,二十四节气是时间。石猴就是从这块仙石里爆裂出来的。他出世了,来到这个有空间又有时间的地方了,这里充满着快乐其实,这个娑婆世界(佛教把我们这个具有对立统一规律的世界叫娑婆世界)虽然有快乐,但也有痛苦。快乐是短暂的,而痛苦才是永恒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这是众所周知的哲学观点。因此,有对就有错,有是就有非,整个世界处于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中

8、。石猴就是在这样一个二元世界里出世了。然而,吴承恩的意思绝对不止这些,他要描述的,也不仅只是二元世界里的事物。按照佛教的观点,我们这个对立统一的世界,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因此叫做娑婆世界,要想解脱,就只有舍去对这个世界的执求,回复到心念未生时的一元世界里,即所谓的返本归根。石猴未生时,并没有西游之记,作为宇宙的源头里,是一片清净的,那里不会有苦乐,是非之类的矛盾存在。一元世界,就是万事万物的原本状态,在这里,万物各归其根,处于圆融的祥和之中。石猴的出世,就是从一元世界来到二元世界,从没有是非的清净地来到有是非有对立,有物质也有精神的世界里。 禅宗,是中国特有的佛教宗派,它的参修特点就是究心明心,

9、见性成佛,提出自性本净,无染无杂,能见此性,自成佛果。禅宗要探究的,就是石猴未生前,阴阳(矛盾)未分时的心,这个心无形无相,但是,一切心念,没有它就生不起来。这个心就叫本心,一切都从这里生起,这就是石猴要从宇宙的源头出世的原由了。 姑且不论修佛参禅者,为求解脱,彻底否定二元世界,舍弃一切欲念,复归到本来状态后的那种超脱的,没有烦恼和痛苦的快乐,是何等的崇高和尊贵。就是我们人间的凡夫俗子,如果能够知道自己原本就有一个清净的心,而这个清净心正是我们原本的自己,从而守初衷,保持住自我本色,也就能够给自己所处的环境增添许多的快乐与祥和,减少许多的烦恼与纷争。其实,清净心人人本有,不从外来。只是人出生后

10、,在有选择地接受了社会的一些思想观点,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后,就开始用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并把具有这种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看成了真正的自己,才忘失了自己的本来清净心。石猴的出世,正是这样,接下去,他的烦恼就很快生起来了。 人本来是一样的,原本就没有区别,都是在出生之后,受到社会的影响,受到人类某一世界观的操纵,因而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这才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应当说,人世间的事业与成就,是由自己的人生观造就的,而人生的痛苦和烦恼,也是由自己的人生观造就的。如果认识到自己的清净心是圆满的,而世界观和人生观并非自己的全部,是具有片面性的,由清净心生长出来的,那麽,我们

11、就能正确认识自己了。有了这种认识,就能抛舍自己的主观追求,顺应客观规律而体验人生,人生就会变得很美,很有意义。二猴王觉醒 石猴出世,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竟然惊动了玉皇大帝。后因服食水食,金光潜息。 心之初生,还只是一心,其它的心都还没有生起,一无杂念。因此,这个心还是光明的,洁净的,可与日月争辉。玉皇大帝是天神之首,代表至善。但,就是最善良的心,也都不能跟毫无杂念的心相比,那可不是仅凭善恶两字所能衡量的。善恶是二元的,有善就有恶,恶是一种坏的杂念,而善又是一种好的杂念。石猴刚出世时,没有杂念,只是纯一的心,所以心光可照天地。后来,要吃要喝的心理产生了,各种欲念随着生起,心念复杂了,后天意识

12、代替了先天自然的、纯净的心,心光随之潜息,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石猴与一群猴子寻找水的源头,找到水帘洞来,就在水帘洞定居下来了。水帘洞乃是水的源头,在人体中,水的源头在肾。按易经的说法,心属火,肾属水。心主神,肾主气,气聚则成形。因此,水帘洞暗指人的身体。心为阳神,肾为阴气,神恋气,气迎神,神气相依,从而构成了人的身心。于是,由阴阳二元对立统一的世界也就形成了。石猴来到水帘洞自立为王,可以理解为主宰人的身心的心王,这就成了美猴王。书中有个偈子说得好,表达了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心意: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

13、王称圣任纵横。 谁知道自己,谁能真正明白自己?原本的自己到底是怎么个样子?我想,世人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历代人人皆属此,是什么意思?人人都是猴子吗?不是。肉体是不是自己?显然不是,否则,尸体就应当是人了。吴承恩正是要表达这个意思,指出人人都是美猴王心。这个心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内观不识,却能通过物质的渠道,认识外在一切有形的事物。这个心才是每个人的真正自己。所以,天地所生的众生,实际上只是这个心。它是日月之精,日月代表阴阳,阴阳如果没有它就不能运行,即使会运行也不能被认识;要完成大道,要靠它,修心养性就是心在修养,而不是身,也不是其他东西需要修养;道家修炼的金丹,实际上也是指它,所谓丹心,就

14、是这个意思。正是这个东西,可以称王,也可以成圣。这个心,在西游记里,就由石猴变成了美猴王了。佛教认为,人有四万八千烦恼心,水帘洞里也有四万七千小猴,这四万八千烦恼心的心王就是美猴王。 不管是石猴,还是美猴王,都是这颗心,虽然名称不同,但所指只是一种东西。石猴是独立的,自在的;而美猴王却不能独立,不能自在了,它已有了许多权利,也有了许多负累。虽然如此,体性不变。这正是佛教里面所说的人人本俱的如来佛性。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我们人人本来的心是一样的,是洁净的,是光明的,而只有这颗心才是永恒的,现在的思想意识,一切的烦恼杂念,并不是自己本来就有的,只是随缘生起的,经常变化的,因而把它放下,那么我们就获得

15、了独立自在了。释迦牟尼当时也就是觉悟出这么个道理来,就成了佛(圣者)了。 吴承恩的这首偈子,很象禅宗的直指人心的方法,一下子把人引向人的最根本处,发人深省。 美猴王此时已是太多心了,从它生发出来的,就有四万七千个,此外,还有外来的魔心。心与魔交朋结友,整天游山玩水、饮酒作乐,玩得不也乐乎。只是好景不长,美猴王在一次醉酒之时,体验到了死亡恐惧,想到人之必死,如今的快乐繁华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便禁不住烦恼起来。 吴承恩在这里重点提出死亡,因为作为一个人来说,这是个终极关怀的问题。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的一生始终为八苦所困,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八种烦恼。生苦,我们体验不到;老苦,则很容易想象了,俗语说人不可老,蕃薯不可臭,个中三昧,不难理解;病苦,死苦,人只有面临时,才能有深切体会。爱别离,所谓生离死别,多凄凉;怨憎会,不想见的人,偏要见面,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也是一种苦;求不得,所求不能得到,令人惋惜。而五蕴炽盛之苦,更是时刻纠缠着每一个人。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色是身体,受是感受,想是思想,行是行为,识是认识。这五种苦是每时每刻都有的。八苦中,以死为最。美猴王想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