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捞铁牛语文S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6649120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捞铁牛语文S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捞铁牛语文S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捞铁牛语文S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捞铁牛语文S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捞铁牛语文S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捞铁牛语文S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 捞铁牛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3.朗读课文,能简述捞铁牛的经过。 4.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2.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捞铁牛,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 看书听朗读录音。三.布置自学。(字幕出示自学要求) 1.初读课文,看拼音读准字音。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学习。3.想一想课

2、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四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字卡,认读生字。2汇报弄懂了那些词语,重点检查以下词语:浮桥、淤泥、宋朝、熟悉、出色。3分段,讲段意。(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继续的。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主动提出捞铁牛:再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接着讲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最后讲这个和尚的名字和身份。可分四段。)4朗读课文(四人,每人一段)5学生质疑。6布置作业:读熟课文。第二课时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捞铁牛,大家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怀丙和尚捞铁牛的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这节课我们深入讨论学习。二出示思考讨论题。1怀丙是在什

3、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说明了什么?2怀丙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你觉得怎样?3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你觉得怎样?4为什么说怀丙是宋代出色的工程家?三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导拨。1第一个问题,抓住“议论纷纷”这个词进行导拨。(议论纷纷,是说许多人在一起各说各的办法,这里有困难大、无计可施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怀丙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他们送回来。”这说明他有心信,而且说话留有余地,并且已经想好了捞铁牛的办法。)2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这段共有四句话,按顺序讲了四项准备工作:(1)摸清铁牛沉在哪;(2)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3)拴

4、船搭好架子;(4)下水把铁牛拴住。这四项工作都说明怀丙是针对铁牛笨重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安排。3第三个问题,引导读4-6自然段。(分三步:(1)把船上的泥沙铲到河里;(2)水手们使劲划桨,用船把铁牛拖到岸边;(3)把水里的铁牛拖上岸。再用同样的办法把其余的铁牛捞上来。追问:运回行吗?说明怀丙懂得利用水的浮力。)4第四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怀丙指挥捞铁牛的过程理解。四动手实验,加深理解。1实验准备工作:(1)在一个装上水的玻璃缸里,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4)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

5、棒上,一端拴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2、学生演示怎样捞牛。(1)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增捞铁牛,其他学生认真观察。(2)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五总结课文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什么启示?(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2、谁能说说其他利用水的浮力的事?六.作业。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板书设计:18捞铁牛 铁牛被水冲走怀丙叫水送回 摸清地点 备船装沙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

6、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准备工作

7、并船搭架 两头拴牢“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

8、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打捞铁牛 铲沙划桨拖上岸课后反思: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捞铁牛是一篇经典的叙事记叙文。这篇课文在语言形式方面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段落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这也是叙事记叙文中最值得学生学习的语言表述形式。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紧紧抓住这一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采用了做实验的方法,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