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6696701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马说》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马说》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说》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说教学设计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

2、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 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3. 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三 教学方法设计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

3、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

4、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

5、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二)诵读感知: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教师提出讨论题:为什么韩愈会在文章中流露出这样强烈的愤懑不平之情?提示学生;联系韩愈的生活经历。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

6、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5细读第三段,体会“天下无马”、“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的语气。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三 )积累提升:1. 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

7、、食”的不同用法。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2. 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解词练习,教师提出:故、或、虽。以前在何处学习过?3. 背诵积累:4. 知识迁移: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2)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附:板书设计五、拓展探究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马说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有才能的人 )其真无马也邪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