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比》教学设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6660033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一比》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比一比》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比一比》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比一比》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比一比》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比一比》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一比》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一比教学设计北师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一课时2011年7月比一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一课时比一比,6970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平均数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教学重点: 1、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

2、的必要性 2、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材分析:1、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求简单数据平均数的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为今后学生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未知世界已不是单纯的好奇,而是充满着更多的猜想和探索。学生接触统计的知识很早,但是用平均数对统计图进行分析是第一次。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力争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

3、学习环境,使孩子们对于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乐于积极研究、探讨,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和成功。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件出示学生拍皮球比赛的情境,谈话导入。)春天到了,我们学校的学生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昨天,三(1)班的男、女生之间进行了一场拍皮球比赛。(播放比赛的录像)请你做个裁判帮他们比一比吧!(板书课题:比一比)1、 人数相等的拍皮球比赛。(课件出示拍皮球比赛成绩统计图)看,这是每个人在相同时间内拍皮球个数的统计图,男生队哪个小组赢了?女生呢?说说你评判的理由。男生小组1组2组3组人数555总个

4、数251620女生小组1组2组3组人数444总个数172410(意图:数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新课伊始,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夹球比赛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经历统计的过程,感受数学带来的快乐。)集体交流: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知道,当参赛人数相同的时候我们直接比较总个数就能评判出胜负。2、人数不相等的拍皮球比赛有两个组获胜,奖牌却只有一个,该发给谁呢?(用多媒体课件把这两个小组同学的拍球情况用象形统计图呈现在屏幕上。)有两个组获胜

5、,奖牌却只有一个,该发给谁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投篮比赛的问题情境,请学生做裁判判断哪个队获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突出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和价值。】二、自主探究,理解意义1、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个队的实力,感受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1)小组讨论:请大家做个公正的裁判员,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评判结果和你评判的理由。(2)全班交流评判结果与评判理由学生汇报学习成果,产生矛盾( a、奖牌应该发给男生组,男生比女生多拍一个球。生b、奖牌不能发给男生,虽然总数他们比我们多一个,但他们比我们多一个人。C、我认为女生说得对,人数不相等的时候比较总数不公平。)教师把学生的观点归纳

6、罗列出来后,问学生:到底怎么比才公平、合理呢?说说你的理由。【设计意图:从两队人数相等到人数不等,引发学生讨论怎么比较哪队获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处于原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新问题的认知冲突状态,进而引入平均数,让学生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另外,教师应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搭建讨论平台,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与争辩,让学生有根据的说话,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合作与交流。】小结: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在生活中会常常遇到,所以当参赛两队的队员人数不同时,比较最高成绩、最低成绩、总成绩这些方法确定胜负都不公平、不合理,比较公平、合理的办法是看每个队平均每个人投中的球数,也就是

7、比较每队投中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借助统计图,用圆片摆一摆,算一算,比一比,帮助老师确定今天拍球比赛的赢家。1、各小组开始探究活动,教师深入小组中了解情况,相机指导。2、全班汇报交流: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出来的?方法一:移一移的方法把男生第一组的2号同学的其中一个圆片移给1号一个,再移给4号一个,这样男生第一组的每个同学的圆片书就变得同样多,每个人都是5个。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女生组的4号的圆片移给2号3个,把1号的圆片移给3号一个,这样女生第二组的每个人的圆片的个数都是6个。所以我们小组确定女生第二组是最后的赢家,奖牌应该发给她们。哪个小组也使用这个方

8、法确定女生第二组获胜的?再来演示一下。刚才这两个小组的同学用的是移多补少的方法,分别求出了这两个小组夹球的平均数。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移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变成了多少?这个5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并回答)小结:这两个小组没有改变小组夹球的总个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调整,求出了小组内平均每个人夹球的个数,也就是小组夹球的平均数,这样评判胜负大家认为怎样呢?(很公平)除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平均数,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方法二:计算的方法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了算式:(4+7+5+4+5)5=5 (7+3+5+9)4=6并对算式进行了讲解。男生第一组的平均数是5,是不是说这个

9、小组每个同学的夹球个数都变成了5个呢?师小结:我同意你的观点,平均数处于中间水平,是把小组内每个人拍球的个数匀一匀,匀完之后,代表小组整体的拍球水平,而不是每个人都拍了5个球。师小结: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在参赛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较平均数最公平。我们用移多补少和计算的方法求出了平均数,评判出女生第二组获胜。请女生第二组组长来领奖牌。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冷饮店刘叔叔又该进冰糕了,他翻开了商店本月前三周卖出的冰糕情况。(出示统计图)刘叔叔正在思考什么问题呢?你能给他提个建议吗?同桌讨论、集体交流小结:你们想得真周全!不仅考虑前三周卖出冰糕的平均数,还能想到气温等因素。【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统计

10、图表中的数据预测本周的销售情况,为刘叔叔进货提供依据,体会平均数和统计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预测分析能力。】 2、“新苗杯”儿童歌手大奖赛想请同学们当记分员,这是3位评委给3个选手打出的分数。(1)估一估,你觉得几号选手的平均得分最高?为什么?(指名答)(2)平均得分和这一组数据的大小有关啊,这组数据越大,平均得分越高。请你估计一下1号选手的平均得分。(3)大家估计得怎么样?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算后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用三位选手给出的分数总和除以3。)(4)2号、3号选手的平均得分是多少呢?请男生计算2号选手的,女生计算3号选手的,比比谁算得快。(5)请一个同学宣布

11、三位选手的名次。【设计意图:让学生估算选手平均得分,体会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它是在一组数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一个数。】3、数学故事:有危险吗?同学们解决了这么多生活中有关求平均数的问题。相信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你们也能解决。(课件出示72页画面):这条小河平均水深0.8米。淘气不会游泳。他身高1.3米,下去有危险吗?说说你的理解。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小河平均水深0.8米,描述的是这条河的整体情况,可能有的地方要比0.8米深得多,可能深1.3米、1.4米,有的地方比0.8米浅得多,淘气如果到了小河里最深的地方就会遇到危险。【设计意图:学习平均数后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它表

12、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安全教育。】4、老师想知道咱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怎么算?但现在时间有限,我准备抽取一些同学,计算出他们的平均身高后推算出全班的平均身高,我是抽第一排的同学还是竖着一组同学呢?为什么?(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意把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开放作业,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能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来求出家里人的平均身高吗?把家里每一个成员的身高填在统计表中,然后再求出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把结果发到我的电子邮箱里好吗?(邮箱:)(意图: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数学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