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喊读后感15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6654230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喊读后感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呼喊读后感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呼喊读后感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呼喊读后感1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呼喊读后感1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呼喊读后感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喊读后感15篇(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呼喊读后感1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肯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呼喊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呼喊读后感1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异样沉重。整个人似乎还沉醉在书中那一幕幕凄惨而感人的画面中。此时,我不得不佩服他的爱国精神,佩服他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志气,更佩服他那挥洒自如的妙笔呼喊一书中,鲁迅先生通过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的描写,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冲突,对封建制度及腐朽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剧烈渴望。呼喊是新文化运

2、动的一面旗帜,而作品中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不仅标记了现代文学小说的形成,更是对封建吃人礼教投出的第一把利剑。鲁迅通过一个病人癫狂的语言,把一个血淋淋的人肉筵席呈现在人们面前。满眼的“吃人”二字使“狂人”恒久处在担忧与焦虑之中,是那样的孤独与无助。而以“哥哥”“赵贵翁”为代表的人物正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根源所在,鲁迅先生对狂人充溢了怜悯,从而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只有推翻和摧毁吃人的封建礼教,才能真正救出孩子们。假如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直抒胸臆抒发愤懑情怀的开篇之作,那么阿q正传中,则有着鲁迅更深一层的忧愤的感情宣泄,这是五四运动最为杰出的作品。它的成就不止是创建了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形像,而

3、且写出了旧中国农村的真实生活和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弱点。鲁迅以辛辣讽刺的口吻揭露了几千年封建社会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就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在批判与讽刺的同时有又充溢了怜悯,所以鲁迅的讽刺,不光是怒其不争,更有着深刻的哀其不幸,在辛辣的讽刺背后,还隐含了鲁迅先生更大的悲伤。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所表现的水乡风情,人物形像是那样的真实,自然,如同身临其境。呼喊读后感2“我在青年时候也曾经做过很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惋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孤独,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孤独的时间,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完全忘却,这不

4、能完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呼喊的来由。”呼喊起先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中无由的产生的一种生疏,那种生疏感是寒冷的。带着这样的感觉,我开启了品读呼喊的征程。从一件小事 、狂人日记 、家乡这些文章中,我感到了迷茫,我真正的不能理解,不能感受出文章中的韵味,相反我对要读懂这本书的意念更加强。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了凄惨的人生,同时也看到了造成这凄惨人生背后那黑暗的社会,我起先渐渐懂得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能够治好国民的皮肉之伤是完全不足够的,只有填满了那内心的空白,人们才会觉醒,才会懂得拿起武器抗拒那扭曲的黑暗。可以使人欢,可以使人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孤独。与家人团聚必定是欢,妻离子散可以使忧,但是

5、我觉得用“苦”或者是“悲”字来形容就更加好了。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造就了这样凄凉的文章天经地义,祥林嫂的惨死街头,孔乙己的凄惨,外加国民的愚昧无知,营造了这样凄凉的氛围,从而产生了呼喊。有时,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我也想呼喊,将这种不满发泄出来,写到书本中,但是这终归只是内心的示意。有人说,时间可以使人忘却那内心的伤痛,起先的剧烈感觉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变得淡了,最终淡的让你已经忘却了曾经有过这样的伤痛。然而,我觉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样的感觉就犹如鲁迅先生书中说描述的那样“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孤独,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孤独的时间,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完全忘却。

6、”回忆就是这么剧烈,因为内心深处的剧烈呼喊,所以造就了今日的呼喊。今日的呼喊与昨日的呼喊唯一的区分就是,面对的人,所处的社会,表露的情感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并不能阻隔两者的联系,这便让我想到了一首诗假如,可是生命中并没有假如,有的只有无尽的呼喊与彷徨。呼喊读后感3今日拿出一本老书来“重谈”呼喊。谁没看过闰土,谁没学过社戏,谁不知道阿Q正传?这本书我们都读烂了。可是,爱总结的我又总结了一下,读过的人,一种是:小学必读,不得不读,把呼喊当课文读了。其次种:“我是愤青!我是愤青!鲁迅弃医从文,笔头作枪杆!”把呼喊当大字报读了。我小时候读呼喊,都是睡前当恐怖片看的。一看到药里面,砍头、人血浇馒头还有那一

7、家子总想把对方煮了吃的情节,我就在被窝里瑟瑟颤抖,背脊冰冷。然而每个人都会有某种诡异的记忆,它们没什么特殊,但是会让你印象特别深刻,呼喊对我来说就是这种回忆。我对呼喊的理解是很久后。有一段时间,我特殊想抓紧长大,怀抱一颗赤子之心,带着一种至真至善的心情,决心用正义之风席卷世界,并起先与社会接触。很快,正义大使就遇到了一些麻木不仁的人,弄得我肚子里是全气,关于呼喊的那段记忆却突然浮出来,所以直到那时我才切身体会,并理解了鲁迅。我始终是感知的信仰者。对读书、音乐等,我专心、我的感官(我坚信人的五官已经特别够用),去接收作者通过这些媒介传达的讯息,找寻共鸣。我特殊厌烦“阅读指导”,每次看到这种阅读指

8、导,心里就暗暗骂“我看书,还要你先指导?”。先铺垫背景,基调,心情,然后让读者、听众顺滕摸瓜这样的方式,我觉得所得并不是读者本身的感悟,而更多是潜意识的取向压力(收到自我示意:顺着导读的方向思索,肯定是对的,且感悟很深刻)。我不是反对看背景资料或者书评,我觉得这些应当在读后看。你想,每个人都看了这些材料,然后去读书,读后感都一模一样,那还沟通作甚?而且这样阅读的人,怕是很难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书、喜爱的东西吧?先把自己洗白,然后重看一遍呼喊吧?呼喊读后感4呼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帮忙当时的中国人相识到自我的无知与麻木。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给我感受最深

9、的是孔乙己,藤野先生和药。孔乙己是一篇抨击封建礼教的文章。主子翁孔乙己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穷困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当起“梁上君子”最终,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仅有死人与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我的亲身经验,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剧烈的爱国意识醒悟,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所以他弃医从文,从今投身文学的学问宝库中。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哀痛。家乡中的人们麻木,迷信的形象更是在药中被表现的完备无缺。药,我认为是这本小说集中最能令读者悲愤,怜

10、悯的文章。什么“人血馒头”。听来就感到可笑,可是在今日看来可笑的事在当时却成了能够治不治之症的良药,华老栓他有医不求信“馒头”,想方设法去找人血,舍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他不用也根本没有想这些问题,什么“革命”“造反”就更没有关切的必要了。革命者被残害的时候,众人看喧闹。当然,在呼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很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醒悟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生气而又带有激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指责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让全中国为之一振。

11、呼喊读后感5鲁迅的呼喊是一部时代性特别明显的小说集,我们可以从中发觉到时代的特征。作者将当时旧社会存在的冲突和国人的精神特征赤裸裸的呈现给读者。呼喊中包含了十四篇短文,我最喜爱的就是阿Q正传。阿Q正传中鲁迅描写了一位社会最底层的农夫,生活质量低下,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这就是当时国人在强权专制统治之下的生存现状。旧社会的国人要变更命运,变更现状谈何简单,想要变更的想法更是微乎其微的,想法基本上就是扼杀在摇篮里。作者在文中写到阿Q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告知别人赵太爷是他的本家,他不懂得什么是“革命”,却说自己是革命者中的一员,这也为将来的杀头埋下了伏笔。阿Q内心的是自卑的,人人都看不起他,

12、所以他想用这样的话来获得别人的对自己的敬重,让自己的社会地位能有所抬高。但自不待言的是,人们不仅没有敬重他,还以此来讪笑他,最终更是因此送了命。残酷现实之下,阿Q只能独特的“精神成功法”来劝慰自己,如在别人打他的时候,他说出了那句“儿子打老子”。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用在阿Q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吧。对于这个崭新的概念“革命”,国人是不懂的,就像阿Q一样,以为喊喊口号那就是革命。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样的,革命的盲目性是危急的,社会都不会被变更,而且还会遭来杀身之祸。阿Q的死就是因为对于革命的盲目造成的,阿Q之死是鲁迅对现实的控诉,急迫的盼望理性的革命,并给予众望。呼喊中还有许多发

13、人省醒的精彩短文,如药中的药引子尽然用革命者的鲜血,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的可悲的下场,狂人日记中的吃人的疯狂想法。作者是想用这一个个的故事来唤醒沉睡的国人。在呼喊中,作者以幽默而极其深刻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和情节。残酷的现实是鲁迅先生不忍让我们直视的,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告知大家。这些经典而各具特色的短文是作者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宝,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尝。呼喊读后感6发出“吃人社会”呼喊的狂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善用”精神成功法的阿q;由天真活泼而变为木偶人的闰土这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全部出自于鲁迅的一声呼喊,这声呼喊直击中国人的内心,穿透了中国人的灵魂,在中国文学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4、这一声呼喊打响了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鲁迅先生借由一个似狂未狂的“狂人”之口揭露了这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进而归结到这个社会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这位狂人先是被一群围观者用惊奇的眼神望着,又被孩子们抛弃了,又联想到狼子村吃人心肝的事,最终认定哥哥与大夫也是想来吃他的。这位狂人完全的认知过程显示了他从觉醒到抗拒的过程,这位狂人的这一形象恰恰代表了鲁迅等第一批五四运动的青年,他们是最先觉醒的中国人。最终鲁迅先生又借狂人之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体现了鲁迅先生高尚的爱国情操。除了如狂人日记这般冷峻的笔调外,呼喊中还有一些

15、作品用诙谐风趣的笔风,如孔乙己。阿q正传,用喜剧的色调表达悲剧的内容,使作品耐人寻味。孔乙己这个站着喝酒而穿衫的唯一的人是呼喊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他是那样的迂腐,满口之乎者也;他是那样的可怜,人们只会讪笑他;他是封建科举制下的牺牲品,他那不愿褪下的长衫和只能站者喝酒的尴尬境况,好像预示了他凄惨的结局。鲁迅对他是且恨且爱。另一个同样让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便是阿q了。他那一套“官打自己便是儿子打老子”的精神成功法是那样的自欺欺人,却写出当时隐藏在中国人心中的一种自轻自贱,自暴自弃。阿q这一资产阶级革命下的牺牲品,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鲁迅的这一声呼喊塑造了多少不朽的形象,揭示了多少发人深省的问题。呼喊读后感7左手执一杯香茗,右手捧着书卷,我坐在桌前细细地品读着呼喊。呼喊,在那个黑暗陈腐的年头就犹如平地惊雷一般,唤醒了神志早已麻木的中国人,使得黑暗的旧社会有了抗拒的力气,呼喊就像是斗争中激励将士奋进的冲锋角,就像是一剂咖啡,向沉睡者源源不尽地灌输着斗志与精力,让沉睡者觉醒,让勇士们激昂前进鲁迅原本从事的行业是医学,但是那在民不聊生、陈腐黑暗的年头,为了麻麻木弱的中国人,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