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那栋洋楼散文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6676544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街角那栋洋楼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街角那栋洋楼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街角那栋洋楼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街角那栋洋楼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街角那栋洋楼散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街角那栋洋楼散文街角那栋洋楼散文塔道斯的风云时代已成历史,但别尔克维奇大楼的贵妇气质却始终犹存,没有哪个游客能在走过她身边时,不为她的万种风情所打动,不愕然停下悠然的脚步多打量她几眼。下面达达文档网小编准备了街角那栋洋楼散文,欢迎查阅。在中央大街与西五道街交口东北角,有一栋四层西式洋楼,名叫别尔克维奇大楼。百年来,她像一位贵族美少妇,始终亭亭玉立在老街边,风情万种地睨视着其钟情一世的这座城市。大约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的母亲来到这栋大楼里工作,此后一直到退休都没有离开过。从一张母亲与同事的合影中可以看到,单位的木大门两侧挂了三块长匾,分别是中国五金机械公司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司、中国新民主主义

2、青年团哈尔滨市五金机械公司.(被挡住的文字大概为总支部委员会)、中国商业工会哈尔滨市五金机械公司工会委员会。合影上没写拍摄时间,但有一行五金公司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突击手字样。照片上的母亲很年轻,估计不到30岁。她是从大连贸易学校毕业后,与我父亲一起被分配到哈尔滨工作的。合影中有我熟悉的温叔和孙姨,孙姨还梳着长及腰部的辫子。在他们的身后是一面高扬的团旗。那时我还没有出生。童年时,由于我是双职工子女,所以,我在省商业职工幼儿园入了整托。在朦朦胧胧的记忆中,父母总是紧抱着我匆匆忙忙地来往于南岗马家沟宣威街的家与省商业职工幼儿园之间。从家到教堂街(即革新街)需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坐上开往道里的摩电车,至

3、于在哪站下车就不记得了,也许是在尚志大街,也许是在经纬街,然后还需要抱着我走一段路才能到幼儿园。送完我之后,再走几趟街才到单位。那时我的体质非常不好,一路咳喘不止,肯定把父母折腾得不行。母亲身材矮小,想必抱着我去上班一定也很艰难。可母亲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她不会因为我的羁绊而放弃事业。她那戴着眼镜、日夜伏案疾书、不时晃头捏脖的身影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因为她常年写材料,后来得了头疼病,一直到退休以后才缓解)。上学时,去妈妈公司玩儿是我最开心的事。那又厚又高镶着玻璃的大木门,仿大石块砌筑的墙体,以及楼内高大的举架,苹果绿色的油漆墙围,紫红色的楼梯扶手,溜光锃亮的水磨石地面,还有孟莎式阁楼层,精巧

4、柔和的金属栏杆阳台,都在我的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虽然当时并不知道这栋建筑有何艺术特色和价值,但它无疑为我后来喜爱老建筑风情埋下了伏笔。我喜欢偷偷地从三楼跨上楼梯扶手滑到二楼或一楼,喜欢在幽暗的长廊里从这头走到那头,再通过陡峭的室内楼梯,从楼上下到地下室,去食堂吃那香喷喷的大米饭烧茄子,然后再从街角那个被深绿色的木雨搭遮盖的呈45度角的地下室出口出来,走到中央大街。我对这栋洋楼的几样东西印象特别深刻:一样是那个总是呲啦响的大烧水壶和墙上的横向温度刻度计,一旦有人去打开水,烧锅炉的师傅就朝那个刻度计上瞅瞅,说再等等;一样是门框上的电铃按钮,每当上班、下班或午休时间到了,看收发的师傅就要按动那个

5、按钮,瞬间清脆而震耳的铃声便响彻全楼;还有楼角那尊金色的裸体男人塑像和地下室入口上方的绿色雨搭。此外,在临中央大街一侧的玻璃窗前,似乎有一圈距地面不太高的被手掌摩挲得直发亮的粗铁管围杆。我喜欢坐在铁管围杆上看街景或橱窗内的摆设。上世纪80年代时,临街的房间已变成了五金商店的营业室,橱窗中摆放的都是扳手、钳子、拉手、锁具、螺丝钉一类的五金商品。那明亮的玻璃橱窗见证了这条时尚老街的繁华与荣辱,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业的转型与发展。1986年夏,我的婚礼就是在这栋大楼的地下室举办的。据说,当时地下室面积近千平方米,可以摆三四十桌酒席。承包食堂的大师傅姓苏,他和爱人好像都是我妈在贸易学校上学时的同

6、学。我家在马家沟的隔壁邻居老李家二姐也在该食堂工作,每次去吃饭她都给我多加饭菜。李二姐曾向我回忆,五金公司食堂总共有11个人,效益非常好,平时还给职工搞点儿福利。他们做的大发糕、烧饼子在当时挺有名,菜品也特别好,社会反响不错。后来,食堂对外承揽红白喜事宴席,非常挣钱,月月都给职工发奖金。为了扩大效益,食堂还对外招聘了一些临时工帮忙。有时候一天赶上三家办席,能办120桌,连食堂办公室、小客厅、小舞台都摆上了餐桌。一天从早忙到晚,虽然挺累,但奖金挺多。那天,姥姥从千里之外赶来参加我的婚礼。可是到了中午,眼看婚礼就要开始了,却发现姥姥不在座。父亲立马派我回家去接。当车驶到家门口时,抬头就见姥姥正和姨

7、姥趴在凉台上探头向楼下张望,姥姥还撅着嘴轻轻地吹口哨,显然是等得有点着急了。原来,从外地赶来的姥姥和姨姥被安置到我的新房休息,由于忙碌,当天早上大家都忘了把二位老人接到婚礼现场。父亲那时是省五金交电公司的业务科长,认识的生意人较多,所以婚礼也很讲排场,还请了哈尔滨市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征来主持婚礼。父亲的酒瘾很大,在王征陪同下,挨桌敬酒,一杯杯地干杯。那天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开心的一天。我的初中同学、电大同学也来了将近20位,同学们看见王征就像看见电影明星似的喜笑颜开,让碰杯就碰杯,让喝酒就喝酒。后来计划经济取消,市场经济兴起,五金公司的经济效益开始大幅下滑,资不抵债,逐渐衰亡。该楼最终卖给个人,地

8、下室也被重新利用,恢复成百年前在此经营过的塔道斯西餐厅的模样。2005年前后,雨搭以东又安装了一截雨搭,不过风格没变。2007年的某日,我曾经拎了10多本自己出版的写老哈尔滨风情的长篇小说带尖顶的洋房来到塔道斯西餐厅推销。在地下室楼梯上,我碰见一位服务员,他看了看书,拿了一本进餐厅。不一会儿一位男士出来,问我多钱一本,好像买了两本。那本书里并没提到塔道斯西餐厅,但写的却是有关俄侨的故事。有一次,我在塔道斯西餐厅参加了一个有关哈尔滨西餐文化研讨的沙龙活动,才有机会仔细地欣赏了复建后的塔道斯西餐厅的内部模样。从那些堆积在地上的、桌案上的、钢琴上的以及放在老式橱柜里的书籍中和挂在墙上镜框里的老照片中

9、,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浓郁的老哈尔滨的历史味道。在阿唐著留住城市的记忆-哈尔滨历史建筑寻踪一书上载:1902年,别尔科维奇、别尔采里、梅耶洛维奇等32位犹太人在格因德列尔家里集会,决定聘AM纳依耶尔为专职屠户,集体签订侨居哈尔滨犹太人协议。该协议是哈尔滨犹太人形成的第一份文件。梅耶洛维奇应该就是拥有博物馆广场梅耶洛维奇大楼的业主,而别尔科维奇可能就是本栋建筑的主人。别尔克维奇大楼始建于1907年,1915年和1920年曾两度扩建。大楼建好后出租商用,30年代一层的门市是第一格鲁吉亚药店和一家高级理发馆。二楼有万国商店、格士德力杰妇女用品店及大名鼎鼎的华英商会下属的东方贸易公司。综合其它资料得知,别

10、尔克维奇大楼初建时为二层,后改建为四层,是折衷主义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1900年,亚美尼亚青年塔道斯.戈里高利耶维奇.捷尔阿科诺夫从俄国来到哈尔滨,1901年,他在老哈尔滨(现西香坊)的嘎玛里捷利旅馆开办了一家小饭馆(即塔道斯西餐厅前身)。此后,他又先后易地在埠头区炮队街(现道里区通江街)、面包街(现红专街)开办了同样的饭店。因饭店名称屡屡产生法律纠纷,后来他干脆把饭店名改为塔道斯饭店。1920年,塔道斯饭店移址到中国大街(中央大街)与东商市街(西五道街)交界处的别尔科维奇大楼地下室,并以独特的高加索风味烤肉和自酿的红白葡萄酒而驰名。1947年,塔道斯饭店转让给中国人孙希明,改称金角饭店。一个

11、世纪以来,这个以高加索风味为主的俄式西餐厅给老哈尔滨人以及许多中外名流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当年,那个因爱情受挫孤身来到哈尔滨的年轻人,凭借着睿智的头脑,敏锐地把握住了中东铁路兴建的契机,一路边打工边攒钱,终于在哈尔滨找到了事业的起点,成就了一生辉煌。从此,塔道斯的名字就像一张城市名片,永远别在了中央大街最繁华的地段。而这个街角地下室,则以别尔克维奇大楼贵族少妇般的绿色裙边示人,始终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们惊奇的眼神。同样,在这栋大楼正门的水磨石台阶上以及石头做的人行道道牙边,也曾留下我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许多好奇的眼神。塔道斯的风云时代已成历史,但别尔克维奇大楼的贵妇气质却始终犹存,没有哪个游客能在走过她身边时,不为她的万种风情所打动,不愕然停下悠然的脚步多打量她几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