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一)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6684706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步步高】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步步高】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步步高】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步步高】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一)推荐时间:30分钟15分钟(语基默写)15分钟(文言文)一、语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属望/前后相属埋怨/隐姓埋名曝光/一曝十寒B.轧钢/相互倾轧 大度/度日如年 杂沓/纷至沓来C.吭声/引吭高歌 差额/差强人意 呼吁/长吁短叹 D.刹车/名山古刹 效率/率性随心 没收/没精打采2.(2010年长沙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丹清构架晴空丽日虚无缥缈B.蓄志 讲座 危如垒卵 添枝加叶C.静穆 缱绻 蓬头垢面 了如指掌D.荧屏 陨落 不明就里 押卷之作3.(2010课标全国)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

2、不恰当的一项是()A.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B.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便自命不凡,洋洋自得,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C.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D.开发商们对商品房面积的计算方式一直讳莫如深,由此导致的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经济纠纷经常发生。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众望所归的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以及直接通邮于12月15日正式开始,两岸同胞魂牵梦萦的直接“三通”得以实现。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设计之都”的称号,这是全世

3、界第六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也是首个中国获得这一荣誉的城市。C.111月,我国CPI同去年相比,同比上涨6.3%,涨幅比110月回落0.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D.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的光荣传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护党的先进性的首要问题 二、名句名篇默写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纵一苇之所如,_。(苏轼赤壁赋)(3)_,只是朱颜改。_?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三、文言文阅读(2010年常德一中高三四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

4、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

5、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

6、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选自吕氏春秋察今)6.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或益之益:认为好B.使人先表澭水 表:标志,标记C.向之寿民 向:从前D.遽契其舟曰 契:用刀刻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B.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C.

7、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D.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损益之后的先王之法不可效法,没有损益的先王之法也不可以效法,因为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B.荆人要去偷袭宋国,水突然上涨,荆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士兵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大叫,震塌了不少房屋。C.作者用大家熟知的医病一事作比喻,以病情比时代,以药物比法令;药用来治病,法用来治世;病变那么药就要变,时代变那么法也就要随之而变。D.如果认为先王之法曾有过好效果而硬搬古法,就会像

8、牵小孩投江一样可笑,这个故事嘲笑了拘泥古法的幼稚和荒唐。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译文:_(2)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译文:_(3)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译文:_答案1D2C3A4A5(1)赢得仓皇北顾(2)凌万顷之茫然(3)雕栏玉砌应犹在问君能有几多愁6A7D8A 9B10(1)因此要抛弃先王的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 (2)这个时代已经和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

9、道不可悲吗!(3)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参考译文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取法它的。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

10、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气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水里设立标记。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

11、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这个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以前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

12、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牵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小孩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像这种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