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6688184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兴市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一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宜兴市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一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宜兴市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一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宜兴市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一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宜兴市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一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宜兴市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一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兴市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一语文试卷及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宜兴市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一年级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30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点字注音。(4分)瑕c( ) 无动于zhng( ) 撷( )取 茅塞( )顿开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强: 素: 徐: 怡然: 3、根据课文默写。(10分)乡书何处达, 。东风不与周郎便, 。今夜月明人尽望, 。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 ,万家忧乐到心头。然而当

2、初她的芽儿,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凹者为壑。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4、下列对汤姆索亚历险记内容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汤姆索亚历险记是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其中不少事情都源自整理的亲身经历。B、汤姆索亚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他开始不敢出来指证杀人犯印第安人哈克,但后来终于挺身而出,勇敢地指证杀人犯。C、汤姆索亚生性顽皮,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在洞中历险时,他很少想到自己的安危,处处为蓓姬着想,把身上仅有的一块面包也让给蓓姬吃。D、汤姆索亚并不反感教会学校里枯燥无味的

3、生活,也不反感教堂里牧师的说教,但他幻想着能过上像传说中的海盗和绿林好汉一样的新奇冒险的生活。5、下面是旅居台湾的孔子第77代嫡传孙孔德成写给在大陆的二姐的对联中的上联,请为它选填下联。( )(3分)上联:风雨一杯酒 下联: A、天涯共此时 B、羁危万里身C、千里共婵娟 D、江山万里心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又到酷暑时节,学校再次发出不要到陌生水域游泳,更不要一人独自去游泳。B、好读书,读好书,形成了习惯,你就可以与智慧结伴而行,与高尚朝夕相处。C、一个人能否约束自己的言行,不但要靠严明的纪律,还要靠自己的品德修养。D、即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才能伴你一辈子,因为

4、好体魄是成功的前提。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一夜,干警们兵分三路守株待兔,终于擒获了狡猾的犯罪分子。B、海天一色的苏马湾,神奇浪漫的花果山,飞珠溅玉的龙潭瀑布这些美景让每一位来连云港的游客都心旷神怡,流连忘返。C、阔别十年之久的两位老友,今日萍水相逢,互相打量着对方。D、回到家乡,我欣喜地发现昔日的土路已经被宽阔的马路代替,鳞次栉比的汽车川流不息。二、阅读与欣赏(30分)(一)钟山即事(4分)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8、 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2分) 9、 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二

5、)(10分)【甲】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乙】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横空而来,“咯咯”有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有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鹊巢其上 俄而扬去 遂俯冲鹊巢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11、选出下列选项中“

6、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2分)例句:衔一赤蛇吞之A至之市 B驱之别院C观之正浓 D 何不试之以足12、选出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有错的一项( )(2分)A【甲】段中把“癞蛤蟆”看成是“庞然大物”,把癞蛤蟆扑来的情状说成是“拔山倒树而来”,这是整理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事物,进行想象和联想,很自然真切。B【甲】段中鞭打癞蛤蟆、驱之别院,表现了整理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C【乙】段中喜鹊看到自己的孩子遭到赤蛇的侵犯,“悲鸣不已”,招来了一只鹳。D【乙】段中我们可以发现动物世界里的亲情也同样让人感动,人类也应学会团结、助人。13、翻译下列句子(2分)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

7、三)(6分)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

8、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14、“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里的比喻有什么作用?(2分) 15、“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这句话从描写角度看是 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16、分析下面的句子反映了水乡农家少年怎样的性格特点及品质?(2分)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四)

9、每个人都幸福(10分)苏浅老师教的是一群有先天性残疾的孩子。他们都喜欢苏老师,乐意与苏老师交心。“苏老师,我真的不幸福!”一天,孙方杰突然对苏老师说。孙方杰是个双目失明的男孩。苏老师一惊:“你为什么这样想?”“因为我看不见花草鸟虫,看不见蓝天白云,看不见真诚友好的笑脸,我什么都看不见!”孙方杰的脸在抽搐。“哦,我晓得了!”苏老师拍拍孙方杰的背。又一天,许敏冷不丁地对苏老师说:“苏老师,我太不幸福了!”许敏是个双耳失聪的女孩。苏老师一愣,很快在纸上写道:“你为什么不幸福?”“因为我听不到风声雨声,听不到歌声琴声,听不到亲切悦耳的赞美,我什么都听不到!”看过苏老师的问话,许敏回答。一串热泪无声无息

10、滴落在纸上。“哦,我清楚了!”苏老师拉拉许敏的手。“苏老师,我感觉不幸福!”没过几天,余笑忠又对苏老师说。余笑忠是个双腿残疾、坐在轮椅上的男孩。苏老师温和地看着余笑忠:“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不能翻越高山,不能横穿沙漠,不能自由行走,我哪儿都去不了!”余笑忠声音颤抖。“哦,我明白了!”苏老师摸摸余笑忠的头。几日后,李南打着手势告诉苏老师:“苏老师,我很不幸福呢!”李南是个哑巴女孩。苏老师爱怜地望着李南,也打着手势反问:“你为什么这样感觉?”李南又痛苦地打着手势:“因为我不能说话,不能唱歌,不能讲故事,我不能用口表达心声!”“哦,我知道了!”苏老师亲亲李南的脸。越来越多的孩子向苏老师诉说自

11、己不幸福,让苏老师心里越来越不安、越来越沉重。“不能让孩子们悲观、沮丧,不能啊!”苏老师急了。“可怎样才能让这些如花的孩子乐观、振作起来,让他们笑对人生、积极进取呢?”苏老师茶饭不思地冥想。苦思多日,苏老师的脸才由阴转晴。她迫不及待地把孩子们招拢来,让他们坐在讲台下。苏老师首先问孙方杰并在黑板上写道:“孙方杰,你要怎样才幸福?”“能睁眼看世界呀!”孙方杰脱口而出。“就这一点?”“对,就这一点!”“嗯,好!”苏老师点点头,还把他们的对话写在黑板上。接着,苏老师问许敏并在黑板上写道:“许敏,你要怎样才幸福?”许敏不假思索:“能耳听八方就幸福了!”“就这一点?”“对,就这一点!”“嗯,好!”苏老师又点头,也把他们的对话写在黑板上。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呀、看呀,兴致勃勃地和苏老师进行沟通。他们猜不到,苏老师的酒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苏老师呢,也一直满面春风、不厌其烦地询问着、试探着。“孩子们”,当最后一个孩子大胆地吐露了自己的幸福观,苏老师亮开嗓子、噙着泪花说,“知道吗?你们每个人只有一点不幸福,却有许多意想不到而又弥足珍贵的幸福。比如李南吧,不能开口说话是她的不幸,但她能看、能听、能走这些,都是其他孩子苦苦追求的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