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日书法交流比较研究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6691985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日书法交流比较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当代中日书法交流比较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当代中日书法交流比较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当代中日书法交流比较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当代中日书法交流比较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中日书法交流比较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日书法交流比较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书法 当代中日书法比较与交流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中国与日本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一直十分密切。像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先民就对东方海域实行过探索,此后,作为中国的附属国,日本持续与中国密切往来,派遣使者学习与交流。汉字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传到了日本,而书法艺术更是在唐朝的时候,由僧侣和遣唐使带去了魏晋使其优秀的书法作品,带着正宗的书法技法,极大的开阔和丰富了日本书法爱好者的视野。在遣唐使和僧侣的积极奔走和传播下,与插花和茶艺一起,在日本掀起一股学习中国文化的风尚。其中,日本贵族和僧侣在这之中扮演了主要的传播者,也让书法多了些许贵族式的雍容娴雅与山野间的禅意奇趣。他们精研二王书法,并且在日常的书写实践中

2、,以草书之法创立假名。期间,男手和女手相互分 离有彼此联系,日本也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貌。明末清初,中国考据学兴起,新的历史发现为书坛提供了新的素材并兴起了新的风尚,新兴的书法风格由杨守敬带去日本,对日本书坛更构成了长远的影响。在战争的洗礼下,书法艺术更是给两国和平邦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代中国的书法,并不像之前的历代那样流传有序。连续多年的战火给中国书法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已有的书法大家流离失所、有识之士忙于奔救国、大量书法真迹流失、众多著名碑刻古迹毁于战火、书法名家被迫离开大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就科学进步和艺术发展发表了“艺术要百花齐放,学术要百家争鸣”的讲话。这样的文艺政策,给当时

3、的萎靡的艺术发展提供了环境。但是当时国家极大的物质需求以及之后文革的影响,造成中国的书法艺术起色缓慢。与此相对,日本虽然在战争中也损失惨重,但本国环境相对平和。战争期间也有很多知名的书家前往日本避难学习和交流,加之战争期间收集来的著名书画作品,使其书法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基础。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西方文化的渗入,也使得日本书画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方向。当然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当代书法艺术,都主要面临着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承,二是发展。传承方面,主要是对于古代书法艺术魅力的发觉探索,古代碑帖的传播,书法的学术和技法研求及教育;发展主要是让实用性减弱的书法与现代社会融合,与西方艺术以及多种新兴的艺术形式相

4、结合,最大发挥书法的艺术性,扩宽书法艺术的受众等等。中国和日本,虽然国家不同,在近代历史问题上也有很多分歧。但是对于书法艺术,这个源于中国而又广泛和长期的影响了周边诸国的伟大的艺术来说,他没有国界,他是全人类的财富。所以两国之间的书法交流也十分频繁,两国在交流中取精去粗、去伪存真,在持续的辩证与竞争中为两国的书法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一、 传承书法是汉字的载体,古人为了记录而书写。对于书法文字,除了明末清初开始方兴未艾的考据学带来的大量小篆、隶书以及清末才发现的甲骨文,当代环境下,更是新发现了像居延汉简、侯马盟书等大量的书法历史文物。 在当代的历史环境下,传统狭义墨书于纸上的的书法已经不能涵

5、盖他强大的生命力。1956年10月,在郭沫若、叶恭绰等著名文人的支持下,“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成立,由陈云浩担任会长,他们以“继承和发扬书法艺术之花”为宗旨,把金石学和篆刻纳入了书法艺术研究范围。日本并不像我们中国,经历了整个中国文字的演变。并不像中国文人那样注重文字与考据内容的日本书家,开始将立足点移向书法的视觉形象本身。中国因为书法体现本位文化的缘故,始终注重碑、帖的文化内涵,而日本则因为没有这种文化上的重负,所以更注重形式表现,注重书法作为视觉艺术的本体特征。加之明治以后对西方文化艺术的吸收,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新格局的书法很快崛起,于是日本书坛便产生了少数字派和前卫派。并且日本独有的假名

6、书法,也在新的时代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在碑帖的传播方面,西方现代影像技术的引入,使得传统单一的祖传方式得到了解放。大村西崖就曾用相机拍摄了很多珍贵的书法碑帖带回日本,为日本书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古代,字帖的复制方法只有两种:一是钩摹,二是拓片。虽然这些方式非常有效的保证了字帖较广范围的流通,但并不算高效。而且因为翻拓,失真严重。当代影印技术,使得字帖的传播变得高效,使得平民也能够轻松拥有能够参阅学习的字帖。当然,照相这个看似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视角。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日本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日本二玄社不惜重金,动用最先进的技术,倾力刊印的大量字帖都十分的精美。中国西泠印社、上海书画、

7、和平出版社、吉林文史等多个出版社也热情响应,为广大学者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学习资料。在书法教育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后,专业美术院校开设了书法课程,书法由传统私塾、家传迈入现代大学。与古代的书法教育相比,其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配备充满了新时代的特色。它是独创性的:创建了高等书法教育的本科建制。它开辟了培养书法专业人才的道路,诸位书法大家的鼎力支持下逐渐将其发展成一门独自完善的学科。日本的书法教育则更注重团体性。日本民间涌出大量的学书团体,如永运会、大鹏社、香云会、靖真社等等。他们有各自的体系,由于地域、师承和交往等诸多因素,他们风格多有不同。当然,日本书法教育的发展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8、。在日本的各个学校中,书法也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团活动被广大的人们所接受和学习。在书法学术和技法的研究方面,日本书坛的出版物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学术型著作。比较扎实的理论著作有:真田但马、宇野雪村的中国书道史、中石桥犀水的新书道概论、饭岛春敬的技巧书法的古典、酒井松涛的书法一笔法运笔的历史和技巧、松井如流的中国书道史随想、藤原鹤来的和汉书道史等多种。还有一些论文集如:条幅匾额的研究等,也有相当的价值。还有一些丛书也值得一提。如二玄社主编的书道技法讲座,每种选一种名碑或墨迹,由著名书家进行解释,撰写专论。第二类是会刊、学报。会刊、学报的出版特点与著作有所不同。第三类是工具书。这在日本也很受重视

9、,赤井清美编的行草大字典、佐野光一编的王羲之行书字典等等,都具有相当的规模。在中国,书法学术方面,比较著名的像轰动一时的郭沫若发起的“兰亭论辩”,他与高二适激烈争辩。在那场论辩中,郭沫若以南京王谢墓志为据,因其与晋人书风相去甚远,否定了兰亭序系王羲之所书,认为其是智永所依托的。这一论断虽然论据很不足,但这场论辩对建国后毫无生气的书坛产生了极大地触动,更引发了整个学术界对书法的关注。书法于1977年6月在上海创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本书法专业刊物。充分利用媒体快速的传播特点和巨大的影响力,承担起干预创作,介入实践的历史使命。此后,书法研究、中国书法等刊物不断涌现。二、 发展在当代审美发展的趋

10、势下,人们在书法上的视野不仅局限于二王一脉,除了古代的碑刻,大量墓志、造像乃至各种器物上的文字美都被人们所接受并欣赏。并且,当代书法作品的尺幅及样式也已经不再受功用和材料制作的限制,当代书家的创作缘由也更为多样化。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新颖的美学观,使一些艺术家膛目结舌,他们开始怀疑口本书法的传统美学观念是否适应突飞猛进的快节奏的社会发展,这种种因素,造成了当今书坛的各派共存、各方异彩的特殊局面。当代以师古为追求的书家往往一反前人追求妍嵋清逸的风格,奋力打造一种丑怪天拙的情境。在传统书法与当代文化融合方面,在汲取北碑新风与欧美抽象主义浪潮的成功经验后,日本在其点画造型之间也揉入了新的创作意识。形

11、成了多个流派。近代诗文派:它是以日本的现代文学家的诗文作为素材,努力体现文字内容的通俗化和书法艺术的大众化,在书体上则是汉字与假名并举参杂,与现在应用日文最为接近。少数字派:少数字是相对于多数字的汉字而言的。以一个或几个汉字的间架为起点,着力表现其空间框架的造型美感,并辅之以个性强烈的用笔和线条,由于字少,多采用大字。前卫派:它不拘于文字的限制,也不很重视传统的笔墨程式的处理。这一派的艺术家视书法为一种黑白艺术,对汉字结构、用笔的规定不以为然,因此,它与我们心目中的书法有很大的距离。刻字:不限于毛笔与宣纸的传统工具;而是木、铁、石刀刻、彩塑、镶嵌等各种神通各施所长,是书法与工艺美术的结合物。井

12、上有一曾说:“我们不是书法家,而是要为墨而生存,让墨迹生辉。”在书法的交流方面,不同于前人集会性质,吸收了西方沙龙文化和画廊风采,书画展览别放异彩。在日本,展览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带有地方色彩的展览,规模比较大,如东京都美术馆举办的“第八次东京展”、东京都勤劳福社会馆的“第三次口艺东京展”,在各种形式的展览中起着核心的作用;第二类是集团性的展览,如永运会、香云会、大鹏社、靖真社等许多书道会的展览。第三类是个人书展,如村上北海书展、谷村熹斋书展等。第四类是综合展览中的书法部分,如五岛美术馆举办的“秋季优秀作品展览”,是一个综合性的展览,包括绘画、工艺等等。书法展览在中国起步较晚,1980年初,

13、北京、上海、辽宁、沈阳、陕西、厂东六省雨书法篆刻学会(研究会)和辽宁美术馆、上海书法杂志八个单位联合发起筹备“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会”,向各省市有关单位发出征稿通知。有媒体声称“不仅仅是全国解放后第一次的书法盛会,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回”。但是此后各省市都积极响应,各种名目的展览层出不穷。三、 交流与学习文革后,国际间书法家的互访展览考察学习等交流活动逐年增多,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彼此间的认识和了解不断深入,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通过交流,不仅增加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也增强了作为“书法故乡”的中国书法家的使命感。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大量新资料的出土,引起了口本书法界和口本学者的重视。这些出

14、土的新资料,比如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竹简、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大批帛书、竹简、老子帛书,此一些资料的出土,口本书法界不仅将其出版,学术界还进行详细的学术研究。如日本学者大庭修曾对汉代简犊作过详细的研究。浙江杭州的西冷印社,作为连接中日书法交流的桥梁,发挥了重要作用。80年代日本书坛的重要景观便是书道展览的举办和书道协会的成立。与中国共同举办了许多影响较大的展览。兰亭集会也是中日书法家交往的一个重要平台,日本书法的现代性给中国书家带来了新的思考:而具有恒常性、稳定性和一贯性象征的中国书法,也使日本书家不断从久远的历史资料中发掘新的资源。 张卓钰 绍兴市柯桥区鉴湖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